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动”课堂重在“心动”, “开放”是关键。应通过开放思想、开放思维、开放问题、开放教法和开放作业等途径促使课堂真正“心动”起来。
【关键词】教学;开放;互动;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互动式教学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互动”重在“心动”。但有些课堂,虽然师生互动频繁,问、答频率很高,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员知识的掌握作用不大。如何让心“心动”起来,在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呢? “开放”是关键,所谓“开放”,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的模式,突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1 开放思想
“心动”的前提是开放思想,让思想先”活”起来。怎样的思想才算开放的思想呢?波普尔在介绍爱奥尼亚学派的特征时,提出了以下三点:我们试图认识或发现的真理不是最终的,而是可以接受改进的;我们的知识和学说是推测性的,它是由猜测和假设构成的,而不是最终的确定的真理;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是我们按近真理的唯一手段(摘自波普尔:理性主义的开端(1958)载《开放的思想和社会一一波普尔思想精粹》[英]戴维•米勒编,张之沧译,第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0出版)。
承认第一条、第二条,对教学内容就有了研究探讨的余地。世上没有绝对真理。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教员在教学中决不能把所传授的观点奉为最终的真理,应视为“可以接受改进”,欢迎学员以挑战性思维进行研讨,发现和指出其不完美的地方。第三条提出了接近真理的办法,那就是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教学要为学员提供进行批判和批判的讨论的理想平台,让学员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批判和批判的讨论,使学员更多的具有开放的思想。教员要注意“尊重学员” ,允许每个学员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开放学员的心灵空间,让学员在一种民主、平等、无威胁的师生关系中,无所畏惧的心态下,在心灵世界完全开放的空间中参与教学;要开放教学内容, “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开放而不生硬,正确而不死板,富有“可以接受改进”的探讨性。只有这样,学员的思想才有“活”起来的可能。
2 开放思维
开放学员的思维空间。 “开放”的程度愈高,学员心“心动”的几率越大,奇思妙想也愈多。课堂中,教员要善予给学员提供更多的、更足的机会去思考与探究,而且要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员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员的思维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员的思维品质。为此,课堂的互动应以学员的思维互动为核心,防止因教员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束缚学员的思路,切忌停留在学员“心动”的表层上,要让课堂成为学员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实现思维上的相互启发,观念上的相互吸收,经验上的相互唤起,意识上的相互碰撞。
“开放思维”要提倡挑战性和破例性思维,鼓励学员不唯书,不唯上,只为“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员。只有当学员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思维“火花”;教学也只有关注学员思维的挑战性,学员才有创新的空间,才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教学思考,最后才有可能呈现出思维的“沸点”和不同的思维结果,使学员的心真正“心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员纯粹把学员当作被动式的接受机器,学员的思维只是跟着教员“一、二、一”, “齐步走”,学员的思维必将被僵化。
3 开放问题
开放问题,即把课堂所研究的问题放开,上不封顶,下不兜底,赋予问题以挑战性。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封闭性问题,一类是开放性问题。开放问题是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性”问题的设定而言的。所设计的多是“开放性问题”,它一般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有时只给出一种情境,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都要求主体自行设定和探求。因此,开放问题所设定的问题多属于“挑战性问趣”。忻再义教授认为:“这类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 1992年P2、3)。开放性问题的核心是探索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唯一答案,甚至不一定有解;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共同互动研讨,都容易激发学员的探究兴趣,培养学员合作意识。开放性问题为学员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满足他们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了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既是全面培养学员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开放(条件过剩或不足)、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等多种类型。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开放性问题可以由教员设定,也可以就地取材,将原有的问题稍作变化,使之成为开放题。开放性问题一般具有“非常规性”,即学员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认知冲突性”,即容易与学员的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困难性”,即难于“立即解决”,需要有效利用思想方法作推理、探索等才能解决;“不可直接预见性”,即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焦虑性”,即问题容易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映。
4 开放教法
所谓“开放教法”,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教法,突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紧紧围绕“心动”,不拘一格,形式不限,多法并举,激趣导学,让学员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这样,教法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可见, “开放教法”,应务求多法并举,这有益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围绕“心动”开放教法,要求教员不做“权威”,不搞“一言堂”,要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员学习的“咨询者”和“导师”,甚至是“同学”。教员要重视创设学员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员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员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员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倡导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社会实践性学习法等;教员要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要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员主动参与;要善于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根据学员情趣、兴趣随机变换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 开放作业
作业担当着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巩固、消化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学员作业过程,也是一个“心动”的过程。但“心动”的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作业开放的程度。因为,“开放作业”实质是强化作业的弹性,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员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引起学员的挑战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实践证明,优质丰富的作业才真正利于学员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学员才能卸下包袱,僵化的思维才能得以开启,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开放作业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其一,以内容开放激活思维。要围绕课堂所学知识点,结合学员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现状,坚持超越适度、难度适宜和富有挑战的原则,对作业内涵进行深化、拓展和延伸,突出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相互渗透性和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性,摒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多设置对学员思维构成一定挑战并能促进学员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员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其二,以形式开放激活兴趣。尽量多布置多向性、反思性、实践性强的作业,题型要使人耳目一新,以引发学员兴趣。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作业类型多样并富有弹性,要既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又保证后进生吃得了,每批作业都要有一两道不设标准答案的活题,鼓励优等生大胆求异、创新。其三、以时间开放激活情感。作业可按照长期性、随课性和专题性安排布置。长期性作业,主要突出学员知识的日积月累,强化学员对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之情,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随课性作业,主要伴随教学进程随时安排布置作业。作业与现行教学紧密相连,激活学员参与教学的情感;专题性作业,属于探究性作业,它是需学员付出一段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旨在以作业为载体促进学员积极进行研究活动,它把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可采用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
【关键词】教学;开放;互动;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互动式教学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互动”重在“心动”。但有些课堂,虽然师生互动频繁,问、答频率很高,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员知识的掌握作用不大。如何让心“心动”起来,在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呢? “开放”是关键,所谓“开放”,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的模式,突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1 开放思想
“心动”的前提是开放思想,让思想先”活”起来。怎样的思想才算开放的思想呢?波普尔在介绍爱奥尼亚学派的特征时,提出了以下三点:我们试图认识或发现的真理不是最终的,而是可以接受改进的;我们的知识和学说是推测性的,它是由猜测和假设构成的,而不是最终的确定的真理;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是我们按近真理的唯一手段(摘自波普尔:理性主义的开端(1958)载《开放的思想和社会一一波普尔思想精粹》[英]戴维•米勒编,张之沧译,第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0出版)。
承认第一条、第二条,对教学内容就有了研究探讨的余地。世上没有绝对真理。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教员在教学中决不能把所传授的观点奉为最终的真理,应视为“可以接受改进”,欢迎学员以挑战性思维进行研讨,发现和指出其不完美的地方。第三条提出了接近真理的办法,那就是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教学要为学员提供进行批判和批判的讨论的理想平台,让学员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批判和批判的讨论,使学员更多的具有开放的思想。教员要注意“尊重学员” ,允许每个学员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开放学员的心灵空间,让学员在一种民主、平等、无威胁的师生关系中,无所畏惧的心态下,在心灵世界完全开放的空间中参与教学;要开放教学内容, “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开放而不生硬,正确而不死板,富有“可以接受改进”的探讨性。只有这样,学员的思想才有“活”起来的可能。
2 开放思维
开放学员的思维空间。 “开放”的程度愈高,学员心“心动”的几率越大,奇思妙想也愈多。课堂中,教员要善予给学员提供更多的、更足的机会去思考与探究,而且要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员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员的思维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员的思维品质。为此,课堂的互动应以学员的思维互动为核心,防止因教员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束缚学员的思路,切忌停留在学员“心动”的表层上,要让课堂成为学员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实现思维上的相互启发,观念上的相互吸收,经验上的相互唤起,意识上的相互碰撞。
“开放思维”要提倡挑战性和破例性思维,鼓励学员不唯书,不唯上,只为“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员。只有当学员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思维“火花”;教学也只有关注学员思维的挑战性,学员才有创新的空间,才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教学思考,最后才有可能呈现出思维的“沸点”和不同的思维结果,使学员的心真正“心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员纯粹把学员当作被动式的接受机器,学员的思维只是跟着教员“一、二、一”, “齐步走”,学员的思维必将被僵化。
3 开放问题
开放问题,即把课堂所研究的问题放开,上不封顶,下不兜底,赋予问题以挑战性。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封闭性问题,一类是开放性问题。开放问题是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性”问题的设定而言的。所设计的多是“开放性问题”,它一般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有时只给出一种情境,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都要求主体自行设定和探求。因此,开放问题所设定的问题多属于“挑战性问趣”。忻再义教授认为:“这类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 1992年P2、3)。开放性问题的核心是探索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唯一答案,甚至不一定有解;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共同互动研讨,都容易激发学员的探究兴趣,培养学员合作意识。开放性问题为学员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满足他们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了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既是全面培养学员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开放(条件过剩或不足)、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等多种类型。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开放性问题可以由教员设定,也可以就地取材,将原有的问题稍作变化,使之成为开放题。开放性问题一般具有“非常规性”,即学员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认知冲突性”,即容易与学员的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困难性”,即难于“立即解决”,需要有效利用思想方法作推理、探索等才能解决;“不可直接预见性”,即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焦虑性”,即问题容易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映。
4 开放教法
所谓“开放教法”,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教法,突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紧紧围绕“心动”,不拘一格,形式不限,多法并举,激趣导学,让学员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这样,教法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可见, “开放教法”,应务求多法并举,这有益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围绕“心动”开放教法,要求教员不做“权威”,不搞“一言堂”,要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员学习的“咨询者”和“导师”,甚至是“同学”。教员要重视创设学员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员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员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员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倡导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社会实践性学习法等;教员要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要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员主动参与;要善于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根据学员情趣、兴趣随机变换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 开放作业
作业担当着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巩固、消化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学员作业过程,也是一个“心动”的过程。但“心动”的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作业开放的程度。因为,“开放作业”实质是强化作业的弹性,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员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引起学员的挑战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实践证明,优质丰富的作业才真正利于学员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学员才能卸下包袱,僵化的思维才能得以开启,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开放作业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其一,以内容开放激活思维。要围绕课堂所学知识点,结合学员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现状,坚持超越适度、难度适宜和富有挑战的原则,对作业内涵进行深化、拓展和延伸,突出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相互渗透性和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性,摒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多设置对学员思维构成一定挑战并能促进学员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员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其二,以形式开放激活兴趣。尽量多布置多向性、反思性、实践性强的作业,题型要使人耳目一新,以引发学员兴趣。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作业类型多样并富有弹性,要既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又保证后进生吃得了,每批作业都要有一两道不设标准答案的活题,鼓励优等生大胆求异、创新。其三、以时间开放激活情感。作业可按照长期性、随课性和专题性安排布置。长期性作业,主要突出学员知识的日积月累,强化学员对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之情,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随课性作业,主要伴随教学进程随时安排布置作业。作业与现行教学紧密相连,激活学员参与教学的情感;专题性作业,属于探究性作业,它是需学员付出一段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旨在以作业为载体促进学员积极进行研究活动,它把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可采用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