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乃至教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方面,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城市。
G20杭州峰会上,“创新”成为热词。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四个药方”,其中一个就是创新增长方式。
“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这些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让相关行业企业家感到振奋。
创新不仅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剂药方,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力强弱,已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围绕如何打造城市创新力这一话题,《支点》记者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东湖大讲坛上,独家专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军。
创新力带动城市发展
《支点》:您如何理解城市创新力这一概念?
陆军:创新力是创新能力的简称,它是涵盖技术、文化、制度、环境、组织等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的综合性概念,对创新力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创新力包括国家创新力、区域创新力、城市创新力和企业创新力等;从创新类型和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制度创新力和技术创新力;若从创新环节和组成的角度,则分为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等。
“十三五”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新发展观,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加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主导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创新力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支点》:创新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陆军:关于创新力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第一,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会自行创造和吸引生产效率高、辐射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改善环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通过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直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都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尤其会促进创新活动的开放协同,形成社会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
第三,较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诱导城市发展由技术供给转向需求导向,以此引发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大规模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打造可持续性的创新社会环境和激励体制。
第四,创新力强会加快市场进程,从而进一步加快开放共享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形成。
最后,创新力还对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改善城市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社会经济多样性程度、扩展城市创新资本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教育体系和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等,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创新能力强的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
《支点》:您更认可从哪些指标来解读一个城市的城市创新力?
陆军: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力,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例如,可以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也可强调创新的过程,还可以注重创新的效率或结果。
目前基于对城市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有关城市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些研究机构,还编制了创新能力指数之类统计指标分析框架……这些成果大多分层次设计指标,罗列了大量相关因素,然后进行汇总和数据评价。从研究的成果意义上讲,这都是很重要的。
但我个人认为,创新成果、创新绩效能充分反映不同城市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这些可以通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专利申请量、创新人才规模,以及本土初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自发性创新企业的集聚度等指标来反映。
《支点》:您去过很多具备创新性特征的城市,对哪些城市印象最深?为什么?
陆军:这个问题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创新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科技开放、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较强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乃至教育、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方面,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城市。
另一方面,创新力形成不是线性的,创新过程、组织和路径、手段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创新型城市具体特征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
从典型性的角度,有一些城市创新能力发育和成长的特征,令我印象深刻。
例如,在国内,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深圳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以及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和激励系统,都非常成功。目前,深圳的本土企业中,有四家进入PCT国际专利申请人的前50名,这是非常突出的。
北京则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高度集聚,高端人才集聚,以及科技人文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推进政府与企业互动、企业与高校互联、城市与区域互利等几项加快城市创新力提升,以及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力形成的战略支点上,成果斐然。
此外,基于重点新兴科技产业的武汉光谷模式,基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巨头和良好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的杭州模式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代表。
《支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吗?
陆军:国际上,纽约通过减税、公私合营和完善配套设施等,依托硅巷(Silicon Alley)逐步成为“美国新科技之都”。
资料显示,硅巷目前拥有超过500家初创企业,创造科技就业岗位数量排全美第二,成为风险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纽约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更重要的,借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逐步成为美国东岸重要的风投资本交易中心,给未来的城市创新力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高房价是一把双刃剑
《支点》:有观点认为“高房价将会压垮中国的创新力”,您是否认同? 陆军:单从逻辑上分析,这句话是合理的。
高房价必然推高城市的服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导致城市创新创业门槛提高,对诸如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刚毕业怀揣专业技能和创业梦想的青年人等,形成挤出效应。因此,你更加理解,美国早期创业者为何挤在车库中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对中国而言,基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开发和人口流入城市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业迅速膨胀,住房价格飙升超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合理范围。
毋庸置疑,这种态势必然对创新创业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决策者必须要正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果说高房价必然会压垮中国创新力,这也有些武断。
从现象上看,我国创新力最强的几个城市,基本上也正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城市。这个现象很有趣,说明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排斥关系。
例如,高房价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产业都比较发达,这有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再比如,高房价会挤出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形成均质化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端创新型人才,保障创新发展。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城市创新力而言,高房价是把双刃剑。
《支点》:如何在城市房价与创新力之间取得平衡?
陆军:应当在保证房价合理涨幅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具体城市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模式,采取科学合理但稳健有序的住房政策。
当然,根本解决之道是发挥住房市场机制的价格决定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价格调节和创新要素市场有序运行的保障作用。
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
《支点》:一座城市提升创新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陆军: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由于城市基础条件、综合实力以及外部环境各有差别,不同城市创新力提升战略理应有所差别。
但综合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城市案例与经验发现,在如下一些主要发展途径方面还是具有共性的。如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出台各类扶持和激励政策,建设高效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投资市场建设,构建良好的资金支持系统 ;打造城市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扶持中小型初创企业成长,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完善文化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等。
G20杭州峰会上,“创新”成为热词。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四个药方”,其中一个就是创新增长方式。
“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这些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让相关行业企业家感到振奋。
创新不仅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剂药方,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力强弱,已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围绕如何打造城市创新力这一话题,《支点》记者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东湖大讲坛上,独家专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军。
创新力带动城市发展
《支点》:您如何理解城市创新力这一概念?
陆军:创新力是创新能力的简称,它是涵盖技术、文化、制度、环境、组织等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的综合性概念,对创新力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创新力包括国家创新力、区域创新力、城市创新力和企业创新力等;从创新类型和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制度创新力和技术创新力;若从创新环节和组成的角度,则分为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等。
“十三五”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新发展观,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加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主导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创新力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支点》:创新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陆军:关于创新力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第一,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会自行创造和吸引生产效率高、辐射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改善环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通过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直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都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尤其会促进创新活动的开放协同,形成社会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
第三,较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诱导城市发展由技术供给转向需求导向,以此引发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大规模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打造可持续性的创新社会环境和激励体制。
第四,创新力强会加快市场进程,从而进一步加快开放共享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形成。
最后,创新力还对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改善城市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社会经济多样性程度、扩展城市创新资本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教育体系和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等,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创新能力强的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
《支点》:您更认可从哪些指标来解读一个城市的城市创新力?
陆军: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力,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例如,可以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也可强调创新的过程,还可以注重创新的效率或结果。
目前基于对城市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有关城市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些研究机构,还编制了创新能力指数之类统计指标分析框架……这些成果大多分层次设计指标,罗列了大量相关因素,然后进行汇总和数据评价。从研究的成果意义上讲,这都是很重要的。
但我个人认为,创新成果、创新绩效能充分反映不同城市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这些可以通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专利申请量、创新人才规模,以及本土初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自发性创新企业的集聚度等指标来反映。
《支点》:您去过很多具备创新性特征的城市,对哪些城市印象最深?为什么?
陆军:这个问题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创新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科技开放、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较强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乃至教育、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方面,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城市。
另一方面,创新力形成不是线性的,创新过程、组织和路径、手段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创新型城市具体特征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
从典型性的角度,有一些城市创新能力发育和成长的特征,令我印象深刻。
例如,在国内,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深圳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以及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和激励系统,都非常成功。目前,深圳的本土企业中,有四家进入PCT国际专利申请人的前50名,这是非常突出的。
北京则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高度集聚,高端人才集聚,以及科技人文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推进政府与企业互动、企业与高校互联、城市与区域互利等几项加快城市创新力提升,以及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力形成的战略支点上,成果斐然。
此外,基于重点新兴科技产业的武汉光谷模式,基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巨头和良好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的杭州模式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代表。
《支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吗?
陆军:国际上,纽约通过减税、公私合营和完善配套设施等,依托硅巷(Silicon Alley)逐步成为“美国新科技之都”。
资料显示,硅巷目前拥有超过500家初创企业,创造科技就业岗位数量排全美第二,成为风险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纽约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更重要的,借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逐步成为美国东岸重要的风投资本交易中心,给未来的城市创新力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高房价是一把双刃剑
《支点》:有观点认为“高房价将会压垮中国的创新力”,您是否认同? 陆军:单从逻辑上分析,这句话是合理的。
高房价必然推高城市的服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导致城市创新创业门槛提高,对诸如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刚毕业怀揣专业技能和创业梦想的青年人等,形成挤出效应。因此,你更加理解,美国早期创业者为何挤在车库中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对中国而言,基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开发和人口流入城市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业迅速膨胀,住房价格飙升超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合理范围。
毋庸置疑,这种态势必然对创新创业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决策者必须要正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果说高房价必然会压垮中国创新力,这也有些武断。
从现象上看,我国创新力最强的几个城市,基本上也正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城市。这个现象很有趣,说明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排斥关系。
例如,高房价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产业都比较发达,这有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再比如,高房价会挤出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形成均质化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端创新型人才,保障创新发展。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城市创新力而言,高房价是把双刃剑。
《支点》:如何在城市房价与创新力之间取得平衡?
陆军:应当在保证房价合理涨幅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具体城市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模式,采取科学合理但稳健有序的住房政策。
当然,根本解决之道是发挥住房市场机制的价格决定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价格调节和创新要素市场有序运行的保障作用。
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
《支点》:一座城市提升创新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陆军: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由于城市基础条件、综合实力以及外部环境各有差别,不同城市创新力提升战略理应有所差别。
但综合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城市案例与经验发现,在如下一些主要发展途径方面还是具有共性的。如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出台各类扶持和激励政策,建设高效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投资市场建设,构建良好的资金支持系统 ;打造城市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扶持中小型初创企业成长,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完善文化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