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与反叛的二元对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zs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体现出了尊崇与反叛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她认为女性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屈从和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真爱,并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获得幸福的婚姻。本文即以《米德尔马契》为例探析了艾略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尊崇 反叛 二元对立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爱情婚姻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艾略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与刘易斯同居,这与当时的社会传统是相对抗的,“是妇女解放的活标本”。虽然艾略特争取到了拥有真爱的生活,但也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或许因为艾略特本人亲身经历了被“放逐”生活的孤凄;或许她本人渴望自己的“婚姻”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渴望能拥有一份符合社会传统的婚姻,所以她将自身的这种强烈的渴求转化到其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并使这种潜意识得到了升华。心理学认为,“成为心灵的印痕或记忆印痕,这种印痕的浓缩,这种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就形成了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受亲身经历、当时时代的影响以及所接受的思想等多种因素的促成,艾略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婚姻观,已不如她自己的生活那样的反叛,而是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她认为女性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屈从和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真爱,并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获得幸福的婚姻。
  一 对传统的尊崇:屈从和自我牺牲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父权制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开始达到了一定的满足,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充满平等的社会,但实际上,女性在教育、职业和婚姻等很多方面还都劣于男性,她们是男性的附庸。艾略特认为,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个人欲望与道德冲突时,个人的欲望要服从丈夫和他人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艾略特的“爱和同情”的道德情感让她在作品中赋予了女性必须克己、屈从、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美德。
  如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娅对待她的第一次婚姻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屈从和自我牺牲。当她不顾众人的反对,满怀着崇敬之情而义无反顾地嫁给卡苏朋时,“她所向往的是那种婚姻,它能够帮助她,让她摆脱年幼无知的困境,自觉自愿地接受指导,走上庄严崇高的道路。”“她并没有达到那种自我牺牲的高度,满足于得到一个博学的丈夫,可怜的孩子,她希望自己也变成博学之士呢。”多萝西娅开始仅仅是从表面上认识卡苏朋,认为他具有伟大的灵魂。她认为“卡苏朋先生是她遇见过的最有趣的人,甚至李列先生也比不上他。”卡苏朋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事业。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到,在生活中有非理性的假爱情形式,在这之中有一种就是充满假象的偶像崇拜型。“这种爱的形式往往建立在对偶像崇拜的基础之上,所以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伟大的爱’的体验。”但是婚后的生活使多萝西娅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们当初结合时的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多萝西娅是想借助丈夫实现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而卡苏朋实际上并不是要找一个与他精神上心意相通的人,当他见到多萝西娅的时候,他觉得多萝西娅非常温柔、顺从、单纯而且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女孩子比较容易改造。由此可见,卡苏朋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到了极点。多萝西娅对卡苏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当她感觉到自己在婚后并没有去实实在在地帮助丈夫的时候,她的内心感到非常郁闷:
  “她感到自己只是做了感情的牺牲品,她也只能这样理解一切,她的全部力量变成了一阵阵的烦恼、挣扎和失望,她觉得没有出路,只能更进一步放弃一切,把难以忍受的生活条件当作一种义务接受下来。”
  多萝西娅在与丈夫争吵后受到良心的谴责开始自责,并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愤怒之情。在此期间,她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时的愤怒到忏悔到自责到最后的屈从。
  多萝西娅在婚前根本就没有发觉卡苏朋是那样的敏感,而且还有很强的嫉妒心。当他知道多萝西娅在他不在家的时候接待了威尔后,他心中有说不出的愤怒,于是就含沙射影地指责多萝西娅,而这也引起了她强烈的不满,但很快多萝西娅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她还不如沉浸在幻想中,死心塌地忠于卡苏朋先生,以他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同样有一个自我作中心。”
  后来因为威尔的一封来信,引起了卡苏朋的怀疑和嫉妒之心,这时他们之间又爆发了蜜月后的又一次争吵,多萝西娅爆发出来已经无法压制的怒火,结果卡苏朋一气之下晕倒了。多萝西娅满怀着悔罪的心情又一次妥协了。在一次次的屈从中,多萝西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次次地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在失败的婚姻面前,多萝西娅满是失望,但由于她自幼所受的清教思想的影响,使她认为: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有太多的不情愿,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婚后的义务就是要求女性必须屈从和做出自我牺牲。这种屈从和自我牺牲被看成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和理想。
  艾略特的人本宗教观和道德观决定了她对女性的要求和别的女权主义者的要求相比之下,要显得温和保守的多。艾略特的道德观决定了她要求她笔下的女性要富有爱和同情心,这就使她笔下的这些女性在婚姻中面对男性对女性的残暴压制时,女性多是为男性考虑;这就使她为女主人公的选择确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要让女性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要甘愿放弃自我价值和个性独立,选择屈从和自我牺牲。要想实现夫妻之间的和谐,那就要学会放弃女性为自由抗争的权利。
  艾略特的爱情婚姻观中表现了相对保守的一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她默认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即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应该选择屈从于社会法则或者丈夫的意志和判断。女性必须以自我的牺牲来成就男性的抱负,以这种方式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也是乔治·艾略特心目中理想的婚姻。也正因此,导致有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将艾略特定型为“维多利亚时期对妇女所受不平等待遇熟视无睹的男性世界的服从者。”
  二 对传统的反叛:真爱、尊重、平等
  乔治·艾略特对传统的婚姻观也有一定的反叛。她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不应该把门第和金钱作为重要的或唯一的基础。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幸福的婚姻的缔造也是要以爱情为基础的,要想维持婚姻的天长地久,就要彼此尊重,双方在生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保持个体的独立性,要让对方有自由的空间。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所以说真正幸福的婚姻就必须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之上,否则是经不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的。
  在艾略特的小说中,作者对建立在真爱基础上的婚姻持赞赏的态度。而对仅仅是追求自我满足、没有爱情的婚姻则是予以唾弃和鄙视的,正如伍尔夫所评价的那样:“《米德尔马契》是屈指可数的几部写给成年读者的英语小说之一。”在《米德尔马契》中,作者处理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四个主要人物的五次婚姻。在这之中,多萝西娅的婚姻生活尤其为我们关注。小说描述了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是以失败告终的,追根溯源,是因为多萝西娅与卡苏朋在婚前缺乏彼此的了解,他们结婚的动机并不相同,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而多萝西娅的第二次婚姻是成功的。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切身体验和磨练后,多萝西娅逐渐成熟起来,她感受到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对自己极大的摧残,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一个牢笼,自己深陷其中,饱尝痛苦。她深深地明白了真正幸福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夫妻之间要有平等地位而且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
  “如果爱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责任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或是奴役。尊重对方并不意味着就是畏惧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就是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还会努力地使对方健康成长和根据自己的意图自行发展。因此尊重绝对没有对对方实行支配、占有或奴役之意。”
  多萝西娅感受到她与威尔之间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爱而走到了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思想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多萝西娅埋藏已久的爱的欲望,被威尔点燃了。
  但是,在罗莎蒙德的思想意识当中,婚姻是女人最好的归宿,所以嫁个好男人又是那么的至关重要。罗莎蒙德是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男性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典型的淑女。她的思想已经完全被父权制的思想所内化。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婚姻并不是爱的归宿,而是给自己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所以在她面对米德尔马契镇的男子的追求时,她是那样的不屑一顾,因为他们都不会给她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直到外省来的利德盖特出现后,她发现他就是她在寻找的理想伴侣:
  “他有一个职业,为人聪明,而且相当漂亮,但是最使她陶醉的,还是利德盖特那高贵的出身,正是由于这一点,他与米德尔马契的一切追求者截然不同,也正是这一点,他们的结婚包含着提高身份的前景。”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罗莎蒙德开始了她有目的性的追求,她编织了一张网,渐渐地把利德盖特困在了网中央,使他束手就擒。罗莎蒙德如此看重金钱和门第,把这些作为婚姻中的第一要素,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后生活一旦有了经济的危机,就会导致婚姻的危机。
  罗莎蒙德从来没有理解过也没有打算理解过利德盖特的事业,她也从来不尊重利德盖特的意见,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使自己的物欲得到最大的满足,所以我行我素。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都是婚姻中的牺牲品。他们的婚姻建构在个人欲望和理想的“符号”上,彼此没有沟通,也无法理解。当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把金钱和门第放在第一位,把真爱和平等放在次要的地位时,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只能以悲剧告终。
  从多萝西娅和罗莎蒙德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建立在真爱、平等基础之上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金钱和门第不应该成为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唯一和最重要的标准。
  艾略特深受费尔巴哈的思想的影响,并对其思想十分赞同,她认为:
  “所有的只是由外在的因素决定的而非自愿的婚姻,所有非发自肺腑的心甘情愿的忘我的婚姻,都不是真正的婚姻或理想的婚姻。”
  所以,艾略特对待婚姻的观点是: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一种肉欲的结合,而是真爱为基础之上的,彼此之间要相互的平等,精神上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用乔治·艾略特在《西敏斯特评论》上的话讲,他们的结合来自‘成熟的思想和感情,来自心灵上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尊重’”。只有这样的爱情婚姻才是幸福的。乔治·艾略特的这种婚姻观也是对当时的世俗的婚姻观的一种挑战,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
  
   参考文献:
   [1] 朱桃香:《试论乔治·爱略特女性意识的独立性:对〈米德尔马契〉的重新解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 蒋承勇:《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乔治·艾略特,项星耀译:《米德尔马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E·弗洛姆:《爱的艺术》,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5] Ford,George H.Victorian fiction[M].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78 p135.
   [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 弗吉尼亚·伍尔夫,石云龙等译:《伍尔夫随笔》(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娜依古丽·军居来克,女,1963—,新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齐雪艳,女,1977—,新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具有硬汉性格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渗透着他本人独特的人生观和美学观。笔者以为这种硬汉性格有着对人类孤独命运的形而上的抗争,集中体现了悲剧与崇高的哲学内涵。《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不但将“硬汉精神”推向了极致,也成为海明威硬汉性格的精神写照。  关键词:硬汉性格 悲剧 崇高美 海明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
期刊
摘要自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贾平凹的《秦腔》就备受关注。在《秦腔》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描写,为自己的故乡立了一块碑。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作品饱含着作者隐隐的哀伤,面对着曾经的故土,他已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属,他的故乡乃至当代整个中国的乡土精神都处在迷失中。  关键词:《秦腔》 精神归属 精神迷失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秦腔》是贾平凹完成于2005年左右的一部长篇小说
期刊
摘要20世纪美国作家罗伯特·潘·沃伦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领域成就非凡,是获奖最多的美国作家之一,作为“福克纳的真正继承人”,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美国南方历史。本文通过对沃伦的三部小说《夜间的骑手》、《在天堂的大门口》和《国王的人马》的主人公的梳理,探索了沃伦作品背后的历史观,即孤独、失意的南方人逃离了历史,疏离了祖辈,面临身份的缺失,在逃逸中他们逐渐“醒转”,认识到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获得精神
期刊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切而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本文阐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并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美国梦”解析了爵士乐时代的美国梦的堕落和幻灭这一主题。  关键词:美国梦 爵士乐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约翰·罗斯金的短篇小说《金河王》进行解读,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前瞻性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 《金河王》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生著述浩繁。在半个多世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巨著《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充满了现代的反叛意识,她勇于反抗封建宗法制社会对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突显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精神,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是爱敦荒原的异教女神。本文拟从分析游苔莎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出发,探究游苔莎悲剧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游苔莎 爱敦荒原 叛逆 悲剧 异教女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三岛由纪夫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和极富骨骼美的语言,从日本的千年古风里走出,完成了他独特的对死亡、对美感的思考,在“生如春花,死如秋叶”的哲学内涵中,他的小说不仅凸显出强烈的文本价值,更给文坛与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深度的生命哲思。而《金阁寺》正可作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哲学内涵、华美语言的典型案例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哲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所谓“实验方法”是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德莱塞,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者,有些则说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实验方法”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运用,要比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明显得多。本文证实了存在于《复活》和《嘉莉妹妹》中的“实验方法”;对托尔斯泰和德莱塞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决定论”。  关键词:实验方法
期刊
摘要瓦·马·舒克申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多以乡村为背景;以或淳朴、善良,或庸俗、自私的农民为描写对象。本文试从历史根由、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出发,探析舒克申创作中的乡村情结。  关键词:乡村情结 探析 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瓦西里·马卡洛维奇·舒克申(1929-1974)是前苏联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每一位谈到过舒克申创作的人都惊讶于其异乎寻常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关键词:移民 物理迁移 思想迁移 文化迁移 凯瑟逻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