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客观上看,疫情背景下城乡基层面临着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技术"浅层化"的冲击和挑战,应朝向协同多元主体、优化治理机制、改进治理方式以及创新技术工具等目标,从加强党建引领治理全局、完善体系规范治理秩序、强化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基础保障治理可续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我国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研究”(2020MYB050);2019年度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选题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研究”(20SGYP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客观上看,疫情背景下城乡基层面临着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技术"浅层化"的冲击和挑战,应朝向协同多元主体、优化治理机制、改进治理方式以及创新技术工具等目标,从加强党建引领治理全局、完善体系规范治理秩序、强化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基础保障治理可续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我国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其他文献
社区营造不仅是我国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中的热门模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有效模式。在对社区营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社区营造的特点在于对空间与人互动关系的关注,并以此推动社区空间再造与共同体重塑。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将社区空间划分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柔质空间、经济空间,并分别对应社区营造的人文地景产五个议题,以解读社区营造中因地制宜的空间议题引领社区空间再生产与社区关系再生产的逻辑与实质。社区营造在空间重构中重申了空间正义、化解了社区矛盾,凝聚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
邻避问题伴随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在各地不断涌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政府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忽视了邻避事件中社区方、项目承建方等其他重要行为主体对邻避问题治理的影响。作为居民邻避诉求的一线处理主体,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准行政组织"的双重角色属性要求其在邻避问题治理中,要同时应对社区居民的邻避诉求和上级政府的维稳压力,这制约着社区居委会参与邻避问题治理的效力。研究以S市地铁修建引发的Y事件为实证案例,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具体实践。这一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指导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理念,而且还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体现了"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其中,"理念"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软力量,"话语"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形成共识的基础,"行动"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运行和发展的保障,三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从理念、话语和行动三个维度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为有效打造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对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是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模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社会福利理论等工具试图对此进行理论探索。首先从对象、内容、过程和质量,内容、标准和重心,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社会救助和精准扶贫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的内涵。随后将其外延界定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此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在吸收了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公平、共
以政府为主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市社区治安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特点,需要构建城市社区治安新的治理范式,满足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更高需求。当前,社区治安政策工具多以强制型工具为主,需要将复杂的治安事务进行精细化分类,根据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多元政策工具,将更多市场化工具、社会化工具应用到社区治安中,使治理过程精细化、精准化、社会化,实现构建安全社区的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研究中,大多研究聚焦于政府外交,往往忽视了政党在连接国内政治与国际外交中的作用。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相同、理念自洽且功能互促,但在现实中,中国政党外交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交往对象的非稳定性、政党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当前"一带一路"中的政党外交经验为依托,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
随着地区安全形势演化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调整,中国周边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迁。这体现在机制类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趋于失衡,呈现强需求—弱供给特征;以联盟形式呈现的俱乐部产品愈难满足或匹配地区国家的安全需求;围绕观念类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主导权竞争加剧;安全共同体成为地区国家的重要产品偏好。供需关系新变化给中国带来相应影响,且推动中国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提出新的思路,包括做好与美国的大国协调,以安全共同体为供给导向,从机制、理念等具体产品着手,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安全基础。
全球化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表现样态贯穿世界历史发展的始终,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并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完成各自形塑,二者的互构式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主体和价值基础。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时空场域,一方面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主导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对传统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挑战,客观上使全球化必须完成从资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转换。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全球化构建,既补齐了资本全球化参与主体缺位和动力不足的短板,又超越了资本全球
乡村振兴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而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纵观国内学界对其研究的逻辑图景,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具体的振兴议题、相关影响变量与实现策略等。尽管学界因此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之处。特别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重从偏向于"围观式研究"向"中心场域研究"转向,着力于宏观规范性研究与微观实证性研究的有效结合,增强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对策研究的上下融通,努力做到国内本土化研究与国际引介性研究的有机融合。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锁钥"。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并就"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意涵、出场逻辑、哲学基础、时代价值、实践路向等课题展开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而论,仍存在一些研究阈限和薄弱之处,需要从核心概念的基础性、出场逻辑的系统性、阐释论证的辩证性、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不断予以超越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