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水浒传》翻译 翻译技巧 古典文献外译 文化外宣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17
The Research on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SHU Ya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Expor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need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fiel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by Sidney Shapiro is a successful work for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ranslation skill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idney Shapiro, as to present his translation ability.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thoughts for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Keywords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0 前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国家在本世纪部署的文化建设战略,而我国的古典文献,是非常值得“走出去”的文化载体。古典文献是千百年劳动人民和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形象和内涵的体现。
《水浒传》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它集成了中国古代多样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同时,它在国外的流通已经取得成功。《水浒传》已被翻译为15种以上语言的50多种译本,成为最受欢迎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孙建成,2009)。[3] 因此,研究《水浒传》的翻译,可以为古典文献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选择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作为研究对象。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中国籍翻译家。译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他本身母语并非中文,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对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了解。再结合他翻译《水浒传》的历史背景,这样一部译著具备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1 沙博理译本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持续发展,学界不间断地产出成果。相当数量的学者,选择以沙译本《水浒传》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挖掘。比如,英雄好汉的绰号(徐学平,2001),[4]小说中的俗语(潘群辉,2009),[5]方言词汇(毛翠,2010),[6]常见熟语(李秀静,2015),[7]嵌入到每回合的诗词(任东升,2017),[8]每一回合的回目(刘瑾,2018),[9]以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读者深入了解沙博理及其译本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任东升的研究为例,他结合沙博理译本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沙博理的译诗策略与诗词翻译的效果。
部分学者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法,他们并没有从沙译本的细节处进行切入,而是从宏观上进行翻译本身的研究。林小玲认为沙博理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他的译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献(林小玲,2006)。[10] 尤赟蕾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译目的和随之产生的翻译策略,提出沙博理倾向于异化,保留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尤赟蕾,2015)。[11] 李阳研究了沙译本的翻译风格(李阳,2018)。[12] 张萍对译者背景的研究很有深度,他从创造性、调和性、策略性和过程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译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张萍,2019)。[13] 王运鸿的研究非常前沿,他通过形象学视角来研究沙译本,深入剖析了沙译本对诸如厌女症、江湖文化等现象的处理(王运鸿,2019)。[14]
还有的学者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解构沙译本。孙建成通过沙译本的研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借鉴。罗选民主张典籍翻译的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罗选民,2012)。[15] 结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沙译本是所有译本中,比较稀有的百回合全译本,且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前人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沙博理在翻译策略和技巧上的选择。篇幅所限,本文重点分析沙译本“武松打虎”回合,以此为志在翻译《水浒传》的后来人提供思路,希望为我国古典文献英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沙博理译本分析
“武松打虎”回合,不仅是《水浒传》全书最精彩的回合之一,也能集中展现沙博理的翻译策略。本节将从词汇、技巧、熟语翻译以及文化传播等层面分析沙博理译本的值得借鉴之处。
2.1 词汇的选择
沙博理对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组有明显的辨别和区分,他把客店翻译为“inn(旅馆)”,把酒店翻译为“tavern(酒馆)”。此外,沙博理的翻译透露出对北宋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包括翻译县治“ county town (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知县“magistrate (地方法官)”,知县相公“emissaries of magistrate (生员,秀才,相公)”,各乡里正“township leaders, village chiefs (基层官职)”,乡夫“peasants (农民)”,短短一回合的翻译,沙博理向国外读者详尽介绍了北宋年间地方管理体系。
沙博理的翻译还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比如翻译招旗“a pennant (细长三角旗;奖旗;信号旗)”,沙博理不仅找到了意思高度对应的英文单词,而且很好地表达了此招旗为店家招牌的意思。沙博理的翻译也解构了北宋的货币体系,比如他翻译碎银子“silver”,一千贯钱“one thousand strings of cash”。此外,数字的翻译非常能体现沙博理的功力,比如翻译打到五七十拳“After sixty or seventy blows the tiger.”五七个乡夫“Five or six peasants. ” 在这两句的翻译中,沙博理在遵循英语语法规则的前提下,克服了古代用语习惯不同的困难。
“武松打虎”回合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打斗动作的展示,这一片段甚至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足见其精彩程度和重要性。我们来看沙博理对武松和老虎动作的捕捉。老虎的第一套攻击分为三个动作,“一扑,一掀,一剪”,沙博理将其译为“Spring, swipe and slash.( 跳跃,击打,猛砍)”,精炼,准确,传神。武松前期的主要动作在于“躲”,沙博理用了相当丰富的词汇来解读不同的“躲”,包括“swiveled out of the way”“ leaped back ten paces”“again he dodged” “the tiger missed”等。武松反击的动作较为复杂,沙博理的翻译进行了出色的解构,包括“武松把那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He kicked the beast in the face and eyes, again and again.)” “双手轮起哨棒 (Wu Song raised his staff in a two-handed grip)” “偷出右手来(Wu Song freed his right.)”等。
2.2 技巧的使用
本回合中,沙博理运用最多的翻译技巧是省略。比如“打火,吃了饭”一句,打火指“在旅途中休息做饭”,沙博理将两个动作合译为“had breakfast”, 直截了當,简明扼要。沙博理省略的前提是不影响阅读,比如“阳谷县地面(Yanggu County)”省略了“地面”,即地区,地方;“抄白官司榜文(a government proclamation)”省略了“抄白”,即公文的副本,抄本; “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The authorities have ordered hunters to capture it.)” 省略了“杖限”,即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 “光挞挞大青石(a large smooth rock)”,将“大青石 ”简化成“ rock(石头)”。
此外,沙博理也使用了适当的增补。例如“切二三斤来吃酒(Slice me two or three catties of the best part.) ”一句,增补了“the best part”,补充的意思是武松希望店家切牛肉最好的部分,用以刻画豪放的人物形象。本回合中,增补技巧的运用还有很多例子,“却比老酒的滋味 It’s as fragrant as the old brews.”增补了“fragrant(芳香的)”一词,用来体现老酒的香,帮助读者理解武松为何连吃十八碗; “一齐好过冈子(Cross the ridge in safety.)”增补了“safety”,即安全过冈刻画出店家明知有虎,因而担心武松的安危。而沙博理对武松酒劲儿的翻译非常出彩,武松酒劲儿上涌分为两个阶段,沙博理分别做了处理,“看看酒涌上来(The warmth of the wine rose in him.) ”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The wine was burning inside him as he walked.)” 这两句分别增补了“warmth”和“burning”,详细描述了武松打虎前的身体状态。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翻译技巧是句式转换。首先是陈述句转化为疑问句,比如“客官要肉便添来( More beef sir?) ”“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Even if you doped it, I’ve got a nose, haven’t I?)” 疑问句翻译为陈述句的情况也有数例,“几时见说有大虫?( I’ve never seen any tiger.)”,“却怎地斗得他过?(I won’t be able to fight it.)”第三种情况是否定句翻译为肯定句,比如“ 客官休只管要饮(You’d better take it easy, sir.)”“我又不白吃你的!(I’m paying for what I drink.)”,“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The host will laugh at me for a coward.)”最后是翻译过程中主语的转化,例如“初入口时,醇浓好吃(You don’t feel anything at first.)”一句,将主语从“ 酒”变成了“ You(你)”。类似的例子还有“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So there really was a tiger! The notice with its official seal confirmed that.)”等句。这些转化,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面对店家的关心,武松产生的警觉、不耐烦、恍然大悟等多种情绪,还原了武松这样一个一身莽气的英雄好汉形象。 沙博理还巧妙使用了上义词和下义词转换的技巧。例如“村酒(village product)”, “畜生 (tiger)” ,“大害 (calamity) ”等词。这一技巧的使用丰富了翻译语言,为读者更全面地展现了这一回合所蕴含的北宋乡间风貌。
2.3 熟语和粗话的翻译
对于大部分熟语,沙博理选择的是直译,比如“话分两头(We’ll divide our story in two.)” “三碗不过冈(Three bowls and you can’t cross the ridge.)” “说时迟,那时快 (Quicker than it takes to say.)” “及时雨(Timely Rain)”“透瓶香(Seeps through the Bottle Fragrance)”,“出门倒(Collapse Outside the Door)”等句。直译的选择说明沙博理更多地还原源语信息,让读者去适应原作。而对完全无法直译的词汇,比如 “江湖”,沙博理尽量选择意思最为接近的英文词汇,这里他使用了 “gallant fraternity”,即勇敢的、志趣相投的群体。
《水浒传》以江湖好汉为主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不友好甚至粗鄙的语言。沙博理在翻译时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 “休要胡说 (Poppycock.)” “休得胡鸟说(Bullshit!)” “你鸟子声(Balls!)”这三句的翻译,沙博理选择的英文词汇语气由轻到重,还原了武松受到店家关心反而越来越焦躁的心路历程。
2.4 文化的传播
本回合篇幅不长,却展现了北宋民间多姿的文化现象,这不仅是给沙博理带来的挑战,也是译者在时代背景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幸而沙博理久居中国,且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方译者的支持,本回合的翻译很好地还原了北宋年间民俗风貌。比如“筛酒”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沙博理就使用了“fill” “down” “pour”三个不同的单词进行翻译。而 “巳午未三个时辰(between late morning and early afternoon)”, “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At all other times.)”两句中,沙博理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了我国古代计时系统。最后,“吊睛白额大虫(a fierce tiger with a white forehead and bulging eyes bulging)” “毡笠儿(broad-brimmed felt hat)” “顶花皮 (ruff)”等古代词汇的翻译,体现了沙博理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3 结语
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通过分析沙博理运用的翻译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展现了沙博理深厚的翻译功力,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武松打虎”回合譯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沙博理的译本具备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沙博理首先拥有扎实的翻译功底,从他的译作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翻译逻辑思维。其次,沙博理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有原文有难度的地方进行恰当的处理;沙博理在遇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多半会选择直译的方式,将文献的原貌展示给读者;实在无法直译的时候,也能够选择合适的替代词。最后,结合沙博理独特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他的译作至少出色地完成了在那个时代传播文化的的任务。
最后,沙博理的译本固然出色,是我国翻译史上重要的一笔财富,它毕竟是上世纪的译本了。作者认为,我国翻译界需要有新的学者和译者站出来,承担《水浒传》及其他经典文献的翻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出优秀的译作,赋予我国古典文献新的文化内涵。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水浒传》乃至其他古典文献的翻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全传[M].岳麓书社,1988.6.
[2] Sidne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 [M].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1.
[3] 孙建成.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
[4] 徐学平.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0.
[5] 潘群辉.《水浒传》两译本的粗俗语英译评析——以“屁”的翻译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2009.12.
[6] 毛翠.试谈沙译《水浒传》中方言词汇的英译[J].科教导刊,2010.10.
[7] 李秀静.浅析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熟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J].时代文学,2015.9.
[8] 任东升.沙博理《水浒传》古典诗词英译[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6.
[9] 刘瑾.《水浒传》沙博理译文的回目翻译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3.
[10] 林小玲.异化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6.4.
[11] 尤赟蕾.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以《水浒传》沙博理和登特杨父子的部分译本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12] 李阳.沙博理翻译风格研究——基于文本《水浒传》[J].广东蚕业,2018.7.
[13] 张萍.论译者背景对文化翻译的影响——以《水浒传》翻译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
[14] 王鸿运.形象学视角下的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研究[J].外国语,2019.5.
[15] 罗选民.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
关键词 《水浒传》翻译 翻译技巧 古典文献外译 文化外宣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17
The Research on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SHU Ya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Expor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need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fiel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by Sidney Shapiro is a successful work for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ranslation skill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idney Shapiro, as to present his translation ability.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thoughts for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Keywords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0 前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国家在本世纪部署的文化建设战略,而我国的古典文献,是非常值得“走出去”的文化载体。古典文献是千百年劳动人民和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形象和内涵的体现。
《水浒传》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它集成了中国古代多样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同时,它在国外的流通已经取得成功。《水浒传》已被翻译为15种以上语言的50多种译本,成为最受欢迎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孙建成,2009)。[3] 因此,研究《水浒传》的翻译,可以为古典文献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选择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作为研究对象。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中国籍翻译家。译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他本身母语并非中文,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对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了解。再结合他翻译《水浒传》的历史背景,这样一部译著具备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1 沙博理译本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持续发展,学界不间断地产出成果。相当数量的学者,选择以沙译本《水浒传》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挖掘。比如,英雄好汉的绰号(徐学平,2001),[4]小说中的俗语(潘群辉,2009),[5]方言词汇(毛翠,2010),[6]常见熟语(李秀静,2015),[7]嵌入到每回合的诗词(任东升,2017),[8]每一回合的回目(刘瑾,2018),[9]以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读者深入了解沙博理及其译本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任东升的研究为例,他结合沙博理译本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沙博理的译诗策略与诗词翻译的效果。
部分学者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法,他们并没有从沙译本的细节处进行切入,而是从宏观上进行翻译本身的研究。林小玲认为沙博理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他的译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献(林小玲,2006)。[10] 尤赟蕾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译目的和随之产生的翻译策略,提出沙博理倾向于异化,保留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尤赟蕾,2015)。[11] 李阳研究了沙译本的翻译风格(李阳,2018)。[12] 张萍对译者背景的研究很有深度,他从创造性、调和性、策略性和过程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译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张萍,2019)。[13] 王运鸿的研究非常前沿,他通过形象学视角来研究沙译本,深入剖析了沙译本对诸如厌女症、江湖文化等现象的处理(王运鸿,2019)。[14]
还有的学者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解构沙译本。孙建成通过沙译本的研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借鉴。罗选民主张典籍翻译的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罗选民,2012)。[15] 结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沙译本是所有译本中,比较稀有的百回合全译本,且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前人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沙博理在翻译策略和技巧上的选择。篇幅所限,本文重点分析沙译本“武松打虎”回合,以此为志在翻译《水浒传》的后来人提供思路,希望为我国古典文献英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沙博理译本分析
“武松打虎”回合,不仅是《水浒传》全书最精彩的回合之一,也能集中展现沙博理的翻译策略。本节将从词汇、技巧、熟语翻译以及文化传播等层面分析沙博理译本的值得借鉴之处。
2.1 词汇的选择
沙博理对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组有明显的辨别和区分,他把客店翻译为“inn(旅馆)”,把酒店翻译为“tavern(酒馆)”。此外,沙博理的翻译透露出对北宋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包括翻译县治“ county town (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知县“magistrate (地方法官)”,知县相公“emissaries of magistrate (生员,秀才,相公)”,各乡里正“township leaders, village chiefs (基层官职)”,乡夫“peasants (农民)”,短短一回合的翻译,沙博理向国外读者详尽介绍了北宋年间地方管理体系。
沙博理的翻译还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比如翻译招旗“a pennant (细长三角旗;奖旗;信号旗)”,沙博理不仅找到了意思高度对应的英文单词,而且很好地表达了此招旗为店家招牌的意思。沙博理的翻译也解构了北宋的货币体系,比如他翻译碎银子“silver”,一千贯钱“one thousand strings of cash”。此外,数字的翻译非常能体现沙博理的功力,比如翻译打到五七十拳“After sixty or seventy blows the tiger.”五七个乡夫“Five or six peasants. ” 在这两句的翻译中,沙博理在遵循英语语法规则的前提下,克服了古代用语习惯不同的困难。
“武松打虎”回合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打斗动作的展示,这一片段甚至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足见其精彩程度和重要性。我们来看沙博理对武松和老虎动作的捕捉。老虎的第一套攻击分为三个动作,“一扑,一掀,一剪”,沙博理将其译为“Spring, swipe and slash.( 跳跃,击打,猛砍)”,精炼,准确,传神。武松前期的主要动作在于“躲”,沙博理用了相当丰富的词汇来解读不同的“躲”,包括“swiveled out of the way”“ leaped back ten paces”“again he dodged” “the tiger missed”等。武松反击的动作较为复杂,沙博理的翻译进行了出色的解构,包括“武松把那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He kicked the beast in the face and eyes, again and again.)” “双手轮起哨棒 (Wu Song raised his staff in a two-handed grip)” “偷出右手来(Wu Song freed his right.)”等。
2.2 技巧的使用
本回合中,沙博理运用最多的翻译技巧是省略。比如“打火,吃了饭”一句,打火指“在旅途中休息做饭”,沙博理将两个动作合译为“had breakfast”, 直截了當,简明扼要。沙博理省略的前提是不影响阅读,比如“阳谷县地面(Yanggu County)”省略了“地面”,即地区,地方;“抄白官司榜文(a government proclamation)”省略了“抄白”,即公文的副本,抄本; “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The authorities have ordered hunters to capture it.)” 省略了“杖限”,即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 “光挞挞大青石(a large smooth rock)”,将“大青石 ”简化成“ rock(石头)”。
此外,沙博理也使用了适当的增补。例如“切二三斤来吃酒(Slice me two or three catties of the best part.) ”一句,增补了“the best part”,补充的意思是武松希望店家切牛肉最好的部分,用以刻画豪放的人物形象。本回合中,增补技巧的运用还有很多例子,“却比老酒的滋味 It’s as fragrant as the old brews.”增补了“fragrant(芳香的)”一词,用来体现老酒的香,帮助读者理解武松为何连吃十八碗; “一齐好过冈子(Cross the ridge in safety.)”增补了“safety”,即安全过冈刻画出店家明知有虎,因而担心武松的安危。而沙博理对武松酒劲儿的翻译非常出彩,武松酒劲儿上涌分为两个阶段,沙博理分别做了处理,“看看酒涌上来(The warmth of the wine rose in him.) ”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The wine was burning inside him as he walked.)” 这两句分别增补了“warmth”和“burning”,详细描述了武松打虎前的身体状态。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翻译技巧是句式转换。首先是陈述句转化为疑问句,比如“客官要肉便添来( More beef sir?) ”“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Even if you doped it, I’ve got a nose, haven’t I?)” 疑问句翻译为陈述句的情况也有数例,“几时见说有大虫?( I’ve never seen any tiger.)”,“却怎地斗得他过?(I won’t be able to fight it.)”第三种情况是否定句翻译为肯定句,比如“ 客官休只管要饮(You’d better take it easy, sir.)”“我又不白吃你的!(I’m paying for what I drink.)”,“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The host will laugh at me for a coward.)”最后是翻译过程中主语的转化,例如“初入口时,醇浓好吃(You don’t feel anything at first.)”一句,将主语从“ 酒”变成了“ You(你)”。类似的例子还有“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So there really was a tiger! The notice with its official seal confirmed that.)”等句。这些转化,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面对店家的关心,武松产生的警觉、不耐烦、恍然大悟等多种情绪,还原了武松这样一个一身莽气的英雄好汉形象。 沙博理还巧妙使用了上义词和下义词转换的技巧。例如“村酒(village product)”, “畜生 (tiger)” ,“大害 (calamity) ”等词。这一技巧的使用丰富了翻译语言,为读者更全面地展现了这一回合所蕴含的北宋乡间风貌。
2.3 熟语和粗话的翻译
对于大部分熟语,沙博理选择的是直译,比如“话分两头(We’ll divide our story in two.)” “三碗不过冈(Three bowls and you can’t cross the ridge.)” “说时迟,那时快 (Quicker than it takes to say.)” “及时雨(Timely Rain)”“透瓶香(Seeps through the Bottle Fragrance)”,“出门倒(Collapse Outside the Door)”等句。直译的选择说明沙博理更多地还原源语信息,让读者去适应原作。而对完全无法直译的词汇,比如 “江湖”,沙博理尽量选择意思最为接近的英文词汇,这里他使用了 “gallant fraternity”,即勇敢的、志趣相投的群体。
《水浒传》以江湖好汉为主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不友好甚至粗鄙的语言。沙博理在翻译时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 “休要胡说 (Poppycock.)” “休得胡鸟说(Bullshit!)” “你鸟子声(Balls!)”这三句的翻译,沙博理选择的英文词汇语气由轻到重,还原了武松受到店家关心反而越来越焦躁的心路历程。
2.4 文化的传播
本回合篇幅不长,却展现了北宋民间多姿的文化现象,这不仅是给沙博理带来的挑战,也是译者在时代背景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幸而沙博理久居中国,且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方译者的支持,本回合的翻译很好地还原了北宋年间民俗风貌。比如“筛酒”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沙博理就使用了“fill” “down” “pour”三个不同的单词进行翻译。而 “巳午未三个时辰(between late morning and early afternoon)”, “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At all other times.)”两句中,沙博理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了我国古代计时系统。最后,“吊睛白额大虫(a fierce tiger with a white forehead and bulging eyes bulging)” “毡笠儿(broad-brimmed felt hat)” “顶花皮 (ruff)”等古代词汇的翻译,体现了沙博理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3 结语
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通过分析沙博理运用的翻译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展现了沙博理深厚的翻译功力,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武松打虎”回合譯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沙博理的译本具备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沙博理首先拥有扎实的翻译功底,从他的译作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翻译逻辑思维。其次,沙博理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有原文有难度的地方进行恰当的处理;沙博理在遇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多半会选择直译的方式,将文献的原貌展示给读者;实在无法直译的时候,也能够选择合适的替代词。最后,结合沙博理独特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他的译作至少出色地完成了在那个时代传播文化的的任务。
最后,沙博理的译本固然出色,是我国翻译史上重要的一笔财富,它毕竟是上世纪的译本了。作者认为,我国翻译界需要有新的学者和译者站出来,承担《水浒传》及其他经典文献的翻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出优秀的译作,赋予我国古典文献新的文化内涵。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水浒传》乃至其他古典文献的翻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全传[M].岳麓书社,1988.6.
[2] Sidne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 [M].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1.
[3] 孙建成.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
[4] 徐学平.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0.
[5] 潘群辉.《水浒传》两译本的粗俗语英译评析——以“屁”的翻译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2009.12.
[6] 毛翠.试谈沙译《水浒传》中方言词汇的英译[J].科教导刊,2010.10.
[7] 李秀静.浅析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熟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J].时代文学,2015.9.
[8] 任东升.沙博理《水浒传》古典诗词英译[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6.
[9] 刘瑾.《水浒传》沙博理译文的回目翻译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3.
[10] 林小玲.异化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6.4.
[11] 尤赟蕾.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以《水浒传》沙博理和登特杨父子的部分译本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12] 李阳.沙博理翻译风格研究——基于文本《水浒传》[J].广东蚕业,2018.7.
[13] 张萍.论译者背景对文化翻译的影响——以《水浒传》翻译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
[14] 王鸿运.形象学视角下的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研究[J].外国语,2019.5.
[15] 罗选民.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