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研活动贯穿于研究生的教育全程。科研团队作为科研活动的依托载体,其发展状态和工作内容都有潜力成为研究生教育途径。为立足实际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全程教育,项目组以自然科学类研究生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明晰当前科研团队工作状态和团队成员互动情况;从教师、研究生、团队本身的角度,分析科研团队的育人潜力和其在研究生全程教育中的薄弱點;提出发展以制度完善、导学规划、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团队内涵,打造契合研究生特点、科研和思想并重的研究生全程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全程教育;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29-04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当结合研究生特点,全程规划合理导学。科研活动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始终,势必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紧密相连[1]。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通常以其所处的科研团队展开,因而,科研团队无疑是研究生全程教育的有效载体,团队的整体状态、工作模式、活动内容、文化情感都有极强的潜力成为全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探索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全程教育,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类研究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明确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团队现状,以此分析科研团队的育人潜力,从而加强团队内部建设、强化团队成员凝聚、发挥团队核心指导、搭建团队发展平台,多举措共同助力推进研究生全程教育。
一、全程教育的环境:研究生的科研团队现状
(一)科研团队规模与构成
依据调研反馈,大部分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团队成员超过10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丰富的互动基础;科研团队主要由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组成,层次结构合理;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科研团队里导师最重要,导师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不容置疑(其次是博士生、青年教师)。
(二)科研团队的工作情况
一般来说,研究生每天有超过6小时的时间处于科研团队中,并对当前的团队较为满意。在科研团队学习生活中,研究生更认可自己的团队氛围,其程度远高于团队平台、团队成员、团队活动内容。
调研分析当前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的主要活动中,科学实验的比重最高,其次是研究班讨论、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而实习实践较少。对于这五项活动,研究生乐于参与的倾向性却与其比重不同。除与学业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外,更愿意尝试实习实践,其下依次是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研究班讨论。对于团队未来发展期望,超过半数的研究生更关注三个方面,依次是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团队实力;加强对外交流,拓展科学视野;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三)研究生与团队成员的互动状况
以调研中的科研团队主要构成形式为依据,分析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
从互动程度来看,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同学之间的总体接触频率较高(主要在每周3次以上),但也有部分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的接触频率少于每周1次。在与导师交流方面,大部分研究生表示每学期能与导师就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等交流超过3次(其中接近半数在5次以上),但也有少数研究生表示与导师没有交流。
从互动效果来看,研究生较为认同导师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处事态度,半数研究生在更信赖导师(表2,优势选项);虽然有较高比例研究生对与导师交流的现状满意,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希望能加强交流。研究生认为导师和高年级同学在科研活动中更能指导和帮助自己,也希望能增加与导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共事时间。但在这两项调研中,研究生较少选择青年教师和低年级同学(部分选项比例甚至低于10%),还有少部分表示无人能指导和帮助自己、没有人值得信赖。
二、全程教育的着手点:科研团队的教育潜力及可能需要改进的薄弱点
(一)教师的育人潜力分析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表明,导师的魅力、创新性和师生关系等对团队发展有重要作用[2]。因此,要想有效发挥科研团队育人功能,导师的言传身教无疑是关键。
团队互动数据揭示当前研究生与导师普遍具有良性互动,但仍有较高比例的调研对象期望能够增加与导师交流。而调研中出现的少部分与导师无交流、对导师不信赖的情况更需要在实际中被关注。
数据分析表明,青年教师在科研团队中影响力较弱,甚至低于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手和团队骨干力量,青年教师以往可能被认为兼具专业和年龄优势,易于融入研究生群体开展教育工作,但调研结果显示青年教师的育人潜力未能有效发挥,这一状况可以关注。
(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潜力分析
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有效进行全程教育的助力。从调研数据来看,科研团队中研究生之间接触频繁,高年级研究生的受信任度高,如能发挥高年级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挖掘他们的教育潜力,维系好“传帮带”的情感纽带,可以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3],为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调研数据也呈现出一个矛盾现象:研究生一方面信赖高年级同学并希望与其共事,但另一方面却较不信赖低年级同学且较不愿与其合作。由此,也许可以推测,高低年级研究生因年级和心态转换而引起的沟通互信问题可能是影响当前研究生自我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可以进一步细究。
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理应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部分。问卷对科研团队中这一群体的行为反馈进行调研,却发现,只有少部分研究生认为大多数党员和学生干部能够发挥表率作用,而有些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表现不如普通同学。这种不乐观的结果很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阻碍因素。因此,亟须改进和加强对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教育。
(三)团队活动的育人潜力分析
调研数据表明,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投入较多工作时间,因此,科研活动作为团队工作的首要部分,彰显教育潜能。将科学理念、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等思想融入科研活动,引导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家国事业相结合,能够促进研究生在塑造优秀科研品质的同时,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问卷选取科学实验、研究班讨论、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实习实践五项常见科研活动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对五项活动的积极性与活动的实际比重不一致,尤其表现出希望参与在科研活动中比重较小的实习实践。当前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多以学术型为主,研究生参与实习实践和了解行业一线的机会较少。作为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有效方式,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教育培养需要被重视。
调研中也发现,超过九成的科研团队举办过参与人数过半的文体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参与度高,能够增进沟通、缓解压力、促进团队文化建设。因此,以科研活动为主,适当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活力,促进教育效果。
三、全程教育的途径:积极建设,发挥科研团队的育人功能
(一)政策激励导向
在积极的科研团队中,导师是核心,青年教师是骨干,学生党员和干部需要成为榜样。这三类群体应当是基于科研团队进行全程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加强认识、提高觉悟的同时,可以结合三类群体在当前团队中的特点和作用,针对各自的教育潜力和需要改进的薄弱点,制定出具体政策或制度,明确导师、青年教师,以及学生党员和干部的职责,适时引入绩效评价,采取奖励办法激發他们在研究生的全程教育工作中的能动性,并逐渐形成规范化教育体系。
健全的团队制度既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全程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团队制度应当广泛听取成员建议,重科研素养和德育素养,与时俱进,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鼓励其为集体和社会服务。在团队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一些案例,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导师助理制度有效发挥研究生在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4],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学习。
(二)团队向心凝聚
凝聚力是发挥科研团队育人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基于科研团队进行全程教育的必要条件。调研显示,研究生对导师、高年级同学、团队氛围有较高的认可与期望,因而,加强团队凝聚力,可以从师生情感交流、同学关爱互助、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团队工作目标、成员沟通状况具体执行。
丰富有益的团队活动也能够促进提升凝聚力。研究生在调研中表达出对所处团队科研实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美好愿景,因此,可以从这几方面改进团队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风貌,将团队发展与研究生全程教育有机结合。
新媒体被青年广泛使用,因而可以成为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凝聚力的新手段。科研团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加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全程规划导学
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 “重科研、轻思想”的观念,且实践性培养环节较少,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因此,科研团队中的教育者首先需要转变思路,思想、学术、实践并重,融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构筑产学研动态培养机制[5],引导研究生在各阶段达成合适的教育目标,进而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调研中,较高比例的研究生担心无法找到满意工作,并担心科研压力导致亚健康,这说明研究生普遍对学习现状和发展存在忧虑。在科研团队中,导师要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进展、领悟水平和个人期望,可以根据研究生培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引导其分阶段、合理进行学习和生涯规划。同时,导师在引导的全过程中,也需要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制订目标,主动与导师交流反馈各阶段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也是导师生涯全过程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高等学校也应当在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涯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专职队伍助力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背景下,发挥科研团队的育人功能,专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需要以服务促教育,搭建活动平台,建立信息渠道,成为教育助力。
专职队伍的专业性和经验性较强,可以为科研团队教育工作提供更细致、具体的参考目标和更有效、更接地气的思路及建议。同时,专职队伍的综合性较强,可以为科研团队的各类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并能作为学校、导师、研究生三者的沟通桥梁,及时协助解决团队和成员的实际问题,为科研团队开展教育工作创造较好的环境基础。
在基于科研团队进行研究生全程教育的思路下,专职队伍在校园文化发展、党团支部建设、社会实践拓展等工作中,可以适当设计以科研团队为组织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强化团队沟通、加强团队协作、促进团队整体积极向上,并在这类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苗婧,曹猛.利用科研活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27-128.
[2] 常亚平,孙威,张金隆.研究生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7):1-10.
[3] 刘全利,王伟,赵珺.发挥科研团队综合优势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7-30.
[4] 胡守强,李伟,李洪亮,等.导师助理制度: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51-53.
[5] 刘玉新,张建卫,杨世荣,等.理工科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研究与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34-3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研究生;全程教育;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29-04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当结合研究生特点,全程规划合理导学。科研活动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始终,势必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紧密相连[1]。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通常以其所处的科研团队展开,因而,科研团队无疑是研究生全程教育的有效载体,团队的整体状态、工作模式、活动内容、文化情感都有极强的潜力成为全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探索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全程教育,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类研究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明确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团队现状,以此分析科研团队的育人潜力,从而加强团队内部建设、强化团队成员凝聚、发挥团队核心指导、搭建团队发展平台,多举措共同助力推进研究生全程教育。
一、全程教育的环境:研究生的科研团队现状
(一)科研团队规模与构成
依据调研反馈,大部分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团队成员超过10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丰富的互动基础;科研团队主要由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组成,层次结构合理;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科研团队里导师最重要,导师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不容置疑(其次是博士生、青年教师)。
(二)科研团队的工作情况
一般来说,研究生每天有超过6小时的时间处于科研团队中,并对当前的团队较为满意。在科研团队学习生活中,研究生更认可自己的团队氛围,其程度远高于团队平台、团队成员、团队活动内容。
调研分析当前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的主要活动中,科学实验的比重最高,其次是研究班讨论、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而实习实践较少。对于这五项活动,研究生乐于参与的倾向性却与其比重不同。除与学业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外,更愿意尝试实习实践,其下依次是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研究班讨论。对于团队未来发展期望,超过半数的研究生更关注三个方面,依次是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团队实力;加强对外交流,拓展科学视野;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三)研究生与团队成员的互动状况
以调研中的科研团队主要构成形式为依据,分析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
从互动程度来看,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同学之间的总体接触频率较高(主要在每周3次以上),但也有部分研究生与导师、青年教师的接触频率少于每周1次。在与导师交流方面,大部分研究生表示每学期能与导师就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等交流超过3次(其中接近半数在5次以上),但也有少数研究生表示与导师没有交流。
从互动效果来看,研究生较为认同导师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处事态度,半数研究生在更信赖导师(表2,优势选项);虽然有较高比例研究生对与导师交流的现状满意,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希望能加强交流。研究生认为导师和高年级同学在科研活动中更能指导和帮助自己,也希望能增加与导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共事时间。但在这两项调研中,研究生较少选择青年教师和低年级同学(部分选项比例甚至低于10%),还有少部分表示无人能指导和帮助自己、没有人值得信赖。
二、全程教育的着手点:科研团队的教育潜力及可能需要改进的薄弱点
(一)教师的育人潜力分析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表明,导师的魅力、创新性和师生关系等对团队发展有重要作用[2]。因此,要想有效发挥科研团队育人功能,导师的言传身教无疑是关键。
团队互动数据揭示当前研究生与导师普遍具有良性互动,但仍有较高比例的调研对象期望能够增加与导师交流。而调研中出现的少部分与导师无交流、对导师不信赖的情况更需要在实际中被关注。
数据分析表明,青年教师在科研团队中影响力较弱,甚至低于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手和团队骨干力量,青年教师以往可能被认为兼具专业和年龄优势,易于融入研究生群体开展教育工作,但调研结果显示青年教师的育人潜力未能有效发挥,这一状况可以关注。
(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潜力分析
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有效进行全程教育的助力。从调研数据来看,科研团队中研究生之间接触频繁,高年级研究生的受信任度高,如能发挥高年级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挖掘他们的教育潜力,维系好“传帮带”的情感纽带,可以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3],为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调研数据也呈现出一个矛盾现象:研究生一方面信赖高年级同学并希望与其共事,但另一方面却较不信赖低年级同学且较不愿与其合作。由此,也许可以推测,高低年级研究生因年级和心态转换而引起的沟通互信问题可能是影响当前研究生自我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可以进一步细究。
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理应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部分。问卷对科研团队中这一群体的行为反馈进行调研,却发现,只有少部分研究生认为大多数党员和学生干部能够发挥表率作用,而有些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表现不如普通同学。这种不乐观的结果很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阻碍因素。因此,亟须改进和加强对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教育。
(三)团队活动的育人潜力分析
调研数据表明,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投入较多工作时间,因此,科研活动作为团队工作的首要部分,彰显教育潜能。将科学理念、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等思想融入科研活动,引导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家国事业相结合,能够促进研究生在塑造优秀科研品质的同时,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问卷选取科学实验、研究班讨论、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实习实践五项常见科研活动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对五项活动的积极性与活动的实际比重不一致,尤其表现出希望参与在科研活动中比重较小的实习实践。当前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多以学术型为主,研究生参与实习实践和了解行业一线的机会较少。作为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有效方式,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教育培养需要被重视。
调研中也发现,超过九成的科研团队举办过参与人数过半的文体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参与度高,能够增进沟通、缓解压力、促进团队文化建设。因此,以科研活动为主,适当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活力,促进教育效果。
三、全程教育的途径:积极建设,发挥科研团队的育人功能
(一)政策激励导向
在积极的科研团队中,导师是核心,青年教师是骨干,学生党员和干部需要成为榜样。这三类群体应当是基于科研团队进行全程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加强认识、提高觉悟的同时,可以结合三类群体在当前团队中的特点和作用,针对各自的教育潜力和需要改进的薄弱点,制定出具体政策或制度,明确导师、青年教师,以及学生党员和干部的职责,适时引入绩效评价,采取奖励办法激發他们在研究生的全程教育工作中的能动性,并逐渐形成规范化教育体系。
健全的团队制度既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全程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团队制度应当广泛听取成员建议,重科研素养和德育素养,与时俱进,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鼓励其为集体和社会服务。在团队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一些案例,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导师助理制度有效发挥研究生在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4],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学习。
(二)团队向心凝聚
凝聚力是发挥科研团队育人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基于科研团队进行全程教育的必要条件。调研显示,研究生对导师、高年级同学、团队氛围有较高的认可与期望,因而,加强团队凝聚力,可以从师生情感交流、同学关爱互助、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团队工作目标、成员沟通状况具体执行。
丰富有益的团队活动也能够促进提升凝聚力。研究生在调研中表达出对所处团队科研实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美好愿景,因此,可以从这几方面改进团队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风貌,将团队发展与研究生全程教育有机结合。
新媒体被青年广泛使用,因而可以成为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凝聚力的新手段。科研团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加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全程规划导学
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 “重科研、轻思想”的观念,且实践性培养环节较少,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因此,科研团队中的教育者首先需要转变思路,思想、学术、实践并重,融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构筑产学研动态培养机制[5],引导研究生在各阶段达成合适的教育目标,进而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调研中,较高比例的研究生担心无法找到满意工作,并担心科研压力导致亚健康,这说明研究生普遍对学习现状和发展存在忧虑。在科研团队中,导师要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进展、领悟水平和个人期望,可以根据研究生培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引导其分阶段、合理进行学习和生涯规划。同时,导师在引导的全过程中,也需要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制订目标,主动与导师交流反馈各阶段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也是导师生涯全过程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高等学校也应当在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涯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专职队伍助力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背景下,发挥科研团队的育人功能,专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需要以服务促教育,搭建活动平台,建立信息渠道,成为教育助力。
专职队伍的专业性和经验性较强,可以为科研团队教育工作提供更细致、具体的参考目标和更有效、更接地气的思路及建议。同时,专职队伍的综合性较强,可以为科研团队的各类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并能作为学校、导师、研究生三者的沟通桥梁,及时协助解决团队和成员的实际问题,为科研团队开展教育工作创造较好的环境基础。
在基于科研团队进行研究生全程教育的思路下,专职队伍在校园文化发展、党团支部建设、社会实践拓展等工作中,可以适当设计以科研团队为组织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强化团队沟通、加强团队协作、促进团队整体积极向上,并在这类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苗婧,曹猛.利用科研活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27-128.
[2] 常亚平,孙威,张金隆.研究生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7):1-10.
[3] 刘全利,王伟,赵珺.发挥科研团队综合优势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7-30.
[4] 胡守强,李伟,李洪亮,等.导师助理制度: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51-53.
[5] 刘玉新,张建卫,杨世荣,等.理工科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研究与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34-3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