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中国香港音乐人黄家驹的代表作《光辉岁月》被无数年轻人传唱,堪称华语励志歌曲之经典。但有一点或许并不为大家熟知,那就是黄家驹创作这首歌曲的用意——向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致敬!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反种族歧视、争取民主和平的政治运动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南非那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长期以来,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野兽、毒箭、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一位前所未有的非洲民族英雄彻底改写了南非的历史,这史诗般的人物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曼德拉同南非根深蒂固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此被关押27年之久。然而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不失为全球焦点。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世人如此敬仰曼德拉以至将其誉为“全球总统”。
出狱后,曼德拉继续领导南非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在1990年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在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倔强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孤独疲惫却永不放弃的行者……
酋长之子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世袭的地位原本可以使他过上绝大多数黑人同胞无法企及的优越生活,但他坚持“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曼德拉的这种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的父亲有着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曼德拉无疑继承了父亲这些特点;父亲意志坚强、为人正直严肃,这也是遗传给曼德拉的又一特点。曼德拉的父亲作为辅佐过泰姆布王室两代君主的参事,每逢有国王会见英国政府官员的重要活动,都会陪伴在国王的身边。
当曼德拉还是一个孩童时,父亲就陷入了一场围绕剥夺他酋长职务的争论。此事充分反映了其人格素质——富有自尊心的叛逆性格和追求公道、百折不挠的正义感,这也是从曼德拉身上可以找到的性格。
争论是这样发生的:作为一个酋长,曼德拉的父亲不仅要服从泰姆布国王的领导,还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行政长官的领导。然而当遇到氏族问题时,曼德拉的父亲并不是按照的法律去处理,而是按照泰姆布惯例处理,这被他视作不可动摇的原则,并不惜为此向英国政府挑战。这种做法激怒了辖区的白人行政长官,长官指控曼德拉的父亲犯上作乱,从而结束了曼德拉家族的酋长地位。
母爱无言
曼德拉九岁时父亲突然辞世,年纪尚小的曼德拉从未经历过如此的悲痛,更无法预料的是父亲的亡故立刻改变了他的生活。哀悼之后母亲将带他离开家乡,就这样小曼德拉向西踏上新的旅途。他为父亲的去世感到悲伤,更为他行将离开的这片土地感到悲伤。身后那些小山丘在视线中消失之前,小曼德拉回转头来凝望自己的村庄,尤其是那三座圆顶茅草房,在那里,他得到了母亲的慈爱和呵护,感受到了世间所有的幸福和愉快。
母亲带着曼德拉默默前行,然而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沉默并不是孤独的,母亲的话本来就很少,但曼德拉绝不怀疑母亲对他的爱和支持。这是一次筋疲力尽的长途跋涉,他们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越过起伏的山峦,穿过无数的村庄,一路不停,傍晚时分赶到了一个村庄。村庄中心有一个大宫殿,宫殿由两个长方形的大房子和七个圆形的大房子构成,都刷着白色的石灰,在落日的光线中更是显得耀眼夺目。这个宫殿叫穆克孜韦尼,是泰姆布临时首府,也是泰姆布人民的代理摄政王——容欣塔巴·达林迪叶波的王宫。
正当小曼德拉被这座壮丽的宫殿深深吸引住的时候,一辆豪华的福特V8轿车隆隆地驶进西大门,从车内走出一位身穿华丽服装、身材不高但体格健壮的人,他仪表非凡,黑黑的皮肤,面相十分儒雅,这个人就是即将成为小曼德拉的监护人并且是在此后十年中抚养他的摄政王容欣塔巴。原来在曼德拉的父亲去世时,摄政王容欣塔巴提出要当曼德拉的监护人,孤苦的母亲没有拒绝摄政王的提议,因为她明白在摄政王的庇佑下儿子将会得到更好的教育。
母亲在王宫住了两天就回去了,母子间的别离并不激动。没有训诫,没有嘱托,甚至没有与儿子吻别,因为母亲不想让小曼德拉因为她的离去而感到伤心,她那温柔的表情就是小曼德拉所需要的一切母爱和支持。在即将离他而去的那一时刻,母亲才转过身来说了一句话:“振作起来,我的孩子!”
王室生涯
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很强,虽说是并非完全适应,但是曼德拉很快就习惯了这个大王宫。他在一所与王宫相邻的独屋学校里上学,在那里学习英语、考撒语、历史和地理。曼德拉在学校里学习很好,但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勤奋,曼德拉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日渐增强。
在王宫,曼德拉的朋友是摄政王的两个孩子,老大佳士提斯是摄政王唯一的儿子,是王室的继承人;诺玛福是摄政王的大女儿。曼德拉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受到完全相同的待遇。摄政王和王后对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操心,教育他,也惩戒他,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曼德拉的爱。
摄政王在当地受到白人和黑人的普遍尊敬,而且拥有似乎不可动摇的权力,王权的力量和影响渗透到曼德拉生活的各个方面。曼德拉后来关于王权的认识是通过观察摄政王及其内阁而受到深刻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
曼德拉经常通过王宫召开的部落会进行观察和学习。这些会议并非是预先计划举行的,而是根据需要举行会议来研究各种国家大事,如旱灾、将要出台的政策,或英国政府新颁布的法律。在这种场合摄政王首先会感谢大家来参加会议,并说明为什么把他们召来,然后宣布正式开会。摄政王要求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发表意见,这是最单纯的民主。少年曼德拉留意到,有的人胡吹海侃,却似乎总说不到点子上;而有的人直接切入话题,观点清晰而有说服力;有的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试图用情感和戏剧语言来打动听众;而有的人则镇定、平和,避免激动的情绪。
多年以后曼德拉成为民族领袖,他曾经这样回忆在王室的生涯:作为一个领导人,我总是遵循我起初在王宫看到的被摄政王演示过的原则。我总是努力倾听参加讨论的每一个人发表的意见,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情况下,我自己的意见仅仅是我在讨论中听到的一种共同认识。我总是记着摄政王的至理名言。“一个领导,”他说,“就像一个牧羊人。他站在羊群后面,让最敏捷、最聪明的羊走在前面,而其他羊则紧随其后,不要指望从羊群后面对它们发号施令。”
初涉都市
在曼德拉即将二十岁的时候,摄政王把佳士提斯和他叫到面前。“我的孩子,”他用很严肃的语气说,“我恐怕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了几年了,在我去见祖先前,我有责任看着我的两个儿子结婚。当然,我已经为你们兄弟两人安排好了婚事。”摄政王不给曼德拉选择的余地,但曼德拉不肯接受这桩婚事。
年轻的曼德拉在社会方面比政治方面更超前,在他还没有考虑反对白人强加的政治制度时,就已经作好了反对自己人民的社会制度的准备。曼德拉认为摄政王包办婚姻是不公平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拒绝了摄政王安排的婚事,将无法再在他的庇护下生活。佳士提斯也同意曼德拉的看法,这两个年轻人认为唯一的选择就是溜之大吉,而且,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约翰内斯堡。
第二天早上他们动身去约翰内斯堡,一路克服了申办通行证、搭载交通工具等诸多困难,终于在晚上10点钟,他们发现前面有灯光闪烁,迷人的灯光向四面八方放射开来。对农村来的曼德拉而言,电是神奇而奢侈的,而这里却是电的世界、灯的海洋。约翰内斯堡一直被描绘成梦幻般的城市,看到从孩提时代就听说过的这座城市,曼德拉非常激动。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机会的地方,这里的楼房高得让他看不到楼顶,这里的人讲的语言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希望似乎是无限的,此时的曼德拉幻想自己经过长长的跋涉到达了终点。但事实上,这只是在今后更漫长更艰辛的旅途中迈出的第一步,其后的人生道路将以这个年轻人无法想象到的方式继续考验他。
炼狱考验
都市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也是令人感到不稳定的,这里的气氛活跃,那里的精神富有冒险性。尽管这里有特别漂亮的建筑,但也有“贫民窟”,贫民窟的环境脏乱不堪,饥饿、营养不良的儿童半裸着身子四处乱跑。空气中混合着浓浓的、从马口铁火盆里和炉灶里冒出的煤烟。几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路旁流进水塘里的死水蛆满为患,散发着恶臭。夜间步行回家非常危险,因为没有灯光,寂静偶尔被喊叫声、狂笑声和枪声打破。尽管这里的生活像地狱,在曼德拉心中却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这是他离家之后居住的第一个地方,虽然在这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它却是自己的家。
在这里的第一年,曼德拉比在孩提时代更加理解了贫穷的含义。他似乎从来就没有钱,他想方设法依靠各种生活资源生存着。他到律师事务做学徒,每周得到两个英镑的报酬。在这两英镑的收入中,他每月要支付房租13先令4角,支付交通费一英镑12先令,这已用去了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为了通过函授完成学业,他还要支付南非大学的各种学习费用;另外余下大约一个英镑是生活费。生活费中的一部分要用来购买最重要的物品——蜡烛,没有蜡烛他就无法学习,因为曼德拉买不起煤油灯,是蜡烛陪伴着他每天苦读到深夜。
为了节省车费,每月有几天曼德拉要早晨跑六英里去城里上班,晚上再跑六英里回家。他常常饿着肚子度过一天又一天,衣服也无钱更换。一位热心朋友把一身旧衣服给了曼德拉,五年中曼德拉几乎天天穿着那身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到后来衣服上到处是补丁摞补丁。
尽管捉襟见肘,但曼德拉还是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并为自立感到满足和骄傲,相信自己能够在他长大成人的这个世界上干出一番事业,而不必依靠王室关系或家庭支持去发展。曼德拉已经与那些不知道他与泰姆布王室有联系的人们建立起了关系,培养出了支撑自立所需要的足够的自信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苦学成才
1942年末曼德拉通过了文科学士学位考试,他为取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学位而自豪,不过他也知道,取得学位本身不是取得成功的法宝,也不是取得成功的通行证。
在约翰内斯堡,曼德拉进入了见识和实际经验比高学历更重要的圈子,他恰恰在得到学位的时候才发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好像与他的新环境没有什么关系。在大学里,老师们羞答答地避开诸如种族压迫、非洲人缺少机会、镇压黑人的法律和规定这样的课题。但是,在约翰内斯堡的生活中,他几乎天天遇到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提出如何消除种族歧视的建议,他不得不通过不断摸索进行学习。
1943年初曼德拉考入了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攻读法学学士,为今后的律师生涯做必需的准备。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大家习惯称为“威特大学”,位于约翰内斯堡市中心偏北部的布拉姆方丹,许多人认为它是南非第一所讲英语的大学。在威特大学,曼德拉直接与白人一起上课,这对白人和对曼德拉本人一样,都感到很新鲜,因为曼德拉是法律系唯一的非洲黑人学生。
威特大学为年轻的曼德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为理想敢于辩论的世界,一个人们对政治满腔热情的世界。他融入了自己那一代的白人和印度知识分子之中,这些青年人将在随后几年中成为最重要的政治运动的先锋。曼德拉第一次看到,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正在坚定地开展自由解放斗争,尽管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都做好了准备:为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位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情感和思想的蜕变:曼德拉从小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从而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坎坷的道路练就了他那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把他推到了为民族而战的第一线。在追求自由的漫漫长路上他从未放松前行的脚步,终于,迎来了属于他本人及其民族的光辉岁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反种族歧视、争取民主和平的政治运动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南非那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长期以来,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野兽、毒箭、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一位前所未有的非洲民族英雄彻底改写了南非的历史,这史诗般的人物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曼德拉同南非根深蒂固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此被关押27年之久。然而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不失为全球焦点。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世人如此敬仰曼德拉以至将其誉为“全球总统”。
出狱后,曼德拉继续领导南非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在1990年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在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倔强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孤独疲惫却永不放弃的行者……
酋长之子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世袭的地位原本可以使他过上绝大多数黑人同胞无法企及的优越生活,但他坚持“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曼德拉的这种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的父亲有着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曼德拉无疑继承了父亲这些特点;父亲意志坚强、为人正直严肃,这也是遗传给曼德拉的又一特点。曼德拉的父亲作为辅佐过泰姆布王室两代君主的参事,每逢有国王会见英国政府官员的重要活动,都会陪伴在国王的身边。
当曼德拉还是一个孩童时,父亲就陷入了一场围绕剥夺他酋长职务的争论。此事充分反映了其人格素质——富有自尊心的叛逆性格和追求公道、百折不挠的正义感,这也是从曼德拉身上可以找到的性格。
争论是这样发生的:作为一个酋长,曼德拉的父亲不仅要服从泰姆布国王的领导,还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行政长官的领导。然而当遇到氏族问题时,曼德拉的父亲并不是按照的法律去处理,而是按照泰姆布惯例处理,这被他视作不可动摇的原则,并不惜为此向英国政府挑战。这种做法激怒了辖区的白人行政长官,长官指控曼德拉的父亲犯上作乱,从而结束了曼德拉家族的酋长地位。
母爱无言
曼德拉九岁时父亲突然辞世,年纪尚小的曼德拉从未经历过如此的悲痛,更无法预料的是父亲的亡故立刻改变了他的生活。哀悼之后母亲将带他离开家乡,就这样小曼德拉向西踏上新的旅途。他为父亲的去世感到悲伤,更为他行将离开的这片土地感到悲伤。身后那些小山丘在视线中消失之前,小曼德拉回转头来凝望自己的村庄,尤其是那三座圆顶茅草房,在那里,他得到了母亲的慈爱和呵护,感受到了世间所有的幸福和愉快。
母亲带着曼德拉默默前行,然而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沉默并不是孤独的,母亲的话本来就很少,但曼德拉绝不怀疑母亲对他的爱和支持。这是一次筋疲力尽的长途跋涉,他们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越过起伏的山峦,穿过无数的村庄,一路不停,傍晚时分赶到了一个村庄。村庄中心有一个大宫殿,宫殿由两个长方形的大房子和七个圆形的大房子构成,都刷着白色的石灰,在落日的光线中更是显得耀眼夺目。这个宫殿叫穆克孜韦尼,是泰姆布临时首府,也是泰姆布人民的代理摄政王——容欣塔巴·达林迪叶波的王宫。
正当小曼德拉被这座壮丽的宫殿深深吸引住的时候,一辆豪华的福特V8轿车隆隆地驶进西大门,从车内走出一位身穿华丽服装、身材不高但体格健壮的人,他仪表非凡,黑黑的皮肤,面相十分儒雅,这个人就是即将成为小曼德拉的监护人并且是在此后十年中抚养他的摄政王容欣塔巴。原来在曼德拉的父亲去世时,摄政王容欣塔巴提出要当曼德拉的监护人,孤苦的母亲没有拒绝摄政王的提议,因为她明白在摄政王的庇佑下儿子将会得到更好的教育。
母亲在王宫住了两天就回去了,母子间的别离并不激动。没有训诫,没有嘱托,甚至没有与儿子吻别,因为母亲不想让小曼德拉因为她的离去而感到伤心,她那温柔的表情就是小曼德拉所需要的一切母爱和支持。在即将离他而去的那一时刻,母亲才转过身来说了一句话:“振作起来,我的孩子!”
王室生涯
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很强,虽说是并非完全适应,但是曼德拉很快就习惯了这个大王宫。他在一所与王宫相邻的独屋学校里上学,在那里学习英语、考撒语、历史和地理。曼德拉在学校里学习很好,但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勤奋,曼德拉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日渐增强。
在王宫,曼德拉的朋友是摄政王的两个孩子,老大佳士提斯是摄政王唯一的儿子,是王室的继承人;诺玛福是摄政王的大女儿。曼德拉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受到完全相同的待遇。摄政王和王后对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操心,教育他,也惩戒他,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曼德拉的爱。
摄政王在当地受到白人和黑人的普遍尊敬,而且拥有似乎不可动摇的权力,王权的力量和影响渗透到曼德拉生活的各个方面。曼德拉后来关于王权的认识是通过观察摄政王及其内阁而受到深刻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
曼德拉经常通过王宫召开的部落会进行观察和学习。这些会议并非是预先计划举行的,而是根据需要举行会议来研究各种国家大事,如旱灾、将要出台的政策,或英国政府新颁布的法律。在这种场合摄政王首先会感谢大家来参加会议,并说明为什么把他们召来,然后宣布正式开会。摄政王要求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发表意见,这是最单纯的民主。少年曼德拉留意到,有的人胡吹海侃,却似乎总说不到点子上;而有的人直接切入话题,观点清晰而有说服力;有的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试图用情感和戏剧语言来打动听众;而有的人则镇定、平和,避免激动的情绪。
多年以后曼德拉成为民族领袖,他曾经这样回忆在王室的生涯:作为一个领导人,我总是遵循我起初在王宫看到的被摄政王演示过的原则。我总是努力倾听参加讨论的每一个人发表的意见,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情况下,我自己的意见仅仅是我在讨论中听到的一种共同认识。我总是记着摄政王的至理名言。“一个领导,”他说,“就像一个牧羊人。他站在羊群后面,让最敏捷、最聪明的羊走在前面,而其他羊则紧随其后,不要指望从羊群后面对它们发号施令。”
初涉都市
在曼德拉即将二十岁的时候,摄政王把佳士提斯和他叫到面前。“我的孩子,”他用很严肃的语气说,“我恐怕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了几年了,在我去见祖先前,我有责任看着我的两个儿子结婚。当然,我已经为你们兄弟两人安排好了婚事。”摄政王不给曼德拉选择的余地,但曼德拉不肯接受这桩婚事。
年轻的曼德拉在社会方面比政治方面更超前,在他还没有考虑反对白人强加的政治制度时,就已经作好了反对自己人民的社会制度的准备。曼德拉认为摄政王包办婚姻是不公平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拒绝了摄政王安排的婚事,将无法再在他的庇护下生活。佳士提斯也同意曼德拉的看法,这两个年轻人认为唯一的选择就是溜之大吉,而且,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约翰内斯堡。
第二天早上他们动身去约翰内斯堡,一路克服了申办通行证、搭载交通工具等诸多困难,终于在晚上10点钟,他们发现前面有灯光闪烁,迷人的灯光向四面八方放射开来。对农村来的曼德拉而言,电是神奇而奢侈的,而这里却是电的世界、灯的海洋。约翰内斯堡一直被描绘成梦幻般的城市,看到从孩提时代就听说过的这座城市,曼德拉非常激动。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机会的地方,这里的楼房高得让他看不到楼顶,这里的人讲的语言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希望似乎是无限的,此时的曼德拉幻想自己经过长长的跋涉到达了终点。但事实上,这只是在今后更漫长更艰辛的旅途中迈出的第一步,其后的人生道路将以这个年轻人无法想象到的方式继续考验他。
炼狱考验
都市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也是令人感到不稳定的,这里的气氛活跃,那里的精神富有冒险性。尽管这里有特别漂亮的建筑,但也有“贫民窟”,贫民窟的环境脏乱不堪,饥饿、营养不良的儿童半裸着身子四处乱跑。空气中混合着浓浓的、从马口铁火盆里和炉灶里冒出的煤烟。几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路旁流进水塘里的死水蛆满为患,散发着恶臭。夜间步行回家非常危险,因为没有灯光,寂静偶尔被喊叫声、狂笑声和枪声打破。尽管这里的生活像地狱,在曼德拉心中却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这是他离家之后居住的第一个地方,虽然在这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它却是自己的家。
在这里的第一年,曼德拉比在孩提时代更加理解了贫穷的含义。他似乎从来就没有钱,他想方设法依靠各种生活资源生存着。他到律师事务做学徒,每周得到两个英镑的报酬。在这两英镑的收入中,他每月要支付房租13先令4角,支付交通费一英镑12先令,这已用去了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为了通过函授完成学业,他还要支付南非大学的各种学习费用;另外余下大约一个英镑是生活费。生活费中的一部分要用来购买最重要的物品——蜡烛,没有蜡烛他就无法学习,因为曼德拉买不起煤油灯,是蜡烛陪伴着他每天苦读到深夜。
为了节省车费,每月有几天曼德拉要早晨跑六英里去城里上班,晚上再跑六英里回家。他常常饿着肚子度过一天又一天,衣服也无钱更换。一位热心朋友把一身旧衣服给了曼德拉,五年中曼德拉几乎天天穿着那身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到后来衣服上到处是补丁摞补丁。
尽管捉襟见肘,但曼德拉还是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并为自立感到满足和骄傲,相信自己能够在他长大成人的这个世界上干出一番事业,而不必依靠王室关系或家庭支持去发展。曼德拉已经与那些不知道他与泰姆布王室有联系的人们建立起了关系,培养出了支撑自立所需要的足够的自信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苦学成才
1942年末曼德拉通过了文科学士学位考试,他为取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学位而自豪,不过他也知道,取得学位本身不是取得成功的法宝,也不是取得成功的通行证。
在约翰内斯堡,曼德拉进入了见识和实际经验比高学历更重要的圈子,他恰恰在得到学位的时候才发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好像与他的新环境没有什么关系。在大学里,老师们羞答答地避开诸如种族压迫、非洲人缺少机会、镇压黑人的法律和规定这样的课题。但是,在约翰内斯堡的生活中,他几乎天天遇到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提出如何消除种族歧视的建议,他不得不通过不断摸索进行学习。
1943年初曼德拉考入了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攻读法学学士,为今后的律师生涯做必需的准备。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大家习惯称为“威特大学”,位于约翰内斯堡市中心偏北部的布拉姆方丹,许多人认为它是南非第一所讲英语的大学。在威特大学,曼德拉直接与白人一起上课,这对白人和对曼德拉本人一样,都感到很新鲜,因为曼德拉是法律系唯一的非洲黑人学生。
威特大学为年轻的曼德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为理想敢于辩论的世界,一个人们对政治满腔热情的世界。他融入了自己那一代的白人和印度知识分子之中,这些青年人将在随后几年中成为最重要的政治运动的先锋。曼德拉第一次看到,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正在坚定地开展自由解放斗争,尽管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都做好了准备:为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位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情感和思想的蜕变:曼德拉从小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从而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坎坷的道路练就了他那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把他推到了为民族而战的第一线。在追求自由的漫漫长路上他从未放松前行的脚步,终于,迎来了属于他本人及其民族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