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别只认激素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天气转暖,皮肤病开始多发。治疗皮肤病,常选外用药,但有时不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有的“神医”为图加快药效,便私自在一些皮肤病药物中添加激素成分,这样,患者很快可以看到效果,就会心甘情愿埋单。殊不知,激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大,这就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错不在激素。激素,依然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武器”,只是并非所有皮肤病都需要选择激素。
  
  激素地位不容置疑
  皮肤科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是以氢化可的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即通常所称的“激素”,它最适于治疗重症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急性血管性水肿、血清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也用来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接触性皮炎、麻风反应等急性发作,以迅速减轻症状。不过激素不良反应较多,而且目前并没有使用激素的统一标准,因此患者应该先去皮肤科就诊,不要盲目使用激素。
  
  非激素,也治皮肤病
  夏季不仅昆虫活跃,潮湿多雨和炎热的气候也有利微生物滋生,于是,皮肤病开始多发。激素虽然在治疗皮肤病上有毋庸置疑的作用和地位,但患者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面部皮炎——环境是关键
  它包括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多为过敏所致。如果面部皮肤长期使用外用激素,停药即出现瘙痒不适、红斑、丘疹和脱皮,且有细细的毛细血管扩张,那就是发生了激素依赖性皮炎。
  由过敏因素导致的面部皮炎,其特点是发生在没有衣服遮挡的身体部位,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轻度水肿或有鳞屑,有些为糠秕样鳞屑,自觉瘙痒。这类皮炎多为环境因素所致,如花粉、尘螨、金属物品、油漆、水泥、橡胶、福尔马林等,护肤品、洗涤用品中的添加剂也可能与其有关。日光中的紫外线则是引起皮肤过敏及面部皮炎的重要原因,而且常被忽视,患者如不按医嘱严格避光,很容易造成疾病反复。
  治疗时,首先要查找致敏原因,然后去除并远离,尽量少接触花粉,外出后要及时用清水(冷水或温水)洗脸,避免用肥皂水及热水烫洗,不使用产生刺激的药物,以利皮损及早康复。对于日光紫外线引起的面部皮炎,严格避光尤为重要,外出时可涂擦防晒霜、撑伞或带帽,还要避免吃一些容易诱发光敏的食物,如马兰头、芹菜、菠菜、苋菜、木耳等。而且除日光外,还要注意避开日光灯。
  外用药根据皮炎情况选择适当药物和剂型。如轻度红斑、水肿、丘疹,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如果面部皮炎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激素又会出现不良反应,这时可以选用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非激素类外用药,不过这类外用药价格相对较贵,抗炎抗过敏作用也往往没有激素强。
  中药类外用制剂如冰黄肤乐、除湿止痒软膏等,有时也可用来代替激素软膏,其中樟脑薄荷的清凉作用能迅速止痒,但往往作用不持久,另外由于中药脱色不好,会污染衣裤,患者有时可能不愿使用。
  内服药以止痒、脱敏为主。内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菲那丁、依巴斯丁等,可配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口服;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有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和充血。较严重患者可用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或静脉注射,也可选用雷公藤、沙利度胺等口服,后两种药虽然不是激素类药物,但仍要注意其不良反应,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特别是生育期青年男女。
  注:如出现湿疹样改变、轻度苔藓化皮疹,也可选用氢化可的松霜、艾络松、尤卓尔膏等。症状严重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或注射治疗,剂量视情况而定,可以先用弱中效激素软膏控制症状,再改用非激素类软膏。如抓破皮肤,有继发感染风险,则可加用抗生素类药物。
  
  真菌性皮肤病——勿用激素
  皮肤真菌感染,常被称为“癣”,也常常在春夏季发作。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即“生癣”可以使体内“毒气”从皮损间隙中排出,不过这毫无科学依据。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都称为癣,其中手足癣是最常见的皮肤癣(均为真菌感染引起)。
  如何应对呢?首先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鞋袜、保持干燥,出现手足水疱、脱皮和瘙痒要及时去皮肤科检查,弄清楚是否已患皮肤真菌感染。外用药物可选择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萘替芬乳膏等,配合复方土槿皮酊、复方水杨酸苯甲酸酊等使用效果更好。如果皮损范围较大或为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可适当服用口服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胶囊。除皮肤癣病外,春夏季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还有花斑癣,俗称“汗斑”,它与卫生条件并无直接关系,却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有个体易感性。
  所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如手足癣)治疗并不难,可选择的药物很多,唯一不能选择的药物恰恰就是单纯激素类乳膏,如皮炎平等,因为激素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瘙痒和减轻皮损,但真菌依然会在皮肤中偷偷蔓延,直至变得很大或面目全非,失去本来面貌而造成误诊,耽误病情。
  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很多,如前述外用抗真菌药和特比萘芬片及伊曲康唑胶囊都可选用(但要注意,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花斑癣无效)。但为什么人们常常认为这类病难治呢?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用药,患者一旦不感到痒,就忘了用药或主动停止用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染就容易复发;另外是没有做好预防工作,造成交叉感染。
  
  忌口不如寻找过敏原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讲究忌口,但这多半没有科学依据。
  其实,过敏原因除与食物有关外,还有吸入性过敏原,且每个人的过敏因素都不一样,非常复杂。如果是面部皮炎,多为环境因素影响,过敏多为接触引起而非过敏原进入体内所致。医学上查找过敏原的方法并不多,如抽血化验致敏IgE、皮肤点刺试验、生物共振检测、查找接触过敏原的斑贴试验等,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方法是完美的,有时检测结果与临床并不符合。
  食物致敏情况也很复杂,除食物本身成分复杂外,还有食品添加剂以及食物中药物成分(如养殖业使用的抗生素等)等,往往让人不知所措。简单来讲,患有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应避免刺激食物,如辛辣食品、酒等。实验室检测可做一定参考,如果发现有某食物阳性就不要食用。如果没有实验室检查,可以每天自己记录饮食内容,看看饮食内容与皮损轻重的关联程度,以发现食物过敏原。
  可见,盲目忌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那既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时还会造成营养不良,而营养如果跟不上,即使用药正确,病情也很难好转。
  编辑/李宇杰liyujie@jtyy.com
其他文献
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次,不是因为导演了什么大片,而是其在博客首度回应自己患白癜风的情况。幽默诙谐的他除感谢群众送上的祖传秘方之余,还不忘自我解嘲,“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其实,早在2007年,冯导在宣传电影《夜宴》时,就被记者发现患有白癜风。近年又被媒体发现有加重趋势。    白斑不等于白癜风  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人的头面部、颈部或是手臂等处出现大大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3种“伟哥”类药物:一是由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被称为“蓝色精灵”的万艾可(西地那非),它知名度最大;二是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浅橙色艾力达(盐酸伐地那非);三是由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黄色希爱力(他达拉非)。  “伟哥”三兄弟,用法特点有何不同呢?有的,且听一一道来。    “大哥”万艾可——提前1小时服用  性学专家认为,五六十岁的人最适宜服用万艾可,尤其65岁以上者服用该药最安全。由于
医生开处方,然后到药房抓药,再按医嘱及说明书要求服用,这是很多人熟知的用药程序。但有的时候,有的药物,或许可以不经过医生那一关,您只要直接从药店购买就可以使用了。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不安全啊?怎么说呢,世界上肯定不会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药物,但您既然能在药店轻易买到那些药物,相对而言,它们的危险程度并不会太高。如果您仔细看药盒,通常还会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即药盒上印有OTC字样。  OTC,
“大夫,我不用胰岛素行吗?”“大夫,我该用胰岛素了吗?”“大夫,我什么时候能用胰岛素啊?”在内分泌科,类似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重复出现。  的确,胰岛素使用是很多“糖友”关心的问题。有“糖友”不愿意使用胰岛素治疗,有“糖友”又急于使用胰岛素,还有“糖友”不知道自己是否该使用胰岛素,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您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胰岛素,最“天然”的疗法  在我国,很多患者抗拒胰岛素,是因为觉得打
最近,一位读者致电记者,说自己患银屑病十余年,身心备受煎熬.准备放弃治疗的时候,收到朋友送的一本书,名为《银屑病患者必读》。看完书后,读者增强了治愈信心,采用书中介绍的自我调理
王女士在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工作,每天上班都使用电脑。最近,王女士偶然发现自己的右手腕背上鼓起了一个小包,因为不痛不痒,就没太在意。但是没过多久,小包却慢慢长大,差不多像蚕豆大小并且有弹性,还伴有灼痛感。王女士赶紧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这个小包并不是肿瘤,而是腱鞘囊肿。什么是腱鞘囊肿?自己以前没听说过这种疾病,它是不是肿瘤?会不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呢?王女士非常担心。    腱鞘囊肿≠肿瘤  腱
王莉是单位公认的美人,可她一直对自己的单眼皮“耿耿于怀”。在闺蜜的建议下,她走进了整形科。可没想到,手术后看到的却是肿胀的双眼和眼皮上细细的瘢痕。医生告诉她,多等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一年过去,期待中的双眼皮没出现,反而瘢痕更明显了。    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论是手术缝合的创口,还是外伤或化脓感染所形成的创面,都需要依靠瘢痕组织的生成,以恢复皮肤的连续性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