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达6.32亿人,目前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网络舆情成了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做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00-01
一、网络舆情涵义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点
简单的讲,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网络舆情来源于现实,是现实舆情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网络舆情的源头除了有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以外,还包含着民族、宗教的因素,这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又和政治问题、国际问题相互交织。因此,涉及这些方面的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恰当、不及时,就会容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与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和反映某一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和意志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者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于同化,并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就新疆而言,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界,是我国抵御 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渗透的前沿阵地,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尤为严重,他们的反动网站多达50余个,其所进行的反动宣传严重毒害了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受众,尤其是大中学校学生和社会青少年。
二、我国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较之我国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的复杂程度高、难度大,主要表现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维吾尔文、藏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满文、朝鲜文、彝文、蒙古文、傣文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出现在网络上,并呈蓬勃发展的趋势。据有关统计,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总量在389个左右,其中维吾尔文网站175个、藏文网站109个。2但是,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研究的人员力量不够充足,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深度处理的技术不够成熟完善,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分析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公共安安全视角,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研究应急需重视。
第二、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导致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以新疆的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目前形成了主要以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大聚居的复杂格局,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因此网络舆情的内容不可避免得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处理有时候和某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如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当,本来属于个人冲突的事件则极易演变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加剧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2013年“乌鲁木齐23中学生戴花帽被罚”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的好与坏直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紧密联系,尤其是我国新疆、西藏最为典型。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的整体大局,而新疆、西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又与其社会稳定形势密切联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建立其网络舆情工作常态机制,并常抓不懈。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就是舆情监测的技术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可以及早掌握网上舆情动态,有效预防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水平相对滞后,相应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尚没有成熟的、先进的检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有效监测,从而预防分裂风险。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得不采用关闭一些网站的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
三、做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加强党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把其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同时应把能否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牢牢树立“新闻执政能力”的理念。可以通过邀请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的专家进行网络舆情应对培训,从而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的能力,确保政府在舆情应对中的主动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比较贴近公众的生活实际,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掌握运用网络新媒体执政的本领。
(二)注重少数民族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引导作用。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上能够对网民意见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左右某方面舆论的网民。因为少数民网络“意见领袖”懂得本民族语言文字,同时熟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本民族感情深厚,具有自然的民族亲和力;加上他们文化层次较高,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与表达意见,因此在本民族中有较大的话语权,能对本民族受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能在化解民族纠纷、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勇于“发声”和“亮剑”。建议培养少数民族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考虑几类人群:一类是本民族的著名的专家、学者、干部以及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一类是本民族的网络传媒精英,包括主流网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发言人;一类是爱国宗教人士。
(三)积极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有效模式,使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互联网部门应积极探索有益于少数民族群众特殊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法,努力促进网络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弥合文化冲突,增强文化认同。建议一,强化少数民族网络媒体的文化教育功能,培养新疆少数民族现代网络观念意识。建议二,开展少数民族网络观念意识调查活动,搞清楚少数民族网络使用的情况、目的,有选择的传播适合信教群众的各种信息。建议三、建立多层次的民族文化网站,大力创办官方层面的或者政府性质的民族文化网站,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第四、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尤其要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在新疆,有效抵御“三股势力”的网络宗教极端思想的煽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网络媒介素养的少数民族成员去教育更多的少数民族受众。
作者简介
王秀丽,女,1978年,山东德州人,哲学硕士,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网络舆情研究。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舆情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3CKS04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网舆情研究概论,刘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李光,钟雅琼.大陆研拟藏维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监控分裂风险[N].凤凰周刊,2012-06-25。
[关键词]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00-01
一、网络舆情涵义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点
简单的讲,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网络舆情来源于现实,是现实舆情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网络舆情的源头除了有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以外,还包含着民族、宗教的因素,这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又和政治问题、国际问题相互交织。因此,涉及这些方面的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恰当、不及时,就会容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与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和反映某一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和意志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者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于同化,并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就新疆而言,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界,是我国抵御 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渗透的前沿阵地,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尤为严重,他们的反动网站多达50余个,其所进行的反动宣传严重毒害了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受众,尤其是大中学校学生和社会青少年。
二、我国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较之我国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的复杂程度高、难度大,主要表现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维吾尔文、藏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满文、朝鲜文、彝文、蒙古文、傣文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出现在网络上,并呈蓬勃发展的趋势。据有关统计,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总量在389个左右,其中维吾尔文网站175个、藏文网站109个。2但是,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研究的人员力量不够充足,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深度处理的技术不够成熟完善,少数民族网络舆情分析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公共安安全视角,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研究应急需重视。
第二、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导致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以新疆的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目前形成了主要以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大聚居的复杂格局,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因此网络舆情的内容不可避免得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处理有时候和某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如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当,本来属于个人冲突的事件则极易演变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加剧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2013年“乌鲁木齐23中学生戴花帽被罚”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的好与坏直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紧密联系,尤其是我国新疆、西藏最为典型。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的整体大局,而新疆、西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又与其社会稳定形势密切联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工作,建立其网络舆情工作常态机制,并常抓不懈。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就是舆情监测的技术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可以及早掌握网上舆情动态,有效预防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水平相对滞后,相应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尚没有成熟的、先进的检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有效监测,从而预防分裂风险。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得不采用关闭一些网站的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
三、做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加强党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把其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同时应把能否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牢牢树立“新闻执政能力”的理念。可以通过邀请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的专家进行网络舆情应对培训,从而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的能力,确保政府在舆情应对中的主动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比较贴近公众的生活实际,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掌握运用网络新媒体执政的本领。
(二)注重少数民族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引导作用。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上能够对网民意见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左右某方面舆论的网民。因为少数民网络“意见领袖”懂得本民族语言文字,同时熟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本民族感情深厚,具有自然的民族亲和力;加上他们文化层次较高,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与表达意见,因此在本民族中有较大的话语权,能对本民族受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能在化解民族纠纷、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勇于“发声”和“亮剑”。建议培养少数民族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考虑几类人群:一类是本民族的著名的专家、学者、干部以及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一类是本民族的网络传媒精英,包括主流网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发言人;一类是爱国宗教人士。
(三)积极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有效模式,使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互联网部门应积极探索有益于少数民族群众特殊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法,努力促进网络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弥合文化冲突,增强文化认同。建议一,强化少数民族网络媒体的文化教育功能,培养新疆少数民族现代网络观念意识。建议二,开展少数民族网络观念意识调查活动,搞清楚少数民族网络使用的情况、目的,有选择的传播适合信教群众的各种信息。建议三、建立多层次的民族文化网站,大力创办官方层面的或者政府性质的民族文化网站,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第四、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尤其要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在新疆,有效抵御“三股势力”的网络宗教极端思想的煽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网络媒介素养的少数民族成员去教育更多的少数民族受众。
作者简介
王秀丽,女,1978年,山东德州人,哲学硕士,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网络舆情研究。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舆情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3CKS04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网舆情研究概论,刘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李光,钟雅琼.大陆研拟藏维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监控分裂风险[N].凤凰周刊,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