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改变教法和学生改变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教师改革教法、学生转变学法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改革教法转变学法养成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种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国兴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其间教师改变教法和学生改变学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改革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改革的难题
课改进行多年以来,虽然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生存的土壤。因此有人形象的说教学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犹如火车进站——吼得凶、跑得慢” 、“穿着新鞋走老路” …… 其实老师们也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是面对各种考试、排名、评价,多少老师又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
“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该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该教学模式的“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都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将新课标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又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从这点上来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找到了一种有效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改革实实在在、名副其实。
2.转变学法——“三疑三探”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常态化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要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把“疑”字贯穿课堂始终,“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学习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学生自探,同学合探,师生再探”各环节中又都贯穿了一个“探”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与精神。
2.1“设疑自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精神,符合新课程理念。其实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阐述、对重点的归纳与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学生能仔细去品读,读通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知识点,理清每一个逻辑关系,那么这个学生就一定能学好。因此,在“设疑自探”中要让学生多读教材,因为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开始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可能比教师讲授进展得慢,但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产生加速度效应。
2.2“解疑合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和辅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合作的形式可以层层递进:首先是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两个人探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全班合作(跨组合作)来解决。总之教师可做适当提示,但不要急于全盘解答问题,尽量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老师才做细致讲解,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2.3“探”字贯穿课堂始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理性的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会学,就得让他们先学会思考,自己去发动脑筋,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义,理清题中的因果关系,即要不断的进行“探究”。在“三疑三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做启发、引导和激励,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发者。整个课堂以一个“探”字贯穿始终,学生“先疑后探、再疑再探、有疑就探”,自主学习中有“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探究”、课后作业中也可以有“探究”,真正把“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并不断提高。
3.养成习惯——“三疑三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保驾护航
“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如兴趣与爱好一样,是一种积极的非智力因素,一旦形成就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入、加强氛围创设;注重问题的发散性.、便于调动学生的深层思维;课堂讨论中要求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增强学生讨论的实效。这些做法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自探、合探等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保教护航。
当然,转变学习方式也并非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更为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而已。“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是: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甚至在某些学科某些环节根本无法操作;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讨论也往往偏离主题;对一些概念与名词的教学也必须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根据具体学科与内容而定。
【关键词】改革教法转变学法养成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种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国兴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其间教师改变教法和学生改变学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改革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改革的难题
课改进行多年以来,虽然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生存的土壤。因此有人形象的说教学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犹如火车进站——吼得凶、跑得慢” 、“穿着新鞋走老路” …… 其实老师们也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是面对各种考试、排名、评价,多少老师又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
“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该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该教学模式的“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都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将新课标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又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从这点上来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找到了一种有效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改革实实在在、名副其实。
2.转变学法——“三疑三探”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常态化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要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把“疑”字贯穿课堂始终,“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学习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学生自探,同学合探,师生再探”各环节中又都贯穿了一个“探”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与精神。
2.1“设疑自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精神,符合新课程理念。其实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阐述、对重点的归纳与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学生能仔细去品读,读通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知识点,理清每一个逻辑关系,那么这个学生就一定能学好。因此,在“设疑自探”中要让学生多读教材,因为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开始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可能比教师讲授进展得慢,但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产生加速度效应。
2.2“解疑合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和辅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合作的形式可以层层递进:首先是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两个人探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全班合作(跨组合作)来解决。总之教师可做适当提示,但不要急于全盘解答问题,尽量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老师才做细致讲解,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2.3“探”字贯穿课堂始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理性的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会学,就得让他们先学会思考,自己去发动脑筋,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义,理清题中的因果关系,即要不断的进行“探究”。在“三疑三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做启发、引导和激励,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发者。整个课堂以一个“探”字贯穿始终,学生“先疑后探、再疑再探、有疑就探”,自主学习中有“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探究”、课后作业中也可以有“探究”,真正把“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并不断提高。
3.养成习惯——“三疑三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保驾护航
“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如兴趣与爱好一样,是一种积极的非智力因素,一旦形成就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入、加强氛围创设;注重问题的发散性.、便于调动学生的深层思维;课堂讨论中要求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增强学生讨论的实效。这些做法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自探、合探等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保教护航。
当然,转变学习方式也并非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更为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而已。“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是: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甚至在某些学科某些环节根本无法操作;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讨论也往往偏离主题;对一些概念与名词的教学也必须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根据具体学科与内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