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8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来源 :地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45574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内容包括(1)主要历史时期(18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研究综述;(2)重建18世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序例;(3)18世纪以来气候要素(降水、气温)的特征分析。首次采用了"雨雪分寸"这份气候代用资料来重建气候序列,选用了一种新的降水反演方法以减少传统统计方法的随意性和误差。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对山地、寒地和其他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1993拉萨国际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1993年7月25日至7月31日,“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对山地、寒地和其他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市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爱尔兰、日本、美...
期刊
本文根据宫廷档案资料“雨雪分寸”中合肥地区的降雪日数的记载,通过寻找其与年冬季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合肥地区从1736-1991年共256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年冬季平均气温18世纪较高,19世纪下降,20世纪又开始上升,至20世纪40年代达近250多年来气温最高值。另外,还发现了在19世纪中叶(1851-1871年)有一个明显的温暖期。
期刊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以及测年数据,本文讨论了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年龄与形成环境。认为老红砂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堆积,红色特征与亚间冰期的温暖古气候有关。在湿热气候下,古风成砂中含铁硅酸盐矿物氧化生成赤铁矿,而使无色石英沙粒染成红色,是其红化的主要机制。风成砂形成红色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
期刊
从地貌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梁代石灰岩石刻表面自然毁损的微侵蚀机制,本文指出,雨水沿缝合线渗流,经多种地衣及兰藻、绿藻等生物作用而大大加强了溶蚀作用,导致石刻的崩解,并讨论此种特殊微侵蚀形态的形成机制在地貌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期刊
本文运用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冰川能量平衡观测和常规气象站观测要素,建立了冰川消融参数化能量平衡模型。以日照、日平均气温、低云量、水汽压和风速为模型基本输入因子,模拟计算和讨论了消融期冰川表面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
期刊
本文给出了南北向坡面最热坡度的解析模式。(1)在北半球(下同),冬半年南坡存在最热坡度,且随纬度升高而增大,接近极夜时趋于90°。(2)夏半年,存在两个临界纬度当时,南坡有最热坡度;当或时,北坡出现最热坡度。给出了和的解析式,证明分别是全球水平面上日辐射量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在的纬度,它们仅依赖于赤纬。(3)最热坡度所在坡面获得的日辐射量,冬半年低纬大于高纬;夏半年低纬北坡随纬度递增,南坡时等于处水平
期刊
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暨“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994年6月21日,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大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期刊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镇土地有偿使用的背景、意义及依据,然后,结合合川县实际,对城镇土地定级的方法,级差收益测算的步骤做了论述,并制定出合川县城镇土地使用费收费标准。最后,对与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城镇土地有偿转让和城镇土地市场建立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土地定级和级差收益测算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土地定级的结果以及土地使用费收费标准可做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
期刊
本文第一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特征的发展演变。指出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存在着对综合分区认识不足和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认识不足。第三部分在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地域扩展的历史过程、规律、特征之后,对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现状特征,提出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定量分析了交通网络结构,运用定量比较方法评价了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并
期刊
经风洞模拟实验,本文对四种特殊地表在净风和挟沙风情况下的风蚀特性,进行了定量的研究。揭示了原始地表结构受人为破坏后,其抗风蚀能力急剧降低的特点。探讨了风成沙粒配、戈壁风蚀平衡与风蚀有关的几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