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亭子,在中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我国风景日戳中,以亭命名的有50多处,从中可以大致了解亭子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的构造。
亭子最初是我国古代邮政机构的一部分,专供通信人员饮食歇息、替换车马,一般"十里一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横塘驿亭(图1)在江苏苏州,又称姑苏驿,面南背北,临水而筑;平面长方形,歇山卷棚顶,东西各开一窗;南门外石柱刻有一幅有趣的楹联:"客到烹茶旅舍全当东道,灯悬待月邮迎远映胥江"。边题"同治十三年六月",为江苏仅存的古邮驿。戴郡马亭(图2)在福建云霄,为古代驿站旧址,现只留存一座古亭,亭旁古树郁郁葱葱,更显亭子的古朴无华,其址在今324国道旁。
随着我国驿站制度的不断完善,亭子逐渐淡出邮政舞台,简化为一种专供驻足休憩、纳凉避雨的小型建筑物,有顶而无墙,应用极为广泛。大凡风景优美的地方,均有极为精巧的亭子点缀,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送客亭(图3)设在路旁;南湖湖心亭(图4)设在湖中;鹰角亭(图5)设在山顶;五亭桥(图6)更是亭桥相连,造型纤巧,韵味无穷。
后来,我国的园林建筑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亭子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美,远看在其多姿的外貌,入内为优为其美的造型所折服。虽然其繁简不一,但大多因势利导,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或翠木簇拥,或绿水环抱,立意极为独特,而且有"北雄南秀"之说,即北方的亭子多造型浑重,突出形象又注意气度,与周围环境对比强烈,显得富丽堂皇,刚健挺拔;南方的亭子则造型轻盈,色泽淡雅,讲究意境,强调自然情趣,从而显得明快秀丽,飘逸潇洒。
龙亭(图7)原为宋代皇宫后御苑的一部分,今存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所建;重檐歇山式正殿,殿顶覆盖琉璃瓦,莹光耀目,巍峨壮观。
烟水亭(图8)原名浸月亭,为唐代白居易任江洲司马时所建,因《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而取名。后宋周敦颐之子以"山头水色薄笼烟"改其名为"烟水亭"。现存为清末所修,亭内有纯阳殿、宴会厅、境波楼等建筑。
正气亭(图9)为方亭,边长7.7米,钢筋水泥结构,重檐攒尖顶,上覆琉璃瓦,基座以花岗石承载。其名意为"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沧浪亭(图10)由北宋苏舜钦修建,因有感于"沧浪之水"而命名,并作《沧浪亭记》。此亭地势较高,风格古朴清幽。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亭子更是别有风情。景真八角亭(图11)初建于傣历1062年(公元1701年),高12.42米,宽8.6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折角亚字形砖须弥座;身为多角砖砌墙,开四门,红色泥皮墙上镶各种彩色玻璃,并绘有图案,光彩夺目;顶为木结构,锥形多层屋檐,面铺平瓦,檐系铜玲。整个建筑玲珑华丽,造型美观,为傣族佛教艺术中的精品。
为纪念一些重要的人物或事件,也常修建亭子以示怀念,有的还刻石碑立于亭中,形成特殊的碑亭。如冯梦龙亭(图12)、周恩来纪念亭(图13)等。兵谏亭(图14)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从中也可对历史有所了解。1946年,胡宗南修建了一座四柱混凝土方亭,高4米,初名"民族复兴纪念亭",一度改名为"蒙难亭";1949年全国解放后,改为"捉蒋亭";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时才改为"兵谏亭"。
亭子作为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艺作品或历史传说中,都有许多与亭相关的动人故事,流传千古。醉翁亭(图15)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极富诗情画意。因北宋欧阳修在此登亭饮酒,并作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而名传各代。琵琶亭(图 16 )在九江长江大桥旁,始建于唐,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建,其名取自诗人的名篇《琵琶行》。兰亭(图17)初为古代驿亭,大书法家王羲之撰书《兰亭集序》,记述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与好友在此修建此亭的盛况。今存为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所建。有趣的是华山下棋亭(图18),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与陈抟老祖对弈,因一败涂地,而拱手将华山"封"给了陈抟。 (附表为风景日戳上的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