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今貌
都江堰是我国最悠久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距成都48公里,都江堰市因此而得名。公元前250年,战国秦昭王时期由蜀郡守李冰父子率民众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此,波涛汹涌的岷江经都江堰水利枢纽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千百年后的今天,川西平原依旧得益于岷江水的灌溉,成为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现今的都江堰市已成为了中国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古老的华夏文明、史迹文化在这座即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里融会滋生。国家的强大要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归结为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更加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全面提升都江堰市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始终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都江堰市“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西部经济强市和全国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实现新跨越,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第一要务。
创新发展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张宁生的带领下,敢想敢干,大力抓民营企业的建设。她/他们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主题,着眼长远,自加压力,拓宽工作思路,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增添措施,致力于优化和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她/他们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条件;在措施上,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创业平台;在服务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了准确地掌握全市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张宁生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5000户,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0%以上,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以上,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域经济格局。
按照四川省和成都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张宁生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常委会,就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6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32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严格的民营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网络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做到任务、责任、措施三到位。在组织召开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中,张宁生深入贯彻了省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大力营造了一个“亲商、重商、扶商”的人文环境和“致富、争富”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由于市政府在政策体制上的合理调整,较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鼓舞了民营企业参与城市经济改革、加大投资力度的信心和决心。
内治外鉴
为了给民营经济造就更优越的发展环境,2003年4月都江堰市召开了有14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软环境大会,并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服务大环境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关于推行首问责任制等六项制度的意见》等4个软环境建设配套文件。市软建办也制定相关制度,并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和投诉中心,深入开展软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形象明显提升。
近年来,都江堰市委注重把一批能力强、素质高、有影响、有潜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营企业家安排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其比例,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他们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江堰市现有44名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市级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谋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战略,除了搞好内部建设,也要学会交流和借鉴。2003年3月,张宁生率市级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考察团,赴江苏的南京、常州、江阴、扬州及上海等12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与当地领导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问答式交流、商谈,取到了不少“真经”。她/他们落实选派了都江堰市年轻干部赴江苏挂职锻炼事宜,并成功引进了几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总投资额达10亿元,与江蘇区域经济协作走在了四川省前列。
之后,张宁生又安排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率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赴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借鉴学习当前沿海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帮助扶持
为切实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张宁生时时处处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她经常听取民营经济工作汇报,适时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人士恳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企业家们反映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及时给予解答,协调处理;并多次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分析生产经营形势,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张宁生多次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中,许多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市级领导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用电、资金周转、土地使用方面的问题100余件,联系重点企业及项目155家。
在抓好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的同时,张宁生还重点抓市级部门和单位,要求他们经常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联系企业制度上,各乡镇均按张宁生的要求与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帮扶,优化经济环境,为企业做好了服务工作。
收获
都江堰市的民营经济在扩张市域经济总量、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已经彰显出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已成为推动全市新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和增长点。
通过张宁生的积极努力和勤政务实的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引进重点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规模达17亿元;先后引进拉法基水泥、双良氨纶包覆纱、扬子江海蒂药业、丽嘉制药、中金医药包装等项目。其中双良恒创特种纤维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形成6亿元的产值规模,成为中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端细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完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包覆纱生产基地。扬子江海蒂药业已形成15亿元的生产能力,2004年计划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超过500万元。拉法基水泥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净利润2500万元,纳税4100万元;拉法基水泥第二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3亿元,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泥企业。在张宁生不断的努力下,都江堰市仅2003年就引进项目125个,项目总投资60.7亿元,到位资金10.7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8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
都扛堰市民营经济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应该说是与一个好的领导分不开的。“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各界的赞誉肯定了张宁生抓民营经济运筹至关重要,她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也是公认的。“变化发展无止境、任重道远无穷期”,张宁生是一位强者,她正带领63万都江堰市市民,为都江堰市明天的繁荣,为实现“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西部经济强市和全国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工作着!
都江堰是我国最悠久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距成都48公里,都江堰市因此而得名。公元前250年,战国秦昭王时期由蜀郡守李冰父子率民众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此,波涛汹涌的岷江经都江堰水利枢纽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千百年后的今天,川西平原依旧得益于岷江水的灌溉,成为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现今的都江堰市已成为了中国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古老的华夏文明、史迹文化在这座即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里融会滋生。国家的强大要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归结为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更加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全面提升都江堰市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始终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都江堰市“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西部经济强市和全国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实现新跨越,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第一要务。
创新发展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张宁生的带领下,敢想敢干,大力抓民营企业的建设。她/他们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主题,着眼长远,自加压力,拓宽工作思路,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增添措施,致力于优化和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她/他们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条件;在措施上,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创业平台;在服务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了准确地掌握全市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张宁生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5000户,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0%以上,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以上,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域经济格局。
按照四川省和成都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张宁生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常委会,就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6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32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严格的民营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网络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做到任务、责任、措施三到位。在组织召开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中,张宁生深入贯彻了省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大力营造了一个“亲商、重商、扶商”的人文环境和“致富、争富”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由于市政府在政策体制上的合理调整,较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鼓舞了民营企业参与城市经济改革、加大投资力度的信心和决心。
内治外鉴
为了给民营经济造就更优越的发展环境,2003年4月都江堰市召开了有14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软环境大会,并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服务大环境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关于推行首问责任制等六项制度的意见》等4个软环境建设配套文件。市软建办也制定相关制度,并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和投诉中心,深入开展软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形象明显提升。
近年来,都江堰市委注重把一批能力强、素质高、有影响、有潜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营企业家安排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其比例,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他们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江堰市现有44名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市级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谋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战略,除了搞好内部建设,也要学会交流和借鉴。2003年3月,张宁生率市级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考察团,赴江苏的南京、常州、江阴、扬州及上海等12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与当地领导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问答式交流、商谈,取到了不少“真经”。她/他们落实选派了都江堰市年轻干部赴江苏挂职锻炼事宜,并成功引进了几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总投资额达10亿元,与江蘇区域经济协作走在了四川省前列。
之后,张宁生又安排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率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赴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借鉴学习当前沿海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帮助扶持
为切实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张宁生时时处处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她经常听取民营经济工作汇报,适时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人士恳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企业家们反映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及时给予解答,协调处理;并多次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分析生产经营形势,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张宁生多次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中,许多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市级领导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用电、资金周转、土地使用方面的问题100余件,联系重点企业及项目155家。
在抓好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的同时,张宁生还重点抓市级部门和单位,要求他们经常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联系企业制度上,各乡镇均按张宁生的要求与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帮扶,优化经济环境,为企业做好了服务工作。
收获
都江堰市的民营经济在扩张市域经济总量、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已经彰显出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已成为推动全市新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和增长点。
通过张宁生的积极努力和勤政务实的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引进重点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规模达17亿元;先后引进拉法基水泥、双良氨纶包覆纱、扬子江海蒂药业、丽嘉制药、中金医药包装等项目。其中双良恒创特种纤维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形成6亿元的产值规模,成为中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端细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完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包覆纱生产基地。扬子江海蒂药业已形成15亿元的生产能力,2004年计划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超过500万元。拉法基水泥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净利润2500万元,纳税4100万元;拉法基水泥第二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3亿元,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泥企业。在张宁生不断的努力下,都江堰市仅2003年就引进项目125个,项目总投资60.7亿元,到位资金10.7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8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
都扛堰市民营经济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应该说是与一个好的领导分不开的。“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各界的赞誉肯定了张宁生抓民营经济运筹至关重要,她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也是公认的。“变化发展无止境、任重道远无穷期”,张宁生是一位强者,她正带领63万都江堰市市民,为都江堰市明天的繁荣,为实现“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西部经济强市和全国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