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教育好比一味地给孩子各式糖果,在让孩子失去对甜味的敏感外,也不利健康。我们拒绝教育惩罚,无疑是大家都为“惩罚”定了味道:不是呛人的辣味就是讨厌的苦味。其实“教育惩罚”也包含了教师忘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我们教育者能讲究惩罚的艺术,为教育惩罚注入有益健康的蜂蜜,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育人的目的还是可以达到的。
一、教育家们的成功策略
如何注入蜂蜜?笔者收集看了几位教育家惩罚的成功策略:
魏书生: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和笔者搭班的张萧君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三)罚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误……,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等等,这样做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說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适当地讲究一些惩罚的策略,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补充剂,道德教育的营养剂,成功教育的催化剂。
二、惩罚的适度性策略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引起重视就可,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有时一个机智的幽默、表情的暗示,就能春风化雨见彩虹。
三、惩罚的扬抑性原则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理论,他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同对方保持“自己人”的关系。这样就能有效缩短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距离,受罚方也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了。班上的魏天乐同学劳动非常积极,可是在学习上却总是不尽人意,我观察到他也意识我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各科老师应该也不是没有提过,我决定以他的劳动作为引燃点,点燃它学习的自信心。每次大扫除我都让他担任总指挥,大扫除后会布置一张计算卷,魏天乐的计算是他的薄弱环节,我告诉他;“能把劳动任务完成得如此出色,学习任务肯定难不倒你,学习中的自信心也很重要!假如能把学习也当成劳动那样来对待,那魏天乐就是个完美的孩子了!”他一听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信服地点点头。此后,他的自信在学习中渐渐显露出来,成绩的提高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欲抑先扬的惩罚艺术正是遵循了“自己人效应”。
四、惩罚后的抚慰性原则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如果自己的惩罚确实有不当的地方,或者过了火候,那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要表示坦诚的歉意。如:“其实老师不愿意作这样的惩罚,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老师心里比你更难过,可是如果对你的行为视而不见,就是对你的不负责任,你会因此越陷越深,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行为。如果老师的惩罚有不当的地方,希望你能谅解……”也许有自我辩解的味道,但是,请相信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东西,所以,这样体现老师理解和爱心的语言,孩子们是愿意接受的。寥寥数语,却温暖人心,效果明显。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者们,请给教育惩罚注入蜂蜜,在给孩子们甜美的同时,也给他们丰富的养分。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4]王 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一、教育家们的成功策略
如何注入蜂蜜?笔者收集看了几位教育家惩罚的成功策略:
魏书生: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和笔者搭班的张萧君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三)罚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误……,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等等,这样做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說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适当地讲究一些惩罚的策略,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补充剂,道德教育的营养剂,成功教育的催化剂。
二、惩罚的适度性策略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引起重视就可,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有时一个机智的幽默、表情的暗示,就能春风化雨见彩虹。
三、惩罚的扬抑性原则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理论,他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同对方保持“自己人”的关系。这样就能有效缩短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距离,受罚方也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了。班上的魏天乐同学劳动非常积极,可是在学习上却总是不尽人意,我观察到他也意识我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各科老师应该也不是没有提过,我决定以他的劳动作为引燃点,点燃它学习的自信心。每次大扫除我都让他担任总指挥,大扫除后会布置一张计算卷,魏天乐的计算是他的薄弱环节,我告诉他;“能把劳动任务完成得如此出色,学习任务肯定难不倒你,学习中的自信心也很重要!假如能把学习也当成劳动那样来对待,那魏天乐就是个完美的孩子了!”他一听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信服地点点头。此后,他的自信在学习中渐渐显露出来,成绩的提高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欲抑先扬的惩罚艺术正是遵循了“自己人效应”。
四、惩罚后的抚慰性原则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如果自己的惩罚确实有不当的地方,或者过了火候,那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要表示坦诚的歉意。如:“其实老师不愿意作这样的惩罚,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老师心里比你更难过,可是如果对你的行为视而不见,就是对你的不负责任,你会因此越陷越深,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行为。如果老师的惩罚有不当的地方,希望你能谅解……”也许有自我辩解的味道,但是,请相信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东西,所以,这样体现老师理解和爱心的语言,孩子们是愿意接受的。寥寥数语,却温暖人心,效果明显。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者们,请给教育惩罚注入蜂蜜,在给孩子们甜美的同时,也给他们丰富的养分。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4]王 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