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治疗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traumatic osteoarthritis,TOA)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3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7例髋臼骨折患者,经平均2.5年(8个月~5.5年)的随访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25例(23.4%).男18例,女7例;年龄28~71岁,平均42.7岁.根据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2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壁合并后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例.合并异位骨化6例,骨缺损3例.按Letournel分型标准: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10例、Ⅳ期5例、Ⅴ期1例.Harris评分平均52.6分.采取非手术治疗14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1例.结果非手术治疗的14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6个月.12例症状有所改善,影像学表现未见加重;另2例症状加重,X线片示关节间隙进一步狭窄,增生加重.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61.8分.THA治疗的11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7.6分.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髋臼骨折术后TOA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复位质量是导致TOA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Ⅰ~Ⅲ期的病变可试行保守治疗,对Ⅳ、Ⅴ期患者采用THA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其他文献
《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均为评判先秦诸子的名篇,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评判特点。评判特点的不同是由荀庄二人的主导思想、入仕经历及文献流传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人工髓核置换术作为符合椎间盘生理功能的重建方法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近期并发症.总结并分析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提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有很大帮助。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人工关节学术大会于2005年11月3至6日在广州如期举行,会议期间进行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人工关节学组的换届改选.会议注册人员461人,特邀嘉宾93人,其中来自德国、新加坡、英国、韩国的嘉宾11人。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性能.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12个绵羊腰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分别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IG组)、interfix-lumbar 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检测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第二步将15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Interfix-lumba
期刊
目的 从文献引证的角度了解<中华骨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以<中华骨科杂志>2000至2004年共60期刊载的论文和被引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 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主要文献计量学统计指标为各年度发文被引比例、单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