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诱发疾病发生。特别是情绪因素,不良的情绪会引起身体键康的躯体障碍。古人所说的“养身必先养心”,在心理的养生中,精神食粮重于食物营养,情绪锻炼优于体格锻炼,心态平衡大于生态平衡。所以说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身体健康。
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
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具体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形式有个别咨询、集体咨询两种。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它应在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2、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恐惧、说谎、失眠、攻击行为等。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活动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陶治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2)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等等。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
首先,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
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具体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形式有个别咨询、集体咨询两种。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它应在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2、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恐惧、说谎、失眠、攻击行为等。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活动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陶治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2)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等等。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
首先,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