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至关重要。作者从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情境的利用率三个方面阐述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实施策略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都有共同的感受: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看上去都好像知道,但教师一讲反而讲不清了,学生也听糊涂了。结果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师要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与技术。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如何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知识内化为觉悟,习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从而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实施策略。
一、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效课堂。
(一)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是研读教材。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时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补充和组合,对教材做适当的拓展,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二)研究学生,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若单从教材、教参入手,则有时会低估学生的能力,有时迁移的知识学生比较陌生,上课时难以得心应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如果不了解和研究儿童,“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只能是瞎摸,瞎撞。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就会变成“对牛弹琴”,效果不佳。我认为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要上好课,就一定要研究学生。深刻了解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上课的时间段,选择合适的题目、合理的教学手段,真正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效果得以强化的保证。
案例:我在讲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直接用教材上所给材料,讲述的是江苏丰县一普通在外打工的农民张某在2003年“非典”期间回家,发现自己有感染“非典”的症状,主动隔离的事迹。我从教材的知识前后联系出发,创设情境,请学生分析农民张某直接回家与主动隔离两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相应的责任。结果在上课时,学生对本材料感到很茫然,反应平平,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深入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对“非典”的认识,发现他们的疑问在为什么说主动隔离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现在的八年级学生当时还在幼儿园,他们根本没有当时的生活经历,对“非典”时期外来人员和打工归来人员要进行隔离观察不是很了解,更无法从责任角度来分析。可见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切切实实地备学生,认认真真地研究学生。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用现代信息技术催化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了文字、表格图形、图像和动画,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容易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利用新设备来传输知识”,将教学现代化认同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这并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精髓所在。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想,不仅仅指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真正的整合是学习者、教师、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而不是满足教师展现技术实力的心理,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技术的应用要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准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案例:我在讲授“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诚信重要性和不讲诚信的危害性”时,觉得这块知识比较抽象,很难讲。我就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改变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以图片、视频等材料展现“三鹿奶粉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跟踪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作为得了肾结石婴儿的父母应该做些什么?2.“三鹿奶粉事件”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最终该企业宣告破产,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坑害消费者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为避免或者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建议政府、企业、消费者做些什么?请你来出谋献策。这样既让学生接受了新信息、新知识,学会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焦点,达到学以致用,又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情境的利用率,用高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情境的利用率,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多喜欢形象、直观地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习惯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上的。图片、录音、视频、漫画等都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情境的利用率,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争论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案例:2008年12月我在讲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当时消费者协会正在征集2009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上课之初我就用视频新闻的形式公布这一时政消息,创设教学情境。消息一发布,学生兴趣很浓,我就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确立消费主题的一系列辅助材料,将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精神消费等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其中在提供节约消费材料时,我向学生呈现了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提倡节约的具有争论性的材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年消费主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具有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成了贯穿整节课的一条活动主线,它使本节课结构严谨,气氛活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3]甘民立,朱震远.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7).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实施策略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都有共同的感受: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看上去都好像知道,但教师一讲反而讲不清了,学生也听糊涂了。结果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师要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与技术。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如何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知识内化为觉悟,习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从而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实施策略。
一、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效课堂。
(一)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是研读教材。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时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补充和组合,对教材做适当的拓展,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二)研究学生,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若单从教材、教参入手,则有时会低估学生的能力,有时迁移的知识学生比较陌生,上课时难以得心应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如果不了解和研究儿童,“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只能是瞎摸,瞎撞。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就会变成“对牛弹琴”,效果不佳。我认为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要上好课,就一定要研究学生。深刻了解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上课的时间段,选择合适的题目、合理的教学手段,真正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效果得以强化的保证。
案例:我在讲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直接用教材上所给材料,讲述的是江苏丰县一普通在外打工的农民张某在2003年“非典”期间回家,发现自己有感染“非典”的症状,主动隔离的事迹。我从教材的知识前后联系出发,创设情境,请学生分析农民张某直接回家与主动隔离两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相应的责任。结果在上课时,学生对本材料感到很茫然,反应平平,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深入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对“非典”的认识,发现他们的疑问在为什么说主动隔离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现在的八年级学生当时还在幼儿园,他们根本没有当时的生活经历,对“非典”时期外来人员和打工归来人员要进行隔离观察不是很了解,更无法从责任角度来分析。可见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切切实实地备学生,认认真真地研究学生。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用现代信息技术催化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了文字、表格图形、图像和动画,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容易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利用新设备来传输知识”,将教学现代化认同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这并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精髓所在。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想,不仅仅指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真正的整合是学习者、教师、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而不是满足教师展现技术实力的心理,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技术的应用要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准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案例:我在讲授“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诚信重要性和不讲诚信的危害性”时,觉得这块知识比较抽象,很难讲。我就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改变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以图片、视频等材料展现“三鹿奶粉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跟踪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作为得了肾结石婴儿的父母应该做些什么?2.“三鹿奶粉事件”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最终该企业宣告破产,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坑害消费者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为避免或者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建议政府、企业、消费者做些什么?请你来出谋献策。这样既让学生接受了新信息、新知识,学会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焦点,达到学以致用,又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情境的利用率,用高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情境的利用率,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多喜欢形象、直观地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习惯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上的。图片、录音、视频、漫画等都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情境的利用率,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争论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案例:2008年12月我在讲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当时消费者协会正在征集2009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上课之初我就用视频新闻的形式公布这一时政消息,创设教学情境。消息一发布,学生兴趣很浓,我就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确立消费主题的一系列辅助材料,将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精神消费等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其中在提供节约消费材料时,我向学生呈现了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提倡节约的具有争论性的材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年消费主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具有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成了贯穿整节课的一条活动主线,它使本节课结构严谨,气氛活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3]甘民立,朱震远.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