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方案的诞生
  洪都从一开始就贯穿了“立足于仿制,着眼于自行设计”的指导思想。1963年底,当“上游”一号试制工作展开之后,洪都四〇办公室提出了在“上游”号基础上进行改型的设想,立即得到厂领导的赞同。厂党委书记吴清明、厂长冯安国亲自布置了任务。为此,四0办公室立即成立了新方案论证组(409组)。
  1964年2月,三机部(全称“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航空)副部长刘鼎在洪都检查工作时,也要求洪都在抓紧吃透“上游”一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于是,方案设计工作加快了步伐。
  当时,曾提出空舰、岸舰、舰舰等多种方案。在外访中,海军提出希望将“上游”号搬到岸上,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是,岸舰“海鹰”一号导弹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在总体方案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海军、五机部(主管兵器)、四机部(主管电子)、七机部(1964年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增设第七机械工业部,主管洲际导弹和航天)、十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1964年底,洪都上报了初步总体方案。1965年2月,三机部正式下达了岸舰“海鹰”二号的研制任务。方案设计中,主要是针对射程加大后,引起总体、系统、结构等方面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考虑。
  当时抗美援越的战备形势逼人,美国的战争升级将战火引向北越,直接威胁着我国南大门。中央及时提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并成立了中央军委专委专门抓导弹研制生产。
  1965年4月,刘鼎专程到洪都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导弹设计改型问题,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计设法动员工厂、研究单位科技人员,搞出给敌人空海军优势狠狠打击的东西。现在工办赵尔陆主任亲自出马,要三机部、七机部把方案都拿出来。”
  1965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岸舰飞航式导弹“海鹰”二号武器系统技术方案审定会议(代号423会议)。在国防工办和七机部主持下,4月21~26日先在七机都三院开了预备会议。接着在京西宾馆召开了有42个单位参加的正式会议,于5月6日胜利完成了岸舰“海鹰”二号研制方案的审订任务。国防工办主任赵尔陆、七机部副部长刘有光、三机部副部长刘鼎、四机部副部长王诤、海装技术部部长远征等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由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主持。
  赵尔陆传达了国家主席刘少奇要“尽快拿出岸舰导弹,打击敌人的海空优势”的指示。
  会议按照要更快更好地拿出岸舰导弹的要求,对七机部三院和洪都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后确定以洪都厂提出的1966年底进靶场进行飞行试验的方案为标杆,安排进度。
  会议以设计、生产、使用三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经过讨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相对于“上游”一号要采取18项措施,其中加大航程的措施7项,保证导弹命中概率的措施7项,提高作战威力的措施2项。如射程加大后,为了减轻主发动机的负担,要求重新研制助推器,将其总冲提高到55吨秒。282厂主动挑起了这副担子。驾驶仪系统要求将航向的稳定精度提高30%,由119厂负责研制。又如地面跟踪雷达,原想把“上游”一号的“浪谷”雷达搬到岸上,786厂在会上介绍了炮瞄雷达性能,一致认为比原方案好。发射架的研制由六机部(主管造船)提供。
  会议确定由七机部三院负责整个武器系统抓总,洪都厂负责弹体和弹上分系统设计及技术协调。
  根据423会议确定的进度,洪都厂进行了“海鹰”二号的风洞试验,回路数学模拟、半实物模拟和弹道计算,及时确定了控制和制导系统参数,在弹道各特征点上,尽量使其控制指标和稳定指标,接近或优于“上游”一号。11月份,召开了武器系统协调会议,进一步落实签订了技术协议。
  由于三院对分工问题持异议,1965年6月6日,三院政委郁文、副院长梁守槃、三院三部政委黄毅、副主任杨晋等一行8人来洪都厂商谈“海鹰”二号试制中有关问题。三院就分工问题提出了10个问题,结果8个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
  1965年9月,三机部转发的国防工办(65)办七字449号文确定的关于“海鹰”二号产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三机部负责导弹及相应测试设备的设计、试制和总装,并负责与弹上配套成件的技术协调。同文决定,七机部三院也开展“海鹰”三号的研制。1966年,“海鹰”二号正式改名为“海鹰”一号,“海鹰”三号改名为“海鹰”二号。研制经过
  423会议后,洪都厂上报的试制总方案,吸取了“上游”一号仿制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物质条件,使创造寓于继承之中。这也是开展“海鹰”一号研制的基础与原则。新研制的助推器,借用“上游”一号的约30%零件:弹体零组件有79.5%与“上游”一号相同,从而大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
  与“上游”一号相比,弹上系统设计更改主要有弹身长度增加了760毫米,动力装置推进剂增加64%,主发动机工作时间由150秒增至275秒,第二级推力增至590千克,助推器总冲不小于55吨秒,由于弹身长度及重量的增加,对弹翼位置进行了相应调整。为满足发射条件的改变,弹上控制系统参数相应改变,取消了驾驶仪的倾斜随动系统。根据武器系统设计要求,将滑块由凸块截面改为凹槽截面。取消了剪切销,地面分离插头由一个63孔的改为两个39孔。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听取了有关专家的咨询,如三院梁守槃副院长提出,由于弹体长度加长可能引起刚度变化的问题。所以,较仔细进行了全弹结构刚度以及全弹地面共振试验。由于当初对发射架与导弹之间的强迫振动问题缺乏认识,抓总单位只提出弹与武器系统的精度分配及结构电器协调要求,从未提及弹架刚度协调要求,从而形成弹、架设计工作各干各的局面。致使这样一个复杂的强迫振动问题,成了无人过问的“边缘”问题,结果导致“海鹰”一号导弹飞行试验,经历了四年艰苦、曲折的历程,才取得成功。
  同样,对“海鹰”一号雷达天线回调角设计也有个认识过程。开始只认识到“海鹰”一号与“上游”一号有差异,加之更改回调角需涉及到雷达的变动,故仍按“上游”一号未动。结果,在飞行试验中出现过近弹。于是才下决心改变了回调角范围,增加了回调角装定机构,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洪都厂零批10发产品于1965年7月投产,1966年2月顺利完成了全弹静力试验。至1966年11月底,按423会议确定的进度,经过19个月的奋战,产品准时进入靶场。
  首次飞行试验,第一发弹飞行正常,但雷达没有捕捉目标,飞了最大航程。第二发弹也是如此。
  突破关键,取得成功
  1967年7月,由国防科委与工办主持,在北京召开了“海鹰”一号研制工作汇报会,主要是进行故障分析,并要求加快研制过程,力争1967年定型。
  会后,采取了截短发射架导轨,在雷达减振器上增加限动片等措施。1967年9月,继续进行试验,结果仅一发命中,有一发因天线回调角问题成了近弹,另一发又出现了雷达不捕捉目标的故障。当时正值“文革”动乱,大部分科技人员被下放到车间当工人,严重削弱了设计研制力量,影响了故障分析工作。 结果1968年10月试验的两发弹又因雷达出现了以前的故障而未命中。
  弹架强迫振动,涉及到冲击与振动测量数据处理,弹架涉及振动特性及动力响应分析等方面,在当时这些方面的工作在国内还刚开始,在实验与理论研究上尚需时间。但首当其冲的是成件与振动环境的协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办法来解决。
  经过1967-1969年14发弹的飞行试验,发现弹体自由状态垂直弯曲振动频率散布较大,有的成件安装间隙也偏小。因此,决定增加弹体刚度,加大成件的安装间隙,并取消雷达减震器限动片等。
  1970年9至10月,进行了7发弹的飞行试验,结果7发4中,虽有3发未中,但雷达的重复故障已消除,说明采取的措施有效。
  1972年5月,小批生产的“海鹰”一号中抽出3发弹进行了考核试验,结果3发均直接命中目标。
  通过零批至二批导弹的生产和8次飞行试验,生产所需的技术资料已齐全,完成了重大设计更改8项。其中包括将氧化剂过载箱后移,以改善氧化剂系统供油条件:增加末制导雷达天线回调角装定机构;地面电气连接插头由一个改为两个等。
  1973年10月,定型检查组到洪都厂检查,认为图纸、资料、工装等均已具备设计定型条件。虽未建独立生产线,设备和生产面积也需补充,但可以先生产定型,待后逐步完善。关于雷达抗干扰能力较差,以及导弹平飞段掉高、标准化和采用茧式包装等问题,可在定型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1973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海鹰”一号导弹设计、生产定型会议。定型组组长、海军副参谋长刘华清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1974年8月,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以(74)海定字第314号文正式批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设计、生产定型。
  通过研制“海鹰”一号,使科研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导弹武器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要有个过程,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通过“海鹰”一号的研制,锻炼了研制队伍,为新品开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舰用“海鹰”一号研制获成功
  1967年3月,六机部在北京召开了四型舰艇设计技术协调会,确定将“海鹰”一号改为舰载,为我国自行设计第一代导弹驱逐舰(051舰)列装。同年7月,三机部下达了“海鹰”一号正式装舰任务。
  1968年3月,由三院主持召开了051舰导弹武器系统方案论证会。根据会议对导弹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总体方案论证,并进行了补充吹风试验和弹道计算,验证导弹在大攻角、大侧滑角下的飞行和进行横向发射的可行性。
  舰舰“海鹰”一号与岸舰“海鹰”一号的差别,在于受舰面雷达视距限制,将导弹最大有效射程减小,对雷达个别分机线路及部分参数进行了更改,驾驶仪增加了倾斜随动系统,弹体滑块增加侧止档和剪切销装置以及弹上电气系统的相应更改。
  另外,051舰导弹使用环境、温湿度范围要求高,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仍先沿用“海鹰”一号有关要求,待经过实际测量及摸底试验后再进行更改。
  按照研制程序,先在改装的202舰上发射模型弹。1968年底202舰改装完毕,在旅顺发射了两发舰用“海鹰”一号模拟弹,验证了导弹可以实施横向发射的分析结论。
  1971年9月,国产051首舰为考核发射装置性能,在大连成功地发射了两发模拟弹。
  1973年9月,051首舰(舷号105)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实弹发射试验,分别对固定、活动靶各发射一发,齐射两发,结果取得了4发4中的好成绩。
  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德生等领导,专程从北京去锦西观看了飞行试验,并且在葫芦岛码头接见了全体参试人员,勉励大家搞好“三结合”,设计出新产品。
  接着,在051舰装弹航行运载试验中,发现弹上带减震器的成件,在低频5.5~15赫兹频段响应较大,最大响应发生在舰速24节时。为此,采取换装减震器的措施,提高了成件自振频率,避开了共振。
  1975年8~10月,先后在青岛和锦西,进行导弹低海情运输振动测量和飞行试验,两发直接命中,一发提前落水,证明减震器改装措施可行,舰用“海鹰”一号可以在14N28节舰速下运载和发射。
  舰用“海鹰”一号导弹,从1968~1975年,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共发射了13发导弹,较顺利地达到了试验目的,取得了预计的结果。
  1975年12月,海定委在南昌主持召开了“海鹰”一号舰用导弹设计定型审查会,同意设计定型。对于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海情、冲击等)要求暂按现行指标定型。关于高海情下雷达抗海浪问题以及-30%~50℃的环境温度要求和运输试验等11个问题,会议同意作为遗留问题会后继续不断改进完善。
  197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同意“海鹰”一号舰用导弹设计定型。
  早在1971年,海军就提出,为了减少型号,部队使用维护方便,有利战备,希望将岸舰“海鹰”一号及舰舰“海鹰”一号统改为舰用“海鹰”一号。1974年在军委批复051舰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标时又提出了通用要求,主要是雷达、驾驶仪、滑块以及电气等方面的协调一致。经过几年努力,1978年开始,工厂生产的舰用“海鹰”一号已完全达到了岸舰与舰舰通用。
  “三改”结硕果研制舰用“海鹰”一号甲
  为提高“海鹰”一号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满足新条件下的海战需要,上级机关在1981年召开的“815”会议上,就提出提高抗电子干扰及抗海浪杂波干扰能力、导弹平飞高度降至50米以下、增加扇面发射功能,即“三改”的要求。
  1983年5月,总参、国防科工委下达通知,要求各工业部门对051舰技术改造进行论证,力争1986年第一艘051改造完成。
  为贯彻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的通知精神,落实舰用“海鹰”一号的三项改进(降低导弹平飞高度,装频率捷变雷达,扩大导弹的射界)要求。1983年7月,航空工业部和海军主持召开了舰用“海鹰”一号改进型导弹方案论证和技术协调会。
  会上,洪都厂介绍了舰用“海鹰”一号改进型研制总方案,导弹扇面发射方案:781厂介绍了频率捷变雷达设计研制试验情况:119厂介绍了自动驾驶仪改进方案的准备情况。会议认真讨论了改进研制总方案,进行了专业对口技术协调和进度协调,签订了频率捷变雷达和自动驾驶仪、发动机及武器系统等技术协议。
  会议确定了舰用“海鹰”一号改进型导弹研制试验方案和进度。1984年四季度完成4发弹研制性飞行试验,1985年三季度完成3发弹鉴定性飞行试验,并确定了频率捷变雷达、自动驾驶仪和全弹地面试验项目。
  为了保证研制试验进度要求和节省经费,研制性飞行试验确定在北海舰队109舰上进行(该舰已换装能装订导弹扇面发射角功能的指挥仪)。
  航控联(1985)1541号文确定,舰用“海鹰”一号改进型导弹命名为舰用“海鹰”一号甲导弹。
  会后,洪都厂针对三项设计改进进一步进行了试验、计算和技术协调工作。为满足无线电高度表测高范围和测高精度
其他文献
杨班长个子不高,挺瘦的,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仍闪现出当年从军报国的风采  从军之前的记忆  我是河南辉县人,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军人。我随军晚,一直在辉县老家生活。当时老家的生活很困难,饭都吃不饱,穷山沟没有水,靠老天爷吃饭,差不多老吃地瓜(红薯)干儿,甭说蔬菜了,就是咸菜也少有,经常吃的就是地瓜叶腌成的烂菜,很难吃。  我们随军后,生活有了改善。但由于父亲的部队经常换防,我们也就时常搬家转学
编者按:在1992年关前,中国试飞院正在进行中国航空科技工业从未试飞过的一个大项目——8911工程,实际上就是空中加受油机试飞。这个工程是在国外封锁的条件下。由当时的航空航天部统一指挥、中国试飞院、西飞公司、沈飞公司、北航、南航、西工大,还有几个航空科研院所共同完成的,这里介绍其中几个片断……    1992年冬天,中国试飞院机场从早到晚机声轰鸣,人声鼎沸。试飞院院长戈平、8911副总师侯玉燕、主
太行山,绵延400余千米,地势险峻,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进击太行,经略中原,以巍峨险要之地势,舍身取义之信念,河山换尽血流红之气概,在太行山筑立起钢铁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经典的抗战大剧拉开了帷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记者走访了刘邓大军抗战时期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八路军129师纪
记:俄系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钟比,一直是朋友非常乐道的话题。下面就谈谈此方面内容。从机动性讲,西方坦克一直占有优势,比如零半径转向。  晨曦(简称晨):西方第三代坦克凭借优异的传动系统可以做到两条履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朝相反方向运动,实现原地转向即零半径转向。这一战术动作的价值在于,一是将车首迅速转向威胁最大方向,对攻击和防护都非常有利。二是不离开路面原地掉头,可有效利用狭窄地带和避免驶下公路发生意外事
据外媒报道,美国情报部门2014年12月2日监测到中国在西部地区进行了第三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报道声称,在中国迄今进行的三次类似试验中,高超音速飞行器都是由“长征”2C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  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器主要在大气层边缘飞行,且可通过气动控制来改变飞行轨迹,因而很难被现代雷达捕捉到。据此,有专家指出,“目前还无法造出有效拦截这种导弹的武器。”该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若细加分析,其实是站
在记者采访过的74年西沙海战参战老兵中,崔湘军是唯一没有个人立功的。见面伊始,他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开门见山地说:“战后评功时,因名额限制,281艇杨占河观通长(1965年入伍的北京兵),在战时为281编队及时赶到作战海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他立功是当之无愧的。回想起那些长眠于西沙的烈士,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这又算什么呢!我立不立功就无所谓了!”这一番“表白”,使记者对这位老兵产生了一种
2015年3月18日,“兵器知识校园行”活动来到北京市二里沟中心小学。  在中国兵工学会、《兵器知识》杂志社领导的指导和安排下,我刊编辑部特邀“老坦克”(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原主任)芦继兵大校,为该校四年级全体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国防知识讲座。  讲座从“坦克就是一个铁乌龟”开始,一下子抓住了小学生们的兴趣。通过提问、比喻等形式,采取选择、互动模式,启发引导学生。不仅使师生对
2014年5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胜利日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前夕,作为最高指挥官指挥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了大规模核导弹回击以及用莫斯科的反导系统击退敌人的核打击。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总统等人,在俄国家国防管理中心参观了演习。这次演习被认为是俄对西方干涉乌局势的高调回应。  俄罗斯核军演的类型  俄罗斯将核军演按规模分为战略、战役演习。
2014年7月初,英国皇家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sabeth,R08)航母正式下水,这艘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舰(排水量7.2万吨)将成为英国海军未来的核心和英国海上实力的新象征、新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下水仪式可谓隆重,英国女王亲临仪式现场,英国皇家海军还出动了现役唯一一艘航母“卓越”号前来助阵,但转眼“卓越”号计划在今年年底前退役出售,以及“伊丽莎白女
每当美国将注意力转向别处时,朝鲜总要闹出点事来吸引美国的注意力,这不,在美国集中精力处理伊朗核问题时,“朝鲜核问题再次尖叫而来。”美国媒体有些无奈地说。2013年1月24日,朝鲜国防委员会发表一项令美国不得不关注的声明,称朝核六方会谈已不复存在,朝方将在近期展开“高水平核试验”,针对美国这个“不共戴天的敌人”,声明强调:“在盛行‘丛林法则’的世界上,‘清算’美帝国主义的罪行不能光凭空话,要靠实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