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宝地龙虎山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2日,正当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时刻,我专程赶到这方道都仙府、丹霞精华、崖墓大观的“三绝”宝地采访。作为江西老表,2008年7月,在三清山申遗的关键时刻,我曾受邀与全国数十位作家一起登山采风,著文《人间仙境三清山》为故乡胜景申遗造势。今天,当龙虎山与我第二故乡的江郎山和广东丹霞山等五处丹霞地貌捆绑申遗,即将填补世界地质科学研究空白之时,也当捉笔略尽绵薄之力。
  
  如雷贯耳的道都仙府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第一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于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携弟子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龙虎山从此名闻遐迩。而当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放走妖魔》绘声绘色地描写龙虎山胜景和洪太尉颐指气使、一意孤行放走妖魔的神秘景观之后,龙虎山更是家喻户晓、四海扬名。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生于浙江天目山,与我的第一、第二故乡都渊源深厚。汉末,尽管张道陵之孙张鲁之女嫁给曹操为媳,但老谋深算的曹操还是不放心天师教众的势力,逼迫之下,张鲁之子、第四代天师张盛不得不遵从父命,将天师教从汉中迁回龙虎山,从此嗣传65代香火不绝,龙虎山遂成全国道教中心。
  龙虎山管委会派一位名叫盘子的行家为我导游。他非常自豪地领我探访全国重点开放和保护的宫观“嗣汉天师府”。这座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与日常办公的王府式古建筑群,占地5.5万平方米,府门、大堂、后堂、书屋、私第、花园、法坛依照天人合一、八卦四象的教义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处处弥漫和谐统一的氛围,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道教领袖的庞大私第园林。因而早在1987年,国务院就确定它为全国重点开放的宫观。
  天师府门前,一对抱柱楹联特别醒目,一看字迹,便知是我反复临摹过的董其昌真迹:“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说来惭愧,我不明白,道教领袖的府第怎么成了“宰相家”?董其昌乃大书画家,曾任明代礼部尚书,其联必有出处。
  经盘子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张道陵是汉代开国名臣、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良曾与刘邦在未央宫的麒麟殿内议事,后激流勇退,做逍遥神仙去了;第38代天师张与材被元武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秩属一品,官比宰相。得此史实,观联已心领神会。
  然而,我最想看的是水浒英雄的诞生地上清宫。上清宫距天师府仅一公里之遥,始建于东汉,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曾拥有二宫、十二殿、二十四院,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官之一。虽然大部分建筑1930年毁于火灾,但目前恢复的建筑和尚存的东隐院、梦床、神树、镇妖井,仍然以非凡魅力勾起游人对《水浒传》描写情景的追寻。
  匆匆来到充满神秘感的伏魔殿前,但见四周古木森森,殿正门贴着一个巨大的符咒,不禁让人心生畏惧。从边门入殿,那口镇妖井仍在,井旁置放着刻有龙章凤篆、天书符籙,碑后镌有“遇洪而开”的碑碣,透出丝丝阴森恐怖。张天师原本料算此井遇洪水而开,不幸被位高权重的洪太尉所利用: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真人教众只得遵从,于是,“霎时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一道黑光从穴里滚将起来,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并由此演化成了水泊梁山108条英雄好汉。
  现在,新建的龙虎山博物馆通过现代化声、光、电手段,形象再现了洪太尉登山遇虎、蛇、牧童和纵妖的种种景象,游客从此可以轻松欣赏原本令人惊骇的传奇故事了。
  道教两大派(北方全真教和南方天师教)都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教义,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立身处世追求心香(心存善念)、身香(身正纯朴)、口香(言齿干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美妙绝伦的山水精华
  
  龙虎山景观的最大特点是丹霞群峰奇绝、泸溪绿水奇清,二者奇妙结合,山水交融,相得益彰。
  龙虎山99峰赤壁丹崖,峰林秀美,千姿百态。2007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以全票通过名列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上不乏丹霞地貌,但没有一处能像龙虎山那样地貌类型多样,拥有从初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的完整丹霞序列。在我国已发现的737处丹霞地貌中,龙虎山以发育程度最好、序列最完整而独占鳌头。我国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共有26种,龙虎山独拥23种。在占地面积38000公顷的龙虎山地质公园中,雄、险、奇、秀,鬼斧神工;瑞气充盈,色彩斑斓;拟人状物,美不胜收。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专家们击节赞叹:“龙虎山当之无愧为世界丹霞地貌景观的典范!”
  龙虎山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但群峰精美绝伦,且有秀水媚山韫玉。一条泸溪蜿蜒穿越群峰,碧波泛翠,清澈见底。中国的丹霞名山能与碧流珠联璧合的为数不多,而能像龙虎山那样与阔、长、清、缓的泸溪美妙结合者更是少能媲美。
  从漂流码头登上竹筏顺流而下,只见可以直接饮用的泸溪水泻玉流翠,毛发可鉴。筏随丹山转,水合青天流。丹山斧劈刀削,峰峦竞秀;绿水舟行鱼跃,映照画屏。水回嶂合之间,忽见一座奇峰夏日披雪,不禁大怪:“雪山?”盘子欢快解释:“那是鸬鹚的糞便!”泸溪生态环境独绝,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候鸟来此越冬。连与大熊猫、华南虎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也选择这里冬栖。调查发现,在江西境内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共约200只,而龙虎山独有88只。
  环境幽绝的天然氧吧龙虎山,真是山水合一、人鸟安居、怡然和谐的人间天堂啊!
  
  神秘奇特的崖墓大观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墓葬习俗蔚为大观。土葬、天葬、水葬、火葬、鸟葬、树挂葬,不一而足,而以龙虎山古越族人的崖葬最为奇特。
  我国有11个省发现悬棺和崖葬,亚洲多国也曾发现崖墓。但是,科学考查证实,龙虎山才是世界崖墓葬和崖墓文化的发源地。
  1978年至1979年,考古队曾对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进行过一次联合考古发掘,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年代测定,证明龙虎山崖墓已有2800年历史。
  但是,对于棺木是如何置放于百丈悬崖洞穴的千古之谜,仍然没有破解。
  到了1989年,以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为首的“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与当地药农李金发五兄弟联手,用滑轮绞吊“采吊篮”的方法,一举揭开了这个千古谜案,被国家一流专家鉴定为“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成果”。
  16年后,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考活动,邀请世界20多位顶级专家,深入龙虎山核心景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崖墓科考,雄辩地证实龙虎山崖墓是全世界最早、最密集的地区,龙虎山是世界崖墓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如此,专家们从202座崖墓中获取的悬棺陪葬品中考证:世界琴筝史比有记载的隋唐时期早了1000前,中国的纺织机械史推前了500年,中国的造纸术推前了700年。专家们感叹:龙虎山真有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参与解开悬棺升置之谜的李氏五兄弟和他们的接班人,在管理局的安排下,至今每天上下午都会举行“升棺”表演,令游客过足揭谜解惑的瘾头。6月12日中午,盘子特陪我走访了“升棺”传人李志明——李氏五兄弟中最年长的男孩。这位浓眉大眼、肌肉发达的19岁勇敢小伙子,穿一身黄色衣裤,以“金猴倒立”“空中飞人”“比翼双飞”等高难度动作,惊险而又刺激地迷倒了无数观看“升棺”表演的四海游客。李志明表示:一定会子承父业,将李家独门绝技代代传承下去,将古越族人“往若飘风,越之常性”的风采展献给世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