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扩招中学科结构变化看大学生就业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85858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扩招比例平均为4.76%,而1999年至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22.88%。1994年至1998年研究生扩招比例平均为9.25%,而1999年至2004年这一比例为28.7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4年的5.7%上升为1999年的10.5%,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众所周知,高校扩招是中国政府为刺激内需、增加公众消费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短期经济手段,并且此观点在实践中已得到证实。教育部也承认了1999年高校扩招太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导致大学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而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承载高校三大职能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因此,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并随着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学科结构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当前,我国毕业生供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上,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这就说明了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大有可为的。
  在现有的文献中,将高校扩招、学科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谈的文章还十分少,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工作分层模式”一毕业生失业现象增加;“工资竞争模式”一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工作竞争模式”一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大多数学者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阐释这一问题。在国外的研究中,学者主要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高校拥有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大学按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结构比例进行调整等问题上。尽管各国的国情不一样,但对于本文试图从教育学中学科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国内的实际情况,亦有很大的启发。
  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形成“树状分支结构”,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反过来,一个专业可能涉及若干门学科,这恰好反映出设置专业与划分学科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本文中出现的学科是指可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因此,希望通过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校扩招下的学科结构变化
  
  有资料显示,在高校扩招中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明显。从1999年至2001年,教育学的年平均扩招率高达46.92%,而历史学的年平均扩招率仅为1.62%。文、理科之间存在差异。1999至2001年,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的平均扩招率为26.15%,而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平均扩招率为28.04%。但是,在文科内部,各学科的扩招率差别很大;而在理科内部,各学科的扩招率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此外,学科扩招的年度差异也各不相同,呈现三种不同趋势。一是扩招率连年下降,如哲学、工学、农学、医学;--是扩招率先升后降,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三是扩招率保持相对平稳,如理学等。
  扩招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学科的发展不平衡。教育学、法学、文学扩招率较高,历史学的扩招率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在2001年呈现了负增长,尤其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扩招衰减得最陕。这种大起大落的“扩招”,极有可能导致各学科之间出现极不稳定的非均衡发展。忽视了大学应按照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个人教育选择,进而破坏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三、高校学科结构变化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学科设置的旧格局已被打破,即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的旧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单科性学校过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必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产业结构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尽快形成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尽快形成高校学科交叉渗透、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尽快形成学科设置更为开放、更加灵活,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根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内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并在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更新教材,改革考试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强烈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格局。
  
  (二)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1、人数急剧增加与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由于招生规模骤然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将成倍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的,因此,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将比前几年大得多。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有较大的盲目性,例如,由于专业设点及招生量的不同,造成毕业生既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内部活动的两个方面——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缺乏相互反馈、相互制约的机制。从国家政府来看,制定的招生计划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时间性变动等状况考虑不够,加上计划方式本身的缺陷,致使确定的招生人数的准确性不高;从高等学校来看,它所提出的对新生的承受量,只是从校舍、师资、招生专业的“冷”“热”度等自身实力考虑。因此,高校里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将导致毕业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进一步增大就业的压力。说明我国并不缺少大学生,而是缺少适合需要的大学生。
  2、高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把握主要矛盾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办学条件不会因为扩招而一夜之间发生质的变化,而从历史上来看,每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都伴随着教育质量不同程度地下滑,规模与质量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且不能回避的事实。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应该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上。而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该所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那么专业和学科如何开设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由于各校之间信息不透明,宏观上各高校不能掌握相关学科和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于是各高校的规划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 知局部不知整体,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专业设置与整体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这并不是某所高校才存在的困境,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因此,为满足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应该妥善解决好高校专业设置、规划滞后等问题。
  
  四、对问题的探讨
  
  (一)产业结构与学科建设的协调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些传统产业逐渐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同时,另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兴起。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部门的职工可能丧失原有的工作,遭遇失业并待转业的劳动者需要时间进行人力资本的调整,即通过培训学习新技能。因此,高等教育应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现实,面向更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培养人才,将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起来。高校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应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原有学科、专业进行重新规划,纠正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开拓学科新的生长点,重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注重产学研发展。此外,还可根据因地制宣的原则,在原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设置一些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坚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灵活调整学科专业方向。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动性
  1设置专业预警系统,缓和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2010年年初对江苏省高校发展及全省经济布局进行了评估,给出了江苏省高校专业预警系统,指出全省高校500多个专业中,哪些专业已经供大于求,在数量上怎么缩减,缩减方式是什么;哪些专业正供不应求以及江苏省经济发展与高校布局的关系如何。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其公司总裁王伯庆谈到:“构建大学生专业预警机制,不仅应该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各高校层面立体考虑,还应该根据我国各地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不同情况,对本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调控,即对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就业状态跟踪调查,对就业率和资薪水平变化做出分析后,再对持续供大于求的专业从国家层面调控招生数量,将生源转到就业状况良好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这也是解决高校专业结构性矛盾,调控各专业供应量的核心。”此外,还应加快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2、把教育改革提上日程,调节高校扩招与资源分配间的矛盾
  从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来看,高校扩招使得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化,同时现实也为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一个方面是要对现行教育模式进行存量上的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对现有师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另一个方面是要加快从增量上借助民间教育资源的投入,即鼓励民间办教育、办高等教育,以加强教育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原有教育部门的改革。另外,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扩招的积极效应。例如,与一系列其他国家政策措施相配合。进一步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提高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可月,张凤林,高校扩招后果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劳动市场信号发送理论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6(3)
  [2]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J].高教探索,2000(4)
  [3]贾万刚,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4]孙德峰,学科、专业与职业解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其他文献
气垫式流浆箱作为高速造纸机的关键部件,是连接“备浆流送”和“纸页成形”两部分的关键枢纽。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后,气垫式流浆箱的设计、制造和控制得到国内外纸业界的高度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简称PMSM)具有功率因数高、效率高、结构简单、价格合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领域,但PMSM也是一个非线性、参数摄
随着群组通信特别是IPTV.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兴起,组播技术已成为支持这些应用的重要手段。在网络传输中,这类业务对时延、带宽等较为敏感,因而需要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
创新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消除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使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教育形态的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及创新问题    什么是教育?如何认识教育活动?如何理解教育本质?这些问题是亘古以来一直困扰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需要人们从深层次上反思和探讨。  教育就其本义上讲是一种规范性的人类知识传承活动,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是通过传承使新生代或后来者能进入现生体,融入社会共同体之中;二是教育实现了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
由于海洋经济和海洋军事的战略地位,使得水声通信技术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为了保证水声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对水声信道的多参数进行估计。本论文选用的是数据辅助
现在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教学已成为严重制约工科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所提出的电力电子学虚拟实验室实现方案,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电
在蔬菜生产中,利用砧木抗病能力强的特点,在茄果类和瓜类蔬菜上使用嫁接技术,可以使根部病害明显减轻,但如果管理不当,仍会引起根部病害的发生。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观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在野外监控、操作和维护的设备越来越多。而传统监控手段的监控者和被监控对象都是固定的,对于偏僻、偏远地域的监控难于实现。针对这
在参阅了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概述了交流电弧炉电气回路模型和电极控制系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建立电弧炉电气系统仿真平台进行电极控制器的辅助设计、调试和优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