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无需“地命海心”(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焦虑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困境与未来,但值得庆祝的是仍然有不同角色的存在,仍然有不同声音的回响。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兴华(理论车间后门)在自己的微博上评论徐震(没顶公司)这次在尤伦斯的个展:“感觉比我出发前预想得要好得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过分了!”进入展厅我的瞬间感觉也是……太过分了,你这样,让人家别人还怎么搞。
显然,对于单个作品的任何解读,或者对于形式语言的分析、归类的尝试,都会坠入徐震的陷阱,尤伦斯的展览也并没有按照回顾展的时间排序或学术梳理的方法,而只任由庞大的作品将观众包围。虽然《饥饿的苏丹》、《喊》等作品值得后殖民、全球化资本问题、人的社会异化等诸多理论的认真对待、一再推敲,但没顶公司却在理论的引导与束缚之外,更多地传达了一个态度。
如果单看展览的海报,两尊无头的天龙山石窟佛像与萨莫色雷特斯胜利女神像上下对接,可能会因只联想到中西方文化冲突这样的主题而感觉简单直白,但实际上,简单直白或许是徐震所刻意追求,作品观念的传达,也未必只在内容主题或语言的背后。
这种刻意的追求,这种自觉的故意,背后是徐震一如既往的幽默感,同时也标明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自信态度:不是说当代艺术只是将作品空洞地越做越大么,那就干脆做一个左右精确对称高度直达天花板的作品好了;不是说当代艺术被商品经济过度消费么,那就干脆在展厅里还原一个能买能卖的超市好了;如果说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又红又专,那就必须将全球化的意识形状涂成蓝色;如果说当代艺术可以跨越多种媒介,那就必须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统统都来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说,徐震正是将固化的规则、权威的教条与被确信的真实,用玩笑的形式开到饱和的极端,并且面无表情地并置呈现,以此点燃虚无与荒谬的情绪。徐震也正是这样用严肃而一丝不苟的反讽与自信,用循规蹈矩、多与大到令人发指的作品,从规矩的内部击破,讽刺这些被人忽视的、坚固的无聊。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震成为了那个在大环境死气沉沉的时候,把小便器拖入美术馆的人。于是想起了几乎同时的,徐冰院长上央视的事件——很难相信一位当代艺术家会出现在(我从来没看过的)央视节目《开讲啦》的现场,正如艺术圈之外的人,同样很难相信这样一件小事会成为艺术界朋友圈内齐刷屏的事件。
打开电视时,徐院长正在面对一位观众看不懂当代艺术的问题,而他的回答也正好追溯到了杜尚,他认为,杜尚的行为打破了常规,但也同时带来了当代艺术哗众取宠与投机取巧的流毒。
随后观众展示了一幅模仿《地书》的涂鸦作品,现场笑声一片,随后徐院长解读新作《桃花源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指出了环保的主题……由于只看了这样一个结尾,我的观感自然也是局限,但这种局限的观感,却依然极为不快。首先,是撒贝宁与现场普通观众面对当代艺术的反应,他们的困惑实际是不以为然,而他们的笑声又充满调侃,充满看热闹的激情,相形之下,正在宣讲自己作品与创作理念的节目主角,却显得局促;然而,徐冰仍在尽力地解答着现场对于艺术的问题,获取公众的接受和认可,事实上,这也是徐冰的艺术创作,无论凤凰还是地书、新英文书法,一直在坚持的努力与实践;这种观感的不快,在桃花源环保主题抛出后达到顶峰,因为这显然是一个为得到观众最快理解的求全与牺牲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圈内精英在放低姿态谨慎地考虑着大众心思的形象。“何必呢?”是此后与朋友交流共同的感想。
现在想来,这种感想,在中国当代艺术从对待权威、对待大众,到对待传统、对待西方的态度上,与今天仍然把小便器与布里洛盒子高高供奉的展览空间一样;与从昔日往杜尚小便器里撒尿、在翠西·艾敏床上乱跳,到今天还在安迪·沃霍的开幕式上放苍蝇一样,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界某种小媳妇式的扭捏作态,来自似乎每个参与者都在心照不宣的、深深的不自信。
大众对于理解当代艺术的障碍,当然是问题,而徐院长的努力,当然也是值得尊敬的途径,然而在这里想提另一件事,最近在一次与(自称)圈外朋友的讨论中,对方谈到当代艺术无法被她接受的原因,一是不能触及到她的内心情感,二是未能及时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问题(在此徐震的作品全部中枪),因此,她作为普通观众,是无论如何无法看懂当代艺术的,是对层出不穷的玄幻作品接受无力的。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在触及个人感情方面,事实上,怎样优秀的作品,都不会及得上一部通俗肥皂剧,而倘若艺术一定要同步反映社会现实,那么,马云、马化腾也便成为了最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所以,当代艺术过于圈内化与精英化,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代艺术需要获得社会与大众的认可,以扩展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放低姿态,通俗易懂,终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是否也便就此变得无聊,就此消解了艺术本身?如何解决这一宏大问题在此无力讨论,但这里想说的是,徐震的展览,恰恰传达出一种值得拥有的张扬与自信。
徐震与没顶公司的展览,与欧洲的教堂可以收藏反教会神权的作品,达明·赫斯特可以打入商业内部来反商业一样,都显示了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只有这样,策展方才会在展览前言中给出“徐震、没顶公司、和没顶公司新推出的品牌‘徐震’”这样贱兮兮的措辞);徐冰院长参加《开讲啦》,并非是缺乏自信的选择,但却在现实的大环境之中,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之中,真实地挫伤了圈内后辈的信念,模糊了艺术本体的重要。
另外,与杜尚一样,徐震的作品与展览带给中国当代艺术的,是游戏的态度与幽默的嘲讽,是对既有秩序与约束的打破,而非指向未来的建设与解决问题的锁钥,建设性的工作与对新规则的反思,仍需依靠学院的主导力量;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无需“地命海心”(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焦虑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困境与未来,但值得庆祝的是仍然有不同角色的存在,仍然有不同声音的回响。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兴华(理论车间后门)在自己的微博上评论徐震(没顶公司)这次在尤伦斯的个展:“感觉比我出发前预想得要好得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过分了!”进入展厅我的瞬间感觉也是……太过分了,你这样,让人家别人还怎么搞。
显然,对于单个作品的任何解读,或者对于形式语言的分析、归类的尝试,都会坠入徐震的陷阱,尤伦斯的展览也并没有按照回顾展的时间排序或学术梳理的方法,而只任由庞大的作品将观众包围。虽然《饥饿的苏丹》、《喊》等作品值得后殖民、全球化资本问题、人的社会异化等诸多理论的认真对待、一再推敲,但没顶公司却在理论的引导与束缚之外,更多地传达了一个态度。
如果单看展览的海报,两尊无头的天龙山石窟佛像与萨莫色雷特斯胜利女神像上下对接,可能会因只联想到中西方文化冲突这样的主题而感觉简单直白,但实际上,简单直白或许是徐震所刻意追求,作品观念的传达,也未必只在内容主题或语言的背后。
这种刻意的追求,这种自觉的故意,背后是徐震一如既往的幽默感,同时也标明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自信态度:不是说当代艺术只是将作品空洞地越做越大么,那就干脆做一个左右精确对称高度直达天花板的作品好了;不是说当代艺术被商品经济过度消费么,那就干脆在展厅里还原一个能买能卖的超市好了;如果说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又红又专,那就必须将全球化的意识形状涂成蓝色;如果说当代艺术可以跨越多种媒介,那就必须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统统都来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说,徐震正是将固化的规则、权威的教条与被确信的真实,用玩笑的形式开到饱和的极端,并且面无表情地并置呈现,以此点燃虚无与荒谬的情绪。徐震也正是这样用严肃而一丝不苟的反讽与自信,用循规蹈矩、多与大到令人发指的作品,从规矩的内部击破,讽刺这些被人忽视的、坚固的无聊。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震成为了那个在大环境死气沉沉的时候,把小便器拖入美术馆的人。于是想起了几乎同时的,徐冰院长上央视的事件——很难相信一位当代艺术家会出现在(我从来没看过的)央视节目《开讲啦》的现场,正如艺术圈之外的人,同样很难相信这样一件小事会成为艺术界朋友圈内齐刷屏的事件。
打开电视时,徐院长正在面对一位观众看不懂当代艺术的问题,而他的回答也正好追溯到了杜尚,他认为,杜尚的行为打破了常规,但也同时带来了当代艺术哗众取宠与投机取巧的流毒。
随后观众展示了一幅模仿《地书》的涂鸦作品,现场笑声一片,随后徐院长解读新作《桃花源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指出了环保的主题……由于只看了这样一个结尾,我的观感自然也是局限,但这种局限的观感,却依然极为不快。首先,是撒贝宁与现场普通观众面对当代艺术的反应,他们的困惑实际是不以为然,而他们的笑声又充满调侃,充满看热闹的激情,相形之下,正在宣讲自己作品与创作理念的节目主角,却显得局促;然而,徐冰仍在尽力地解答着现场对于艺术的问题,获取公众的接受和认可,事实上,这也是徐冰的艺术创作,无论凤凰还是地书、新英文书法,一直在坚持的努力与实践;这种观感的不快,在桃花源环保主题抛出后达到顶峰,因为这显然是一个为得到观众最快理解的求全与牺牲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圈内精英在放低姿态谨慎地考虑着大众心思的形象。“何必呢?”是此后与朋友交流共同的感想。
现在想来,这种感想,在中国当代艺术从对待权威、对待大众,到对待传统、对待西方的态度上,与今天仍然把小便器与布里洛盒子高高供奉的展览空间一样;与从昔日往杜尚小便器里撒尿、在翠西·艾敏床上乱跳,到今天还在安迪·沃霍的开幕式上放苍蝇一样,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界某种小媳妇式的扭捏作态,来自似乎每个参与者都在心照不宣的、深深的不自信。
大众对于理解当代艺术的障碍,当然是问题,而徐院长的努力,当然也是值得尊敬的途径,然而在这里想提另一件事,最近在一次与(自称)圈外朋友的讨论中,对方谈到当代艺术无法被她接受的原因,一是不能触及到她的内心情感,二是未能及时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问题(在此徐震的作品全部中枪),因此,她作为普通观众,是无论如何无法看懂当代艺术的,是对层出不穷的玄幻作品接受无力的。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在触及个人感情方面,事实上,怎样优秀的作品,都不会及得上一部通俗肥皂剧,而倘若艺术一定要同步反映社会现实,那么,马云、马化腾也便成为了最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所以,当代艺术过于圈内化与精英化,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代艺术需要获得社会与大众的认可,以扩展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放低姿态,通俗易懂,终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是否也便就此变得无聊,就此消解了艺术本身?如何解决这一宏大问题在此无力讨论,但这里想说的是,徐震的展览,恰恰传达出一种值得拥有的张扬与自信。
徐震与没顶公司的展览,与欧洲的教堂可以收藏反教会神权的作品,达明·赫斯特可以打入商业内部来反商业一样,都显示了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只有这样,策展方才会在展览前言中给出“徐震、没顶公司、和没顶公司新推出的品牌‘徐震’”这样贱兮兮的措辞);徐冰院长参加《开讲啦》,并非是缺乏自信的选择,但却在现实的大环境之中,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之中,真实地挫伤了圈内后辈的信念,模糊了艺术本体的重要。
另外,与杜尚一样,徐震的作品与展览带给中国当代艺术的,是游戏的态度与幽默的嘲讽,是对既有秩序与约束的打破,而非指向未来的建设与解决问题的锁钥,建设性的工作与对新规则的反思,仍需依靠学院的主导力量;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无需“地命海心”(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焦虑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困境与未来,但值得庆祝的是仍然有不同角色的存在,仍然有不同声音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