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中苏有场“间谍大战”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斗转星移,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后,1974年两国之间的“间谍大战”,常常成为双方交往时的笑谈——
  苏联使馆驶出神秘轿车
  李洪枢,原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为家庭成分被划为地主,于1967年非法越境进入苏联。李洪枢逃到苏联后被克格勃网罗收买,后被多次派回中国搜集情报。在中国活动初期,李洪枢从未失手,因此深得克格勃指挥人员的信任。
  1972年,李洪枢再次被派回中国东北收集情报,结果后来在大庆地区被中国边防人员抓获。经审问得知,李洪枢随身携有“情报发射器”,可随时与苏联驻华使馆人员秘密联系。中方高层决定,布下天罗地网,借李洪枢抓捕潜伏中国的苏联间谍。
  李洪枢已经落网一事,并未被苏联情报机构察觉。李洪枢被押解至北京,按照中国情报机构的安排,与苏联使馆外交官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在比较偏僻的北京东郊西坝河接头。为了事后把抓捕苏联间谍一事公之于众,除了公安人员和民兵提前潜伏在西坝河大桥附近的荒野之外,中方还安排了多部电影摄像机进行实时拍摄。
  1974年1月15日晚,一輛牌照为“使01-0044”的白色伏尔加牌轿车匆匆驶出苏联驻华大使馆,辗转问北京的东北郊驶去。
  白色伏尔加终于在郊区一处较暗的地方停了下来。车停了5分钟之后,轿车后排两侧车门同时打开,车上下来两个人,径直向着百米外的西坝河桥走去。这两人分别是苏联驻华使馆秘书谢苗诺夫和使馆武官处翻译科诺索夫。当这两人消失在西坝河桥下之后,那辆原本停着的伏尔加轿车,就载着苏联使馆另一名秘书马尔琴柯与其妻子,以及谢苗诺夫的妻子,掉头向西北方向快速离去。车上3人以为此次与李洪枢的接头行动将万无一失。
  克格勃头目恼羞成怒
  谢苗诺夫和科诺索夫藏在西坝河桥下的桥洞里。大约晚上9时10分,西坝河桥西面突然出现了两个人。他们在桥上徘徊片刻后,慢慢踱到了桥下。在和苏联人简单寒暄了几句后,来人之一(李洪枢)便将自己戴着的口罩(藏有情报)摘下来,交给了谢苗诺夫,谢苗诺夫也将一个深色的旅行包交给了对方。就在双方情报交接快要完结时,西坝河桥四周忽然传出几声脆响,红色信号弹以及白色照明弹随之升起,大批早就埋伏四周的中国警察和民兵冲了过来。正在进行情报交接的苏联驻华使馆的这两个人被当场擒获,中方叛逃人员李洪枢也“再次落网”。
  中国外交部随后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并向其宣布:苏联数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并立即将他们驱逐出中国(苏联使馆的那辆伏尔加轿车,在离开情报交接现场不久后,就被在远处埋伏已久的民兵和警察拦下,车上人员被捕)。两对苏联夫妇和一名武官处翻译就这样被中方以从事间谍行动的名义,遣返回苏联。据说,这件事情令当时的克格勃头目,后来成为苏共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非常恼火,他认为这起事件让克格勃丢尽了脸。
  国际列车上的冤案
  克格勃高层于是下令:一定要抓一个中国外交官!当时中国已获悉相关情报,中国外交部急电通知中国驻苏大使馆,要求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以防克格勃因急于报复而狗急跳墙,中国驻苏联使馆接到批示后,立即通知当时所有驻苏人员:近期所有人员一律不出门,全部放假休息在家。
  情急之下,克格勃特工几乎倾巢出动,在苏联全境内苦寻能把中国外交官以“间谍罪”逮捕的机会。经过海底捞针式的搜索,克格勃终于获悉:一名中国外交官正在回国探亲的途中。这名中国外交官名叫关恒广,坐火车已至西伯利亚。闻知此情,克格勃方面如获至宝,急派特工乘飞机追赶关恒广所坐的列车,准备逮捕他回去交差。
  1974年1月19日,也就是在中国抓获苏联间谍4天后,在苏联伊尔库茨克市(已接近中苏边境)的车站,克格勃特工登上了关恒广所乘的K3次国际列车。上车后,他们一行数人径直奔向关恒广所在车厢。克格勃事先设计了一个圈套,以便对关恒广“抓现行”。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名克格勃女特工假扮乘客,坐到了关恒广旁边的座位上。貌似和善的她和关恒广用俄语寒暄了几句后,仿佛不经意间随手递给关恒广一包东西。尽管关恒广是职业外交人员,但他没有相关的反间谍经验,下意识地接过了那人递来的东西。说时迟那时快,旁边突然有人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连续拍照。紧接着,突然间又冒出几个人,声称关恒广正在“交接情报并从事反苏间谍活动”。随后,关恒广先被苏方人员从列车上押解下来并强行扣押,接着,他又被克格勃特工用直升机押往莫斯科,关恒广最后被冠以的罪名是:“企图向苏联女公民索取军事性质情报”。
  之后,中国政府为此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苏联外交部马上宣布:中方外交人员关恒广是不受苏方欢迎的人,将被限期离开莫斯科。
  (摘自《济南日报》2012.10.23)B⑦
其他文献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中央政治局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从11月15日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跟中外记者见面作为第一天亮相算起,到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好二十天。  这二十天,可以说共有三次比较集中的亮相,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三步棋,新常委们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11月15日第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亮相,可以归纳为“形象与态度”;第二次是11月
期刊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内容。会议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  2012年9月,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因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叛逃并受贿,被判处
期刊
导致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辞职的丑闻日益扑朔迷离,已成为各种猜测、戏剧性情节和事态出人意料变化的无尽源泉。有许多事我们还不知道,但一些重要的真相已经异常清晰地浮出水面。应及早从持续上演的事件中总结一些初步教训。以下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并且重温的一些教训:  1.有权势的男人,不论多么才华横溢,事业有成,都会因傲慢和性欲的相互作用而一时糊涂,做出某些荒唐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是我们在各国一次又
期刊
我的童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 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加了糖果的冰激凌。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
期刊
跟汪曾祺先生认识,纯属巧合,1983年,我在《人民文学》第9期看到汪先生的《故里三陈》,篇末附注“急就”二字,就猜想汪先生是不是身体欠佳,于是,提笔给汪先生写了一封问安的信,没想到,信发出不到一个星期,竟然收到了他的回信,汪先生在信里说:“你是个细心人,从我的小说后面附注的‘急就’二字,即推知我身体欠佳!因此,我今天早起用浙江宣纸写了去年为友人题画的一首诗,以为报答。”这首诗是:新沏清茶饭后烟,自
期刊
在适当条件下,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偷情。窍门儿是首先要避免置身于危险境地。  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前来拜访一位已进入中年的将军,他还住在战区,远离他的家人。他们一起长跑,她在途中会刨根问底抱有钦慕之情地问他许多问题。那位将军起初并没想搞婚外情:他只是将这名女子视为知己、伙伴,还可能视其为学生。但他们的关系确实发展成了婚外情,给女子和将军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一些人问道,像戴维·彼
期刊
1、通过发挥表率作用来实施领导,亲自履行职责——如果你为自己成为普通人而感到自豪,那么你的部下也会自豪的。  2.一名领导人必须提出看法——与战略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明确且能够实现的“宏大想法”,并将这种想法在整个组织内进行交流,甚至与其他利益攸关方进行交流。  3,一名领导人必须给予能量,不要成为一名窃取氧气的人。  4.每一项规则,每一项标准的作战程序和每一项政策都有例外;必须由领导人来决定什
期刊
【释文】  陈再生先生托人送来他的诗集《三余录》,翻读时颇有意思。其中的《冷对流言》,也是照例只有四句:“流言蜚语如黄蜂,冷静对待善自控。轻举妄动堵不住,纠缠不休更凶猛。”领教过黄蜂的人会感同身受流言蜚语之伤人是怎么回事。作者的应对方略是不要“轻举妄动”和“纠缠不休”。这和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名言“止谤莫若无辩”好有一比。  五月十四日,方英文
期刊
因為儿子赵嘉陵与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展开的“夺父之战”,已经91岁高龄的艺术大师赵无极,虽然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却不得不身陷各种力量的争夺与纠缠中,对于一个老人,肯定是不幸的。而赵无极之所以有现在的境遇,是与其一生的感情经历有密切关系的。  对于70岁的赵嘉陵来说,父母既亲近,又显得遥远。父亲赵无极是当代抽象画的翘楚;而母亲谢景兰,既是法国著名的现代舞舞蹈家,亦是画家。赵嘉陵从事了半辈子的电脑软件工
期刊
11月23日下午,黑龙江双城市电视台前女主播王德春微博实名举报,称双城市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人大代表孙德江曾胁迫她保持不正当关系,并在她怀孕7个月时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  11月24日,双城市纪委成立调查组。经初步调查核实,发现孙德江在处置国有资产问题上有违规违纪问题;11月26日,双城市纪委决定对孙德江立案调查,双城市委决定对孙德江停止工作,接受调查。经过调查组深入调查,发现孙德江为王德春的母亲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