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明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穷山坳里。从懂事起,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像鸟儿一样飞到大山外那自由的天地去。在父老乡亲眼里,陆明绝对是个怪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天到晚就知道猫在角落看书,哪有一点庄户人的样子。陆明也知道,自己的这些心思都是打书上来。山里祖祖辈辈没几个识字的,居然出了他这么个高中生。
这得感谢娘,不管多苦多累,娘都坚持供他读书。人说儿子的智商主要随妈,别看娘目不识丁,可她干活记工分从来没出过错,算账比会计还棒哩。每年队里结算分粮食,如有一点误差,娘都会明察秋毫地指出来。
幼时的陆明觉得娘特威武,问她是咋算的。娘总是乐呵呵地拿出那个平时给他熬粥的瓦罐,说:“娘用粮食来计数。一颗红豆当百,一颗绿豆当十,大米粒当一,小米粒当分,棒渣当厘,啥时也错不了。他们糊弄不了咱。”陆明拍着小手,夸娘有本事。娘就会开心地抚摸着陆明的头,用那计数的米和豆给他熬上一碗香甜的瓦罐粥。
瓦罐粥虽然很稀,但是那股味道却深深地刻在了陆明的心里。以至于多年后他真的离家远行,去到爹娘想也想不到的千里之外的省城打工,只要想到家乡,就会想到那瓦罐粥的味道。
刚出来的那两年,陆明在外时常觉得孤单寂寞,加上手头拮据,他经常给爹娘写信诉说思乡之情。娘从不给他回信,回复的总是一张张汇款单,像雪中的炭,每次总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那几年,陆明只要时间和钱允许,准会回到家乡,吃上一顿家乡饭,特别是喝上一碗娘熬的瓦罐粥,就会让陆明感到无比温暖,浑身是劲儿。
后来,工作生活渐渐理顺了,陆明不再“没出息”地老往家跑。“十一”和春节这种长假,他才有时间回去。
每次,他把给大家带的礼物分完,都会觉得饥肠辘辘。正式开席之前,陆明都会有些撒娇似的对娘说:“娘,我想喝您熬的瓦罐粥了。”娘一听,满脸堆笑地把火上慢慢煨着的粥盛出来,端到儿子面前:“趁热喝,娘早就给你准备好了。”陆明吹开碗里冒出的热气,顺着碗边吸溜着粥,赞道:“娘,您手艺进步了,这粥比您以前熬的好吃多了,又香又糯,黏糊糊的。瞧,米油都出来了。”娘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陆明喝粥,心里甜丝丝的。“是啊,现在日子好了嘛,娘把好米全给你留着呢。”此时,娘儿俩心里的幸福感同步爆棚。
随着在省城慢慢扎根,陆明娶妻生子,不再打工,自己做生意。随着生意逐渐走上了轨道,他回家乡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即使回去,也是当天来当天走不过夜,只因老婆孩子都睡不惯老家里的床。他们不习惯也就罢了,陆明奇怪的是自己怎么也不习惯这里了。别说那被褥里经常会爬出跳蚤虱子让他受不了,就连他以往最爱的瓦罐粥,怎么也变了味道呢?
这不,当娘瞧见他回来,又开心地端上那瓦罐粥递给他时,陆明不耐烦地皱了皱眉,说:“娘,您这熬的是粥吗?膙子似的,这么稠,跟饭差不多了。我在城里应酬多,就想喝口稀粥养养胃,您咋就不理解呢?熬粥可不是米越多越好吃。”
娘一脸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说:“你瞧瞧娘,你跟我说了几次了,我总记不住。先别走,等娘重新给你熬,一定弄合适喽,让我儿喝舒坦了。”
陆明看娘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似的,局促地在身上搓着手,忙不迭地又要重新烧水煮粥。他有点不忍地说道:“行了,娘,别忙了,下次吧。我得回去了,公司里好多事等着处理呢。”
“啥事大过年的也不得消停?你一年也不见得回来一次,这好不容易回来了,娘都没好好跟你唠唠,这马上又要走……”娘用衣袖抹着眼泪。
媳妇孩子在外面早催得不行了,陆明应付似的简单和爹娘告个别,急匆匆地出了院子。可他前脚刚出门,马上就听到娘在屋里的哭声了,接着是爹用烟袋锅子敲什么东西的声音:“哭啥啊,你这么想他,他可没心思想你哟!儿大不由娘,由他去吧!”
陆明心里酸酸的,路上他就决定了,下次回家一定多住几天,好好陪陪娘。可是想归想,一回到公司忙起来就把这事忘了。偏偏又赶上金融危机,他的生意陷入困境。陆明忙得脚不沾地,一年多的工夫,好不容易才算是渡过了难关。这之后,孩子上幼儿园,换新房子,一件接一件的事让他忙得分身乏术。
一晃好几年都没回老家看看了,娘在电话里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他也就放心了。眼看又是年底了,陆明想着今年春节一定得回家去看看爹娘。刚买好车票,爹的电话就来了,原来是娘病重,让他马上回去看看娘。陆明登时脑子嗡地一下,两行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真恨自己混啊,瞎忙瞎忙的,难道就连回家一趟的时间都没有吗?
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陆明一脚踏进家门,跪倒在娘的病榻前。“娘,您病了,怎么瞒着不告诉我啊?要是早知道您病了……”“早知道怎么样?你舍得放下赚钱的机会回来?”爹在一旁忍不住责备地搭腔。娘见了儿子,苍白的脸上却现出了红晕,她嗔怒地白了爹一眼,说:“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你说这干啥?”说着拉住陆明的手,仔细地端详着他,“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饿了吧,娘给你熬你最爱吃的瓦罐粥去。”
看着娘挣扎着要起来,陆明再也忍不住了:“娘,都怪儿子不好,这一出去,好几年都没回来看您……娘,您别起来,小心着凉。今天啊,儿子给您熬一碗瓦罐粥喝,好不好?”
“好……好啊……”娘开心得像个小孩。
“娘,咱家那个老瓦罐呢?我也用它来给您熬一次粥。”
“在这呢。”娘说着竟然从床头把瓦罐拿了过来。看着娘小心地双手高举着瓦罐,似乎用尽了力气,陆明赶紧从娘手中接过瓦罐,掀开罐子盖一看,好家伙,满满一罐子的米。“这是娘给你挑拣的好米,留着给你熬粥用的。”
陆明笑道:“娘,熬粥哪用得了这么多米哦?您忘了,现在大家生活好了,时兴喝米汤了。”说着就要把瓦罐中的米倒出来。
娘有些不舍地拽住他的胳膊:“这米……”
“娘您怎么了?这么多米,别说熬粥,就是煮饭都嫌多哩。”陆明挣脱开娘的手,倒出一部分米。
“把米倒回去!那是你娘记录你离家日子的米!眼瞅着一个罐子都要装不下了,你说说你走了多久!”一旁,爹的拐杖把地戳得咚咚响,“知道吗,你每走一天,你娘就往瓦罐里放一小撮米,天天盼着你回来。那都是她精挑细拣出来的好米!你要喝稀粥,要喝米汤,咋不想想你自己多久才回来一趟?”
陆明浑身战栗,难怪这些年喝到娘熬的粥是越来越稠,敢情是自己离家的日子越来越久。
抱着这沉甸甸的一瓦罐米,想象着娘每天苦苦盼着自己回家,却报喜不报忧,最终病倒……陆明再也抑制不住,悔恨、自责、感动……各种情愫混合在一起,他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进那盛满米的瓦罐里,久久说不出话来……
(发稿编辑/黄素萍 插图/卢仲坚)
这得感谢娘,不管多苦多累,娘都坚持供他读书。人说儿子的智商主要随妈,别看娘目不识丁,可她干活记工分从来没出过错,算账比会计还棒哩。每年队里结算分粮食,如有一点误差,娘都会明察秋毫地指出来。
幼时的陆明觉得娘特威武,问她是咋算的。娘总是乐呵呵地拿出那个平时给他熬粥的瓦罐,说:“娘用粮食来计数。一颗红豆当百,一颗绿豆当十,大米粒当一,小米粒当分,棒渣当厘,啥时也错不了。他们糊弄不了咱。”陆明拍着小手,夸娘有本事。娘就会开心地抚摸着陆明的头,用那计数的米和豆给他熬上一碗香甜的瓦罐粥。
瓦罐粥虽然很稀,但是那股味道却深深地刻在了陆明的心里。以至于多年后他真的离家远行,去到爹娘想也想不到的千里之外的省城打工,只要想到家乡,就会想到那瓦罐粥的味道。
刚出来的那两年,陆明在外时常觉得孤单寂寞,加上手头拮据,他经常给爹娘写信诉说思乡之情。娘从不给他回信,回复的总是一张张汇款单,像雪中的炭,每次总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那几年,陆明只要时间和钱允许,准会回到家乡,吃上一顿家乡饭,特别是喝上一碗娘熬的瓦罐粥,就会让陆明感到无比温暖,浑身是劲儿。
后来,工作生活渐渐理顺了,陆明不再“没出息”地老往家跑。“十一”和春节这种长假,他才有时间回去。
每次,他把给大家带的礼物分完,都会觉得饥肠辘辘。正式开席之前,陆明都会有些撒娇似的对娘说:“娘,我想喝您熬的瓦罐粥了。”娘一听,满脸堆笑地把火上慢慢煨着的粥盛出来,端到儿子面前:“趁热喝,娘早就给你准备好了。”陆明吹开碗里冒出的热气,顺着碗边吸溜着粥,赞道:“娘,您手艺进步了,这粥比您以前熬的好吃多了,又香又糯,黏糊糊的。瞧,米油都出来了。”娘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陆明喝粥,心里甜丝丝的。“是啊,现在日子好了嘛,娘把好米全给你留着呢。”此时,娘儿俩心里的幸福感同步爆棚。
随着在省城慢慢扎根,陆明娶妻生子,不再打工,自己做生意。随着生意逐渐走上了轨道,他回家乡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即使回去,也是当天来当天走不过夜,只因老婆孩子都睡不惯老家里的床。他们不习惯也就罢了,陆明奇怪的是自己怎么也不习惯这里了。别说那被褥里经常会爬出跳蚤虱子让他受不了,就连他以往最爱的瓦罐粥,怎么也变了味道呢?
这不,当娘瞧见他回来,又开心地端上那瓦罐粥递给他时,陆明不耐烦地皱了皱眉,说:“娘,您这熬的是粥吗?膙子似的,这么稠,跟饭差不多了。我在城里应酬多,就想喝口稀粥养养胃,您咋就不理解呢?熬粥可不是米越多越好吃。”
娘一脸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说:“你瞧瞧娘,你跟我说了几次了,我总记不住。先别走,等娘重新给你熬,一定弄合适喽,让我儿喝舒坦了。”
陆明看娘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似的,局促地在身上搓着手,忙不迭地又要重新烧水煮粥。他有点不忍地说道:“行了,娘,别忙了,下次吧。我得回去了,公司里好多事等着处理呢。”
“啥事大过年的也不得消停?你一年也不见得回来一次,这好不容易回来了,娘都没好好跟你唠唠,这马上又要走……”娘用衣袖抹着眼泪。
媳妇孩子在外面早催得不行了,陆明应付似的简单和爹娘告个别,急匆匆地出了院子。可他前脚刚出门,马上就听到娘在屋里的哭声了,接着是爹用烟袋锅子敲什么东西的声音:“哭啥啊,你这么想他,他可没心思想你哟!儿大不由娘,由他去吧!”
陆明心里酸酸的,路上他就决定了,下次回家一定多住几天,好好陪陪娘。可是想归想,一回到公司忙起来就把这事忘了。偏偏又赶上金融危机,他的生意陷入困境。陆明忙得脚不沾地,一年多的工夫,好不容易才算是渡过了难关。这之后,孩子上幼儿园,换新房子,一件接一件的事让他忙得分身乏术。
一晃好几年都没回老家看看了,娘在电话里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他也就放心了。眼看又是年底了,陆明想着今年春节一定得回家去看看爹娘。刚买好车票,爹的电话就来了,原来是娘病重,让他马上回去看看娘。陆明登时脑子嗡地一下,两行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真恨自己混啊,瞎忙瞎忙的,难道就连回家一趟的时间都没有吗?
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陆明一脚踏进家门,跪倒在娘的病榻前。“娘,您病了,怎么瞒着不告诉我啊?要是早知道您病了……”“早知道怎么样?你舍得放下赚钱的机会回来?”爹在一旁忍不住责备地搭腔。娘见了儿子,苍白的脸上却现出了红晕,她嗔怒地白了爹一眼,说:“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你说这干啥?”说着拉住陆明的手,仔细地端详着他,“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饿了吧,娘给你熬你最爱吃的瓦罐粥去。”
看着娘挣扎着要起来,陆明再也忍不住了:“娘,都怪儿子不好,这一出去,好几年都没回来看您……娘,您别起来,小心着凉。今天啊,儿子给您熬一碗瓦罐粥喝,好不好?”
“好……好啊……”娘开心得像个小孩。
“娘,咱家那个老瓦罐呢?我也用它来给您熬一次粥。”
“在这呢。”娘说着竟然从床头把瓦罐拿了过来。看着娘小心地双手高举着瓦罐,似乎用尽了力气,陆明赶紧从娘手中接过瓦罐,掀开罐子盖一看,好家伙,满满一罐子的米。“这是娘给你挑拣的好米,留着给你熬粥用的。”
陆明笑道:“娘,熬粥哪用得了这么多米哦?您忘了,现在大家生活好了,时兴喝米汤了。”说着就要把瓦罐中的米倒出来。
娘有些不舍地拽住他的胳膊:“这米……”
“娘您怎么了?这么多米,别说熬粥,就是煮饭都嫌多哩。”陆明挣脱开娘的手,倒出一部分米。
“把米倒回去!那是你娘记录你离家日子的米!眼瞅着一个罐子都要装不下了,你说说你走了多久!”一旁,爹的拐杖把地戳得咚咚响,“知道吗,你每走一天,你娘就往瓦罐里放一小撮米,天天盼着你回来。那都是她精挑细拣出来的好米!你要喝稀粥,要喝米汤,咋不想想你自己多久才回来一趟?”
陆明浑身战栗,难怪这些年喝到娘熬的粥是越来越稠,敢情是自己离家的日子越来越久。
抱着这沉甸甸的一瓦罐米,想象着娘每天苦苦盼着自己回家,却报喜不报忧,最终病倒……陆明再也抑制不住,悔恨、自责、感动……各种情愫混合在一起,他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进那盛满米的瓦罐里,久久说不出话来……
(发稿编辑/黄素萍 插图/卢仲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