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抓住识字与阅读教学的关系,把握二者的规律,使二者相得益彰,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相机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识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水平的提高,使两者的整合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达到识字与阅读的双赢。
那么该如何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既提高识字效率,又提高阅读能力呢?为此,我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对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相互促进作了一些探究。
一、根据课标确定两者的关系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郭沫若曾经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但是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当儿童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阅读是识字的凭借和载体,教学时教师应在阅读中寻求识字的落脚点,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才能使学生理解词句、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如:在讲三年级下册《菩萨兵》一文时,学生对“菩萨”一词理解得不是很深刻,我就让学生回忆看过的电视片《西游记》,想里面的菩萨是什么人物?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很多答案,然后,我再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菩萨”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那么在这一课中“菩萨”指的是什么人呢?同学们很快说出答案:指心地善良的人。我进一步启发:心地善良的人指的是谁?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指朱德同志和他的红军战士们。”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呢?请同学们认真去读课文并做上记号,通读全文后,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我觉得同学们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刻。于是,我又让学生抓住朱德和藏胞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进行精读,细细体会,然后再和“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句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朱德及红军战士的善良有了进一步理解。藏胞对红军战士的感激与赞颂之情也油然而生,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把握两者的教学规律,融会贯通
崔峦老师曾说:“认字如认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要想让学生与生字词真正交上朋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只有孩子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能进入阅读。但是如何积累就成为孩子阅读过程的一个难题。因为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兴趣度还没保持到积累足够的量时就已经“降温”了。因此“边学边读”成为维护孩子识字兴趣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已有识字量的基础上通过课外书籍,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有趣知识,一个字,两个字,孩子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认识了部分生字,又巩固学过的字。儿歌会念了,小故事会讲了,童话故事会读了。
因此,一边识字,一边阅读,以阅读促进生字掌握,以生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识字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操作模式
(一)创设情境,以境引字。
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方法出示与本课需要掌握的字词。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孩子们在海滩愉快嬉戏,捉螃蟹、捡贝壳的场面,让学生欣赏,接着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加以描述,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因势利导,根据情景出示本课词语。出示词语时并注意颜色、角度、效果的变化,这样让学生结合情景识字解词,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浓厚兴趣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生字,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合作、自主识字的学习氛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激起他们解决这些生字的欲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把体现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相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引导孩子理解词义。“紧盯、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怎样的看才是紧盯和注视?生答:聚精会神、一动都不动地看;我又出示跳跃的彩点,让学生把它们当成飞翔的鸽子盯着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切实体会到:看不过来,时间一长,眼都花了,头也晕了。我相机点拨,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梅兰芳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每天都是这样练着。通过这个生词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透彻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3).
[3]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J],教育研究,1983(5).
[4]潘仲茗,戴汝潜,现代小学识字教育[J],科学化研究,1994.
[5]葛建华,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J],小学语文教学2004.
(作者单位:聊城市阳光小学)
编辑:张华利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相机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识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水平的提高,使两者的整合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达到识字与阅读的双赢。
那么该如何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既提高识字效率,又提高阅读能力呢?为此,我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对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相互促进作了一些探究。
一、根据课标确定两者的关系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郭沫若曾经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但是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当儿童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阅读是识字的凭借和载体,教学时教师应在阅读中寻求识字的落脚点,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才能使学生理解词句、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如:在讲三年级下册《菩萨兵》一文时,学生对“菩萨”一词理解得不是很深刻,我就让学生回忆看过的电视片《西游记》,想里面的菩萨是什么人物?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很多答案,然后,我再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菩萨”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那么在这一课中“菩萨”指的是什么人呢?同学们很快说出答案:指心地善良的人。我进一步启发:心地善良的人指的是谁?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指朱德同志和他的红军战士们。”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呢?请同学们认真去读课文并做上记号,通读全文后,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我觉得同学们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刻。于是,我又让学生抓住朱德和藏胞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进行精读,细细体会,然后再和“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句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朱德及红军战士的善良有了进一步理解。藏胞对红军战士的感激与赞颂之情也油然而生,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把握两者的教学规律,融会贯通
崔峦老师曾说:“认字如认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要想让学生与生字词真正交上朋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只有孩子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能进入阅读。但是如何积累就成为孩子阅读过程的一个难题。因为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兴趣度还没保持到积累足够的量时就已经“降温”了。因此“边学边读”成为维护孩子识字兴趣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已有识字量的基础上通过课外书籍,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有趣知识,一个字,两个字,孩子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认识了部分生字,又巩固学过的字。儿歌会念了,小故事会讲了,童话故事会读了。
因此,一边识字,一边阅读,以阅读促进生字掌握,以生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识字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操作模式
(一)创设情境,以境引字。
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方法出示与本课需要掌握的字词。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孩子们在海滩愉快嬉戏,捉螃蟹、捡贝壳的场面,让学生欣赏,接着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加以描述,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因势利导,根据情景出示本课词语。出示词语时并注意颜色、角度、效果的变化,这样让学生结合情景识字解词,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浓厚兴趣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生字,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合作、自主识字的学习氛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激起他们解决这些生字的欲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把体现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相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引导孩子理解词义。“紧盯、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怎样的看才是紧盯和注视?生答:聚精会神、一动都不动地看;我又出示跳跃的彩点,让学生把它们当成飞翔的鸽子盯着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切实体会到:看不过来,时间一长,眼都花了,头也晕了。我相机点拨,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梅兰芳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每天都是这样练着。通过这个生词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透彻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3).
[3]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J],教育研究,1983(5).
[4]潘仲茗,戴汝潜,现代小学识字教育[J],科学化研究,1994.
[5]葛建华,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J],小学语文教学2004.
(作者单位:聊城市阳光小学)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