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关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D. 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漠视。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1.抓根源,转换思想。
在我国,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等都要转变观念。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的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本探究实验,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可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再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以及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5.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有效途径因人而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学生的物理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于海波.物理教师.2005,VOL26,(4).
[3]陈新庆.刍议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
[4]薛祝其.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第一版):63.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D. 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漠视。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1.抓根源,转换思想。
在我国,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等都要转变观念。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的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本探究实验,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可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再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以及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5.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有效途径因人而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学生的物理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于海波.物理教师.2005,VOL26,(4).
[3]陈新庆.刍议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
[4]薛祝其.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第一版):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