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活动和学生文学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参与较多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情感又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因此两者之间有融合的价值,可以相互互补。如能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共同点,能将它们完美结合,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艺术的情趣与魅力。
关键词:融合;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69-1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它具有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然而,在学校,文学作品是孩子们最常见的、最喜欢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和音乐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相互的补充,并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一、让音乐帮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和音乐两者,让学生以单一的形式去把握它们都是略显吃力的,因为单一的形式对学生来说,需要具备的艺术能力过高,学生往往无法通过一种艺术形式真正体验艺术本身的魅力、意境。所以,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音乐二者有机结合,准确把握音乐和文学的共同之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诗歌都是重点突出了自身的意境,也需要学生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语境。比如,诗歌《太阳和月亮》,它体现了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特点,让孩子去体验白天的热闹,夜晚的宁静。笔者认为,我们就可以在诗歌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选择相应的音乐,让音乐作为这首诗歌的背静,通过音乐的烘托,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体验。
在故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音乐,让故事和音乐自然结合。将故事和音乐完全融合,音乐作为故事的背景,而故事也为理解音乐作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在故事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加上必要的音乐,让故事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真正达到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
二、让文学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内涵
1.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在欣赏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进行音乐欣赏比较抽象,而文学作品(故事、儿歌)以形象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创编出的一个个精彩的学生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儿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让我们利用多种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闪烁的小星变奏曲》时,利用的就是美国现代童话故事《小马化装服》,实际上它应该被看作是一篇以小黑马为主题形象的“变奏文学”作品。活动中,教师在讲述故事小马化装成不同的样子(第一次将草帽戴在头上、第二次把床单盖在头上、第三次把木桶扣在头上,最后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时,教师将原来的《闪烁的小星》用另一种变奏的方式进行伴奏,前三次都进行了变奏,最后一次恢复原奏。我们是希望通过音乐与文学形式感受活动中的相互强化的利益,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变奏艺术的美妙之处。
2.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文学作品的创编
我们也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如,《音乐的瞬间》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平时自由活动后都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熟悉。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就与学生共同欣赏这首乐曲,感受曲子的风格是轻快的。有了学生对乐曲的大致了解,为学生有的放矢地创编故事提供了基础。学生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教师可以作相应的引导,教师抓住曲子欢快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森林里会发生什么事?”有的想是兔子在跳,鸭子在走,青蛙在唱歌。经过进一步引导“他们会去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会去开联欢会,表演节目。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欣赏音乐的中间部分,让学生听听,它们会表演什么就节目?突出欣赏的重点,将乐曲的第二部分单独让那个学生想象,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用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学生创编故事,让学生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现学生的主题意识,让音乐欣赏和文学形式真正共同促进、强化。
三、节奏与学生的文学活动
1.挖掘文学作品与音乐节奏的共性
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节奏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较弱。学生文学作品中的象声词能够简单、直接地体现出节奏。因此,如在学习诗歌《手指谣》时,儿歌中的“叽叽叽”“咚咚咚”“嚓嚓礤”等象声词是可以借鉴过来,用节奏“XXX”来表示。
和简单的象声词相比,故事情节的节奏学生相对较难体验。我挑选了一些国外经典的动画片片段作为故事情节节奏体验的材料,如《狮子王》中的一些具有强烈情节变化的片段。在欣赏的时候,我着重指导学生将故事变化与背景音乐结合着看,引导他们初步感受音乐背景中的节奏效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造势作用。
2.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体验作品中的节奏
(1)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让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节奏展现故事中的角色特征。如在故事《胖胖熊和小老鼠》的活动中,学生在理解了胖胖熊笨重,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而小老鼠的角色特征是机灵、活泼,他们在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演时就会用铃鼓表现胖胖熊走路的样子,用圆舞板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通过对节奏的培养也体验了角色的特点。
(2)让学生为声音特点设计节奏。如故事《熊跳舞》,我以“小熊找同伴跳舞”为故事情节,让学生探索故事中小熊和不同的小动物跳舞时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特点,并且设计相应的节奏。如小熊和小蜜蜂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尝试用快的节奏表现︱XXXX XX XX︱;小熊和大象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尝试用慢的节奏表现︱X X ︱;小熊和自己的熊伙伴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学生尝试用不快不慢的节奏表现︱X X X X︱。让节奏和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融合;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69-1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它具有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然而,在学校,文学作品是孩子们最常见的、最喜欢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和音乐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相互的补充,并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一、让音乐帮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和音乐两者,让学生以单一的形式去把握它们都是略显吃力的,因为单一的形式对学生来说,需要具备的艺术能力过高,学生往往无法通过一种艺术形式真正体验艺术本身的魅力、意境。所以,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音乐二者有机结合,准确把握音乐和文学的共同之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诗歌都是重点突出了自身的意境,也需要学生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语境。比如,诗歌《太阳和月亮》,它体现了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特点,让孩子去体验白天的热闹,夜晚的宁静。笔者认为,我们就可以在诗歌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选择相应的音乐,让音乐作为这首诗歌的背静,通过音乐的烘托,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体验。
在故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音乐,让故事和音乐自然结合。将故事和音乐完全融合,音乐作为故事的背景,而故事也为理解音乐作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在故事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加上必要的音乐,让故事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真正达到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
二、让文学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内涵
1.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在欣赏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进行音乐欣赏比较抽象,而文学作品(故事、儿歌)以形象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创编出的一个个精彩的学生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儿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让我们利用多种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闪烁的小星变奏曲》时,利用的就是美国现代童话故事《小马化装服》,实际上它应该被看作是一篇以小黑马为主题形象的“变奏文学”作品。活动中,教师在讲述故事小马化装成不同的样子(第一次将草帽戴在头上、第二次把床单盖在头上、第三次把木桶扣在头上,最后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时,教师将原来的《闪烁的小星》用另一种变奏的方式进行伴奏,前三次都进行了变奏,最后一次恢复原奏。我们是希望通过音乐与文学形式感受活动中的相互强化的利益,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变奏艺术的美妙之处。
2.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文学作品的创编
我们也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如,《音乐的瞬间》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平时自由活动后都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熟悉。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就与学生共同欣赏这首乐曲,感受曲子的风格是轻快的。有了学生对乐曲的大致了解,为学生有的放矢地创编故事提供了基础。学生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教师可以作相应的引导,教师抓住曲子欢快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森林里会发生什么事?”有的想是兔子在跳,鸭子在走,青蛙在唱歌。经过进一步引导“他们会去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会去开联欢会,表演节目。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欣赏音乐的中间部分,让学生听听,它们会表演什么就节目?突出欣赏的重点,将乐曲的第二部分单独让那个学生想象,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用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学生创编故事,让学生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现学生的主题意识,让音乐欣赏和文学形式真正共同促进、强化。
三、节奏与学生的文学活动
1.挖掘文学作品与音乐节奏的共性
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节奏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较弱。学生文学作品中的象声词能够简单、直接地体现出节奏。因此,如在学习诗歌《手指谣》时,儿歌中的“叽叽叽”“咚咚咚”“嚓嚓礤”等象声词是可以借鉴过来,用节奏“XXX”来表示。
和简单的象声词相比,故事情节的节奏学生相对较难体验。我挑选了一些国外经典的动画片片段作为故事情节节奏体验的材料,如《狮子王》中的一些具有强烈情节变化的片段。在欣赏的时候,我着重指导学生将故事变化与背景音乐结合着看,引导他们初步感受音乐背景中的节奏效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造势作用。
2.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体验作品中的节奏
(1)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让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节奏展现故事中的角色特征。如在故事《胖胖熊和小老鼠》的活动中,学生在理解了胖胖熊笨重,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而小老鼠的角色特征是机灵、活泼,他们在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演时就会用铃鼓表现胖胖熊走路的样子,用圆舞板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通过对节奏的培养也体验了角色的特点。
(2)让学生为声音特点设计节奏。如故事《熊跳舞》,我以“小熊找同伴跳舞”为故事情节,让学生探索故事中小熊和不同的小动物跳舞时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特点,并且设计相应的节奏。如小熊和小蜜蜂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尝试用快的节奏表现︱XXXX XX XX︱;小熊和大象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尝试用慢的节奏表现︱X X ︱;小熊和自己的熊伙伴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学生尝试用不快不慢的节奏表现︱X X X X︱。让节奏和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