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

来源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200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返间隔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折返作业项目和作业时间分析出制约折返间隔的关键点,从信号系统、车辆性能参数、设备选型、站停时间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重点从优化信号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联锁进路控制原理、列车速度模型、ATO的折返模式和控车算法来提高折返能力的方法.
其他文献
首先,介绍互联网票务系统、二维码类型、交易流程等二维码车票相关信息;然后,介绍3种现有二维码车票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最后,结合苏州地铁二维码车票的建设及运营情况,考虑改造成本、运营效益、乘客体验、可持续性等因素构建互联互通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各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符合苏州情况的最优技术方案.对二维码车票互联互通方案进行探讨,为城市间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互联互通的实践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行业指导意义.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又称为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目前,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平均年龄逐年降低,据统计,脑卒中病死率可达10%~30%,致残率则高达60%~70%.脑卒中患者往往表现出肢体功能障碍,尤以步行障碍和偏瘫多见.肢体运动障碍尤其是下肢运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1].
基于电磁兼容设计理论,从结构设计、线缆设计、装配设计、接地设计4个方面探讨铁路信号设备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案例提出设计改进方法,从而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1].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卒中是造成我国寿命年损失的第一位病因.《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提到,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仍为脑卒中,约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阐述Z P W-2000A轨道电路调谐区与车载设备信息接收的结构原理,分析出现窜码故障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帮助现场快速分析并处理窜码故障,减少对铁路行车的干扰.
结合铁道行业标准及近几年来信号电源的设计经验,对现有制式的铁路信号电源输出回路电源种类进行归纳分析,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原理,设计能够满足目前国内最大站场铁路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生产调试过程中,同时加载需要的安全测试平台调试负载系统,增强铁路信号电源系统调试负载的通用性.
偏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流行疾病,第二大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1].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并没有显著进展.50%左右的患者对偏头痛症状复发的治疗并不满意.偏头痛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也存在很多争议.它最初定义为由三叉神经控制的血管异常舒张而引起的血管疾病.随之皮质扩散抑制(cerebr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离子通道和遗传等学说相继问世[2].目前认为偏头痛先兆与CSD相关,而偏头痛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类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脑炎,对局部和(或)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所累及.随着AE相关的抗神经抗体谱系不断被补充扩展,确诊病例数日渐增多,临床中发现了一些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多种抗体同时阳性的现象,以及AE与其他神经免疫病、系统性自身免疫病重叠的现象.本文就AE抗体重叠现象以及AE与其他临床表型重叠现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是指以记忆障碍为主要核心的认知功能障碍.每年约有10%~15%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长年的治疗费用对家庭经济造成严重负担.血清25(OH)VD可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许多证据证明血清25(OH)VD缺乏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但对于血清25(OH)VD水平与aMCI之间的
根据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将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定义为:经广泛的血管、血清学和心脏评估后,未归因于动脉硬化、小血管疾病或心脏栓塞的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发病机制逐步明确.尽可能的明确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卒中再发,制定个体化二级预防方案极为关键.CS存在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