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人,会反复面对一个问题:中国七万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这个问题其实不值得回答。立顿曾经也不如中国的茶企。它后来居上,无非是中国茶企发展不顺。如果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问,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手机生产为何不敌34万平方公里的芬兰?估计人人都会笑吧?聪明人还会问:手机生产跟国土面积有什么关系?
手机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多少家都没有用。
其实,没有任何民族主义号召,早在2016年的双十一,中国某茶叶品牌的电商销量就超越了立顿。但这个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很显然那些貌似尖锐的热心观察者忙别的事情去了。但我们也不妨说,2016年后还坚持要问“七万家”问题的人,显然是戏精。他们只是爱演,对台词并不真正关心。
星巴克发布的2018年全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1%至63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上涨23%,达到8.52亿美元。但中国市场,同店销售同比下降了2%。这是九年来第一次下降,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
一些有戏精嫌疑的新咖啡品牌站出来说自己狙击了星巴克。其实在北上广的CBD扫一眼,就明白人流涌动的新茶饮的收款机正叮叮当当地收钱,老板根本无暇表明是自己抢走了星巴克的份额。尤其是新茶饮前两家龙头企业喜茶与奈雪の茶,今年的估值加起来已经高达120亿,这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变化太快,老板的心情需要整理一段时间,更不可能当众表达什么豪言壮语了。
当然,这种现状与以前茶行业的想法不太一致。茶行业一直执着盼望出现的美妙图景是:即使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用紫砂壶冲泡名牌茶,至少每家都有一个实木茶桌茶台(最好是红木),家里都有一个茶叶柜,各大茶叶品牌均占有一席之地。年轻人在长辈的熏陶之下,慢慢养成对茶的爱好,随着他们经济能力的提高,也渐渐开始购买昂贵的名牌茶叶,最好是普洱。普洱需要陈放几十年,红木茶桌昂贵,中国人一喝上茶,不出意外不会触发退出机制。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茶行业等来的好消息是台湾奶茶的升级版——新茶饮席卷了大城市街头。这种非原叶茶饮料以前其实是和可乐差不多的快消品,但现在,这些公司同样在茶山上收茶,与传统茶行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此之前也没有预兆,就这样直接与传统茶行业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它们能狙击星巴克,围困立顿,同样也能给传统茶行业带来杀伤力。
也就是说,突然出现,帮助击退敌军的友军,来者不善。
有茶行业评论家这样说,年轻人,你们可以喝香香甜甜的奶茶,但我在35岁等你。
35岁是什么梗?茶行业有种说法,年轻人不那么爱茶,主要是因为人在35岁之前吸收不全茶叶中的快乐元素;35岁之后,人就能完全体会到茶叶中全部味道所蕴含的快乐了。简单地说,人过中年,才能品尝茶中的苦。
但我的看法还不太一样。
在中国,有极其昂贵的茶叶,也有大量滞销茶叶。一方面茶叶过剩,一方面还有地区将茶叶种植当做扶貧项目。这才是茶行业主要问题,行业发展的大脉络。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唐代茶行业的状况。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交纳盐税的几个地区沦陷,从天而降的茶税非常吸引统治者。收税之余,宰相王涯还不满足,建议将茶园收归国有。但后来国营的茶园经营不善,只好交给私人经营。但国营茶园是否就一无是处没有存在价值呢?其实国营茶园对皇家的口感非常了解,他们的美学与工艺成了行业的标杆。人们曾从《茶经》中了解到唐代茶具种类非常多,当时就震惊了。有次姜文与别人聊天,别人谈到喝茶用水的讲究,姜文说,你这讲究到头了。陆羽真的过分讲究了吗?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出土后,几乎晃花了所有人的眼睛。讲究到这个程度,才是大唐。所以,国营茶厂适当缩小规模后,专注于品种改良、美学升级,是有存在价值的。
私营茶园就是靠直接复制国营技术不断完成了升级换代。陆羽的《茶经》写出后不久,茶行业就变成了利税大户,各类茶企在其中都功不可没。
所以,今天那些传统茶行业的昂贵产品及其工艺,引领着产业的发展,其他的茶企,只要它能将茶叶大量转化为健康饮品卖掉,这就是行业的最好状态了。个别企业、个别人此刻的小悲小喜,实在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咏叹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