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来访者因被同学议论外表缺陷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到睡眠、饮食和学习效率。秉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和自信心/自我意识训练,改变其不合理信念,缓解她的消极情绪,帮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逐步悦纳自我,开始体验积极情绪。
关键词:体像焦虑;合理情绪疗法;积极情绪;自我意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49-02
一、基本情况
来访者,女,17岁,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独生女,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身高不足1.6米,皮肤偏黑,略胖,眼睛小。家境良好,母亲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苗条。从小妈妈和亲友们就老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对此耿耿于怀。
二、个人陈述
妈妈身材高挑,从小念叨我外表的缺陷,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很多亲戚也这么说,我听了很自卑,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一个月前搬到现在的宿舍,室友们都是瘦高个,整天谈论穿着打扮等话题。她们总说我身材不好,臀部大,腿粗短,又矮又黑,我听了很痛苦。近一个月来,不管在家还是学校,每天至少照七八次镜子,每次照很久,越看越觉得自己丑,想去整形又害怕做手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听到有人议论长相和身材,就以为在说自己。总想这些事,上课也听不进去,成绩下降,不想吃饭,也睡不踏实,常常觉得心烦、孤独,不知怎么办。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情绪低落,面带愁容,神情疲惫;神志清楚,说话有条理,表达清晰流利;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她母亲反映孩子从小内向,苛求完美,特别在意外表缺陷。最近每次回家很少和妈妈说话,问她在校情况也不说,愁眉苦脸,但上次突然问妈妈能否陪她去做整形手术。班主任反映,该学生生性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最近特别沉默寡言,不合群,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四、评估和诊断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显示,焦虑2.5、抑郁2.4、人际敏感2.4、其他(睡眠、饮食等)2.6,其余因子分均小于1.5。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得13分,属于自卑者。
(2)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认知、情绪、意志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按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该来访者身心症状有现实原因(被他人议论外表缺陷),反应强度不剧烈,内容未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持续一个月左右,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首先,来访者认知、情绪、意志统一,自知力完整,能主动求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或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其次,她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皆由现实引发,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可排除神经症。
五、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咨询师首先通过积极关注和共情,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与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通过积极提问,收集临床资料,并实施心理测验。根据上述资料初步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随后指导来访者放松训练,即从头到脚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通过先紧张后放松了解两者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强化自我意识和注意力。本次咨询作业包括,建议来访者母亲改变对女儿外表的评价,多赞美她的优点,并与孩子深入交流;让来访者去商场试穿三次喜欢的衣服,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鼓励来访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成就感、价值感等积极情绪;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2)第二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向来访者介绍咨询方法,并分析认知错误。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的作业。来访者说,很多同学夸她穿上新衣服挺好看,她也觉得自己变漂亮了,心情变靓了。妈妈向她道歉,表示自己过去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已加入学校志愿者队伍,今后每周末会到敬老院从事志愿护理服务。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通过举例分析,让来访者理解,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她对事情的不合理信念,而非室友消极的评价本身。改变这些信念,就能消除消极情绪。随后,向来访者介绍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即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帮助来访者找出她的部分不合理信念,接着,咨询师用质疑、夸张式的提问与来访者就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通过辨析和来访者探讨个体受欢迎的因素,包括个性、品质、思想、兴趣、能力等,使她对消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质疑,开始转变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本次家庭作业包括,让来访者回去后针对不合理信念,写下相应的合理信念,每天阅读数次,加深印象;记录每天照镜子的次数和时间,边照边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尝试每天减少一次照镜子和/或每次减少3分钟,做到了就奖励自己;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从中体验喜悦感;主动接触交往少的同学;宿舍熄灯前给室友们讲笑话,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3)第三次咨询:主要目的是继续识别、分析顽固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在此基础上强化合理认知,学习全面评价自己和理性应对他人的评价。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每日照镜子的时间是否减少,对进步给予鼓励。来访者说,室友们都喜欢听她讲笑话,宿舍气氛融洽起来,自己也挺开心。通过为老人志愿服务发现了自我价值。她向咨询师讲述了回忆成功经历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咨询师鼓励她要经常进行类似回忆。然后,咨询师与来访者分析讨论她写的合理信念。来访者说知道很多想法不对,但不知如何改变。咨询师告诉她,转变是痛苦的,不会一蹴而就,要有信心,不能放弃,要继续巩固新认知。接着,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挖掘不合理信念,找到错误认知的根源,并与顽固的错误认知辩论,引导来访者形成理性认知,即人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应理性看待他人的评价。运用更多生活实例,让来访者彻底领悟,女性的魅力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素质(个性、人品、才能、社会贡献等),来访者的成功经历就是她价值的体现,应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自信的女孩才是最美的。随后,让来访者练习用“希望”代替“必须”,“可以接受”代替“无法忍受”等来巩固强化合理的认知。咨询作业包括,让来访者进一步思考个人价值/魅力的内涵,并寻找相关案例;记录下若干熟人对她的印象,练习用理性的认知方式对其中的消极评价做出反应;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列出自己的优点,天天阅读,并对着镜子大声讲述,赞美自己;每天两次放松练习。
(4)第四次咨询:目的是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强调要点,巩固咨询效果。来访者表示,“赞美自我”练习让她精神更加振奋。咨询师请来访者举例谈谈她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来巩固合理认知。来访者表示,现在对个人价值有了新认识,更喜欢自己了,情绪也明显好转。咨询师肯定她的积极改变,叮嘱她焦虑时要积极采用放松技巧,将咨询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理性积极地面对各类问题。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回访,来访者焦虑等消极情绪基本消失,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情绪更加积极,有了笑容和自信。自述睡眠、饮食已正常,能安心学习了,不再频繁照镜子,和同学在一起比较愉悦自在,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心理测验结果显示,自信心量表得分24,进步明显;SCL-90焦虑1.7,抑郁1.6,人际敏感1.7,其他1.5,基本恢复正常。
七、结束语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张,本例在纠正来访者不合理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她全面评价自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意识,发展积极人际关系,塑造积极人格,并通过积极导向的自信心评估,激发来访者积极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李会霞.高中积极心理咨询的开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
关键词:体像焦虑;合理情绪疗法;积极情绪;自我意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49-02
一、基本情况
来访者,女,17岁,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独生女,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身高不足1.6米,皮肤偏黑,略胖,眼睛小。家境良好,母亲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苗条。从小妈妈和亲友们就老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对此耿耿于怀。
二、个人陈述
妈妈身材高挑,从小念叨我外表的缺陷,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很多亲戚也这么说,我听了很自卑,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一个月前搬到现在的宿舍,室友们都是瘦高个,整天谈论穿着打扮等话题。她们总说我身材不好,臀部大,腿粗短,又矮又黑,我听了很痛苦。近一个月来,不管在家还是学校,每天至少照七八次镜子,每次照很久,越看越觉得自己丑,想去整形又害怕做手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听到有人议论长相和身材,就以为在说自己。总想这些事,上课也听不进去,成绩下降,不想吃饭,也睡不踏实,常常觉得心烦、孤独,不知怎么办。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情绪低落,面带愁容,神情疲惫;神志清楚,说话有条理,表达清晰流利;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她母亲反映孩子从小内向,苛求完美,特别在意外表缺陷。最近每次回家很少和妈妈说话,问她在校情况也不说,愁眉苦脸,但上次突然问妈妈能否陪她去做整形手术。班主任反映,该学生生性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最近特别沉默寡言,不合群,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四、评估和诊断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显示,焦虑2.5、抑郁2.4、人际敏感2.4、其他(睡眠、饮食等)2.6,其余因子分均小于1.5。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得13分,属于自卑者。
(2)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认知、情绪、意志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按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该来访者身心症状有现实原因(被他人议论外表缺陷),反应强度不剧烈,内容未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持续一个月左右,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首先,来访者认知、情绪、意志统一,自知力完整,能主动求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或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其次,她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皆由现实引发,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可排除神经症。
五、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咨询师首先通过积极关注和共情,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与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通过积极提问,收集临床资料,并实施心理测验。根据上述资料初步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随后指导来访者放松训练,即从头到脚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通过先紧张后放松了解两者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强化自我意识和注意力。本次咨询作业包括,建议来访者母亲改变对女儿外表的评价,多赞美她的优点,并与孩子深入交流;让来访者去商场试穿三次喜欢的衣服,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鼓励来访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成就感、价值感等积极情绪;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2)第二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向来访者介绍咨询方法,并分析认知错误。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的作业。来访者说,很多同学夸她穿上新衣服挺好看,她也觉得自己变漂亮了,心情变靓了。妈妈向她道歉,表示自己过去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已加入学校志愿者队伍,今后每周末会到敬老院从事志愿护理服务。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通过举例分析,让来访者理解,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她对事情的不合理信念,而非室友消极的评价本身。改变这些信念,就能消除消极情绪。随后,向来访者介绍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即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帮助来访者找出她的部分不合理信念,接着,咨询师用质疑、夸张式的提问与来访者就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通过辨析和来访者探讨个体受欢迎的因素,包括个性、品质、思想、兴趣、能力等,使她对消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质疑,开始转变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本次家庭作业包括,让来访者回去后针对不合理信念,写下相应的合理信念,每天阅读数次,加深印象;记录每天照镜子的次数和时间,边照边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尝试每天减少一次照镜子和/或每次减少3分钟,做到了就奖励自己;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从中体验喜悦感;主动接触交往少的同学;宿舍熄灯前给室友们讲笑话,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3)第三次咨询:主要目的是继续识别、分析顽固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在此基础上强化合理认知,学习全面评价自己和理性应对他人的评价。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每日照镜子的时间是否减少,对进步给予鼓励。来访者说,室友们都喜欢听她讲笑话,宿舍气氛融洽起来,自己也挺开心。通过为老人志愿服务发现了自我价值。她向咨询师讲述了回忆成功经历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咨询师鼓励她要经常进行类似回忆。然后,咨询师与来访者分析讨论她写的合理信念。来访者说知道很多想法不对,但不知如何改变。咨询师告诉她,转变是痛苦的,不会一蹴而就,要有信心,不能放弃,要继续巩固新认知。接着,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挖掘不合理信念,找到错误认知的根源,并与顽固的错误认知辩论,引导来访者形成理性认知,即人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应理性看待他人的评价。运用更多生活实例,让来访者彻底领悟,女性的魅力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素质(个性、人品、才能、社会贡献等),来访者的成功经历就是她价值的体现,应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自信的女孩才是最美的。随后,让来访者练习用“希望”代替“必须”,“可以接受”代替“无法忍受”等来巩固强化合理的认知。咨询作业包括,让来访者进一步思考个人价值/魅力的内涵,并寻找相关案例;记录下若干熟人对她的印象,练习用理性的认知方式对其中的消极评价做出反应;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列出自己的优点,天天阅读,并对着镜子大声讲述,赞美自己;每天两次放松练习。
(4)第四次咨询:目的是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强调要点,巩固咨询效果。来访者表示,“赞美自我”练习让她精神更加振奋。咨询师请来访者举例谈谈她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来巩固合理认知。来访者表示,现在对个人价值有了新认识,更喜欢自己了,情绪也明显好转。咨询师肯定她的积极改变,叮嘱她焦虑时要积极采用放松技巧,将咨询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理性积极地面对各类问题。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回访,来访者焦虑等消极情绪基本消失,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情绪更加积极,有了笑容和自信。自述睡眠、饮食已正常,能安心学习了,不再频繁照镜子,和同学在一起比较愉悦自在,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心理测验结果显示,自信心量表得分24,进步明显;SCL-90焦虑1.7,抑郁1.6,人际敏感1.7,其他1.5,基本恢复正常。
七、结束语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张,本例在纠正来访者不合理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她全面评价自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意识,发展积极人际关系,塑造积极人格,并通过积极导向的自信心评估,激发来访者积极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李会霞.高中积极心理咨询的开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