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我们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身心状态的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科学的成长规律中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因此,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恰如其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及心理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环境是影响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心理。和谐的教育环境需同时具有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能够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他们的生活,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楼层走道悬挂名言警句,校园路旁配置礼貌用语及文明卫生标牌……美丽、有序的校园,是小学生修身养性的好场所。配合相关的教室文化用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养。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其中,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是促进孩子们智力和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效提高的重要心理环境,因此,学校要大力打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打造良好的校风校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建立完善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首先统一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其实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帮助教师获得教育的幸福。通过讲座、外出学习、看视频等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的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首先让教师拥有幸福感,享受存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让教师以健康进取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成长。
3. 抓好“六化”建设;通过精心设计校园景观,增加校园绿化,布置艺术长廊、宣传栏、展示栏等美化校园;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班干部评选细则》等规则使校园呈现“序化”;健全保洁制度,细化卫生评选细则,加强卫生管理,常检查、常清扫,净化校园;经常检查校园安全隐患,安装照明设备,监控摄像头,“亮化”校园;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布置电化设备,园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硬化”校园;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学校应该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经常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在校园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在每班都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利用“知心信箱”收集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利用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或利用每周的心健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案例,进行专门的辅导,并开设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记录与辅导,“软化”校园。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把握了学科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提升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各科目要积极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行课文补白、想象文字画面等形式中,除了教学语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计算、画图、推理等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学生克服难题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形成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而在综合实践及科学、书法等科目中,更能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制作、发明,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培养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责任编辑邱丽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科学的成长规律中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因此,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恰如其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及心理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环境是影响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心理。和谐的教育环境需同时具有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能够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他们的生活,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楼层走道悬挂名言警句,校园路旁配置礼貌用语及文明卫生标牌……美丽、有序的校园,是小学生修身养性的好场所。配合相关的教室文化用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养。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其中,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是促进孩子们智力和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效提高的重要心理环境,因此,学校要大力打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打造良好的校风校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建立完善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首先统一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其实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帮助教师获得教育的幸福。通过讲座、外出学习、看视频等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的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首先让教师拥有幸福感,享受存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让教师以健康进取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成长。
3. 抓好“六化”建设;通过精心设计校园景观,增加校园绿化,布置艺术长廊、宣传栏、展示栏等美化校园;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班干部评选细则》等规则使校园呈现“序化”;健全保洁制度,细化卫生评选细则,加强卫生管理,常检查、常清扫,净化校园;经常检查校园安全隐患,安装照明设备,监控摄像头,“亮化”校园;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布置电化设备,园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硬化”校园;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学校应该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经常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在校园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在每班都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利用“知心信箱”收集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利用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或利用每周的心健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案例,进行专门的辅导,并开设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记录与辅导,“软化”校园。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把握了学科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提升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各科目要积极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行课文补白、想象文字画面等形式中,除了教学语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计算、画图、推理等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学生克服难题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形成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而在综合实践及科学、书法等科目中,更能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制作、发明,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培养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