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级领导总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任务,但工作方法不同,可能造成的工作成果也迥异。
一、好的管理制度是商量出来的
有的学校规章制度厚厚一本,墙上布置的满满当当,大会小会反复强调,但实际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学校规章制度并不多,内容要求也很简单,但接地气,真管用,老师落实起来很到位,领导管理也顺当。原因何在?管理制度产生的过程不同而已。好的、管用的制度并不是一贴包治百病的老狗皮膏药,它应具备“公约”性质。它是单位所有成员集体意志的综合反映,或称集体意志的“最大公约数”,而不单单是长官意识,领导精神;它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反复沟通、协商、讨论、争吵甚至妥协的结果;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在于:制度的产生使每位教职员工的自身利益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学校正常管理得到有效运行,科室关系得到恰当摆布,上下级交流得到和谐对接。这个制度的受益人为师生全体成员,而不是学校部分成员或局部利益获得者。最终目的是学校发展走上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反之,如果脱离学校实际,脱离教职员工,凡事不沟通,不召开班子例会、校委会通气会、班主任座谈会、老师、家长讨论会、教代会等必要程序,意见无表达管道,诉求被无情漠视,没有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碰撞、磨合过程,这样的管理制度不管外表多光鲜,也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这不是一张废纸是什么?这样的制度一旦实施,不造成干群、家校之间的矛盾才是怪事。
二、好的教师是计量出来的
每到年终评优选先时,也是学校领导搔头为难日。有的同事跟我诉苦:给学校挣脸的要安排,将评职称的要照顾,个别刺头要摆平,说情通气的要考虑。我相信,这样一个评选结果,必定是一个“被和谐”、“被琢磨”的产物,时间久了,弊病百出。
那么,优秀教师评选如何剥离这么多的“附加因素”,充分体现其“引领、导向”作用的本质呢?首先:学校要有顶层设计,建立以教职员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考核“内核”的相对健全的评价体系。并将考评指标进行分解,使之量化、标准化、可操作化。去除繁文缛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管用好用。用一把尺子量每一个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符合哪把尺子。其次:要有凝聚民智过程。方案不急于颁布实施,先组织班主任、教研组长、各科室人员、一线教师等不同范围的讨论会,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汇总、筛选、分类、修正后,将方案以试行稿的方式下发实施,并赋予一定时间进行修正的功能。第三要有与教师工作相关信息的公示过程。大家知道,说相声讲究“抖包袱”,过程很朦朧,很神秘,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一抖,让人恍然,博人一笑。但学校管理不是说相声,因为它涉及到教职员工的工作评价和学校的价值观导向,马虎不得。这就要对教师在学校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公示。如教师的获奖信息、出勤信息、班级各种评比过程性信息、学校校务信息、工作安排信息等。信息及时发布后,人们会对它方信息有甄别判断之力,对自己也有规范比较之效。同时,教师相关信息的公示,也避免一些过程性的负面积累,促使学校管理层能把苗头性、萌芽性问题提前处理掉,不会再出现年终总评“揭锅”后个别问题的突发,造成被动局面。
总之,顶层设计的方案,反复琢磨的过程、再加上信息的及时公开,或许能为解决评优选先使人头疼起到一定作用,你不妨一试。
三、好的学校信息是流动起来的
简单梳理一下学校管理信息的构成:学生信息,如学籍、家庭、特长、特殊体质等;教师信息,如学历、职称、资格、任课、奖惩等;各处室信息:如上级文件、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人事调整、资金调配等;周边社会信息:如社区、医院、警务、消防等。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又是为发展服务的。所以好的学校管理,信息应是流动起来的,流动起来就会产生动力,反之则起到阻塞滞淤的“梗阻”现象。因此,第一不要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禁锢在某一范围内。如教导处产生的工作信息要让政教处共享、后勤处产生的工作信息要让其它处室共享;第二,要创造多种形式和渠道,让管理信息像水一样,流动到各个层面,使之成为共享资源。比如,学校的公示栏、网站、微信、QQ、电邮等。第三,学校要及时收集信息波,经有效滤波后,形成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信息经核实后,通过学校正式发布平台及时进行公示。
总之,信息的汇集、共享,并运用于学校管理,无非是将沟通变得更加直接和坦诚,对提高团队效率和士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好的管理制度是商量出来的
有的学校规章制度厚厚一本,墙上布置的满满当当,大会小会反复强调,但实际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学校规章制度并不多,内容要求也很简单,但接地气,真管用,老师落实起来很到位,领导管理也顺当。原因何在?管理制度产生的过程不同而已。好的、管用的制度并不是一贴包治百病的老狗皮膏药,它应具备“公约”性质。它是单位所有成员集体意志的综合反映,或称集体意志的“最大公约数”,而不单单是长官意识,领导精神;它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反复沟通、协商、讨论、争吵甚至妥协的结果;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在于:制度的产生使每位教职员工的自身利益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学校正常管理得到有效运行,科室关系得到恰当摆布,上下级交流得到和谐对接。这个制度的受益人为师生全体成员,而不是学校部分成员或局部利益获得者。最终目的是学校发展走上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反之,如果脱离学校实际,脱离教职员工,凡事不沟通,不召开班子例会、校委会通气会、班主任座谈会、老师、家长讨论会、教代会等必要程序,意见无表达管道,诉求被无情漠视,没有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碰撞、磨合过程,这样的管理制度不管外表多光鲜,也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这不是一张废纸是什么?这样的制度一旦实施,不造成干群、家校之间的矛盾才是怪事。
二、好的教师是计量出来的
每到年终评优选先时,也是学校领导搔头为难日。有的同事跟我诉苦:给学校挣脸的要安排,将评职称的要照顾,个别刺头要摆平,说情通气的要考虑。我相信,这样一个评选结果,必定是一个“被和谐”、“被琢磨”的产物,时间久了,弊病百出。
那么,优秀教师评选如何剥离这么多的“附加因素”,充分体现其“引领、导向”作用的本质呢?首先:学校要有顶层设计,建立以教职员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考核“内核”的相对健全的评价体系。并将考评指标进行分解,使之量化、标准化、可操作化。去除繁文缛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管用好用。用一把尺子量每一个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符合哪把尺子。其次:要有凝聚民智过程。方案不急于颁布实施,先组织班主任、教研组长、各科室人员、一线教师等不同范围的讨论会,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汇总、筛选、分类、修正后,将方案以试行稿的方式下发实施,并赋予一定时间进行修正的功能。第三要有与教师工作相关信息的公示过程。大家知道,说相声讲究“抖包袱”,过程很朦朧,很神秘,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一抖,让人恍然,博人一笑。但学校管理不是说相声,因为它涉及到教职员工的工作评价和学校的价值观导向,马虎不得。这就要对教师在学校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公示。如教师的获奖信息、出勤信息、班级各种评比过程性信息、学校校务信息、工作安排信息等。信息及时发布后,人们会对它方信息有甄别判断之力,对自己也有规范比较之效。同时,教师相关信息的公示,也避免一些过程性的负面积累,促使学校管理层能把苗头性、萌芽性问题提前处理掉,不会再出现年终总评“揭锅”后个别问题的突发,造成被动局面。
总之,顶层设计的方案,反复琢磨的过程、再加上信息的及时公开,或许能为解决评优选先使人头疼起到一定作用,你不妨一试。
三、好的学校信息是流动起来的
简单梳理一下学校管理信息的构成:学生信息,如学籍、家庭、特长、特殊体质等;教师信息,如学历、职称、资格、任课、奖惩等;各处室信息:如上级文件、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人事调整、资金调配等;周边社会信息:如社区、医院、警务、消防等。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又是为发展服务的。所以好的学校管理,信息应是流动起来的,流动起来就会产生动力,反之则起到阻塞滞淤的“梗阻”现象。因此,第一不要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禁锢在某一范围内。如教导处产生的工作信息要让政教处共享、后勤处产生的工作信息要让其它处室共享;第二,要创造多种形式和渠道,让管理信息像水一样,流动到各个层面,使之成为共享资源。比如,学校的公示栏、网站、微信、QQ、电邮等。第三,学校要及时收集信息波,经有效滤波后,形成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信息经核实后,通过学校正式发布平台及时进行公示。
总之,信息的汇集、共享,并运用于学校管理,无非是将沟通变得更加直接和坦诚,对提高团队效率和士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