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医疗与健身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从上古至今,纵贯华夏文明五千余年,始终守护着中华儿女的健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古人如何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医疗与健身。
  老中医的透视眼——望、闻、问、切
  中医大夫通过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他们往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即能清楚地说出疾病的位置、发病的阶段,甚至还能够判断疾病的发展,就好像有“透视眼”一样。
  望诊是通过看患者的神態、面色、身体、舌象以及分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而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甚至是说话时的语调、语速而进行诊断;问诊是大夫通过询问患者感觉冷热、出汗、疼痛等情况而进行诊断;切诊是大夫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获取疾病信息的一种诊断方 法。
  小穴位,大健康——针灸与按摩
  一般情况大家可能会想:诊断完了就应该开方子吃中药了吧?其实不然,由于所有药物在治病的同时都有一定副作用,大夫通过四诊确诊疾病以后,应该先用针灸、按摩等这种毒副作用小、安全方便的方式来治病,对于较为严重的疾病再采取中药方剂的手段。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中医的绿色疗法——针灸、按摩。
  针灸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在体表下运行的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而我们常说的“穴位”,在中医上应该叫“腧穴”,“腧”指的是输送,因此腧穴是在人体脏腑经络上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通过在经络和穴位上施以相应的刺激,就能够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按摩都是对穴位进行物理刺激的治疗方法。按摩是通过推、按、捏、揉等按摩手法刺激体表穴位。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针法是一种将针具刺入患者体内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方法;灸法是利用燃烧的艾草在患者体表穴位之上烧灼、熏热,对穴位进行热刺激。针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最早使用“砭石”来切割肿疡、放血,后逐渐演变成金属制成的“九针”,即《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尝”出来的医疗数据库——中药
  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中医理论逐渐形成。而中药的知识更是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观察、实验乃至亲身的品尝。通过总结这些经验,中国古人给中药赋予了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性质以便加以利用。
  中药知识是古代医者用生命“尝”出的医疗数据库。著名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位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公元前3245年—公元前3080年)为了发现更多更好的药物,冒着生命危险品尝百草,了解药物特点,最后因误尝了含有剧毒的“断肠草”而死的故事。中国古代医者这种为科学真理和百姓健康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明代科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历尽艰辛,用27年撰写完成的《本草纲目》有190万余字,共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载入药方11096个,各种动植物、矿物插图1160幅,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十五部、六十类分类法,创立了药学史上新的科学体系,是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古人的体操运动——八段锦
  为大家介绍一套中国古人日常健身的体操——八段锦。 从马王堆西汉墓(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导引图》,到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体操从古至今一直备受推崇,深受人民的喜爱。八段锦共分为8个动作,其动作既优美又有祛病健身的功效,而且不受场地及器具的限制,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可以学习。
  八段锦的8个动作分别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这8个动作简单易学,大家不妨练练试试。
其他文献
不同于西方砖石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修建,先在台基上立柱,在立柱上架横梁,最后在横梁上铺设屋顶。屋顶重量由梁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地面。柱子之间的墙壁,无论是土、石或砖,都不承重。因此地震来袭时,即使墙倒了,只要柔性连接的木构架不发生断裂,整个建筑就不会倒塌,体现出了以柔克刚的文化内涵。“墙倒屋不塌”就是民间对木构架建筑
期刊
说起“WTO”,大家都知道是“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但是,除了世贸组织,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WTO——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厕所组织于2001年成立于新加坡,致力于传播全球性的厕所文化,倡导厕所的清洁、健康、舒适。  2013年的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厕所日”提案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等近100个国家
期刊
简仪的历史  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1279年创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它是在中国传统的测天仪器——浑仪基础上简化革新而成的,故称作简仪。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  郭守敬创制的浑仪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给熔化了。现存的简仪是明代正统二至七年(公元1437—1422年)间按照原器仿制的。这件复制品也是饱经
期刊
数次失传与复而重现  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能够计算行驶里程的车辆,又称记道车。最早的记里鼓车形象记载,多见于汉画像石,如山东孝堂山郭氏祠汉画像石摹刻就有记里鼓车的基本形象。1953年12月1日,我国邮电部根据记里鼓车复原图,发行了印有记里鼓车复原图案的一枚邮票。  根据史料记载,记里鼓车最早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相传最初由张衡制造出记里鼓车,但没有留下较详细的记载。三国时代的机械专家马钧,是
期刊
喜欢邮票的朋友应该熟悉,1958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过一套《气象》邮票,其中一枚邮票上印制的图案就是“相风铜乌”。“相风铜乌”是我国古代一种测风向和风速的气象仪器,它能够在风中旋转,鸟头指向的方位便是风向,鸟嘴衔着的“花”能在风中旋转并舒展,用来指示风速,风速越大其延展得就越多。  古气象仪——相风铜乌的大家族  中國古人在气象学方面曾有着辉煌的成就,除相风铜乌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量雨器、湿
期刊
乍一听种质资源您或许觉得很陌生,其实它是我们离不开的生活之源,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日常,而且无处不在。  登上了“开国第一宴”的“中华宫廷黄鸡”为何两度濒临“灭绝”?那些年我们吃的北京烤鸭是正宗“北京鸭”烤制的吗?而香味浓郁的黑猪肉又为何一度成为了很多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乡愁呢?……实际上,这一切都与神奇的种质资源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种质资源呢?它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由舌尖上的“乡愁”说
期刊
石墨烯具有優异的光学、力学、电学等性能,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门材料,但在石墨烯的制备微纳结构中,现有的自组装、电子束刻蚀和极紫外光刻等技术,存在着耗时较长,成本较高,缺乏通用性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石墨烯微纳制备技术,如何利用灵活简便的加工手段解决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问题是拓展飞秒激光实用化的关键所在。  2020年5月10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与物理研究所开发了一
期刊
古代中国人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特别是在农耕工具的创造上有自己的特色,使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上最早的耕地机——耕犁  耕犁是中国古代农民耕地的“神器”,是由犁辕、犁箭、犁底和犁稍等主要部件组成的复合农具,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耕犁的使用方法是:一人扶辕,前方有一人或两三人牵引,后来牵引改用畜力。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  中国耕犁是从耒耜逐步发展而来
期刊
圆周率的计算  “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墨经》就已经记载了圆的这个定义。人们从认识圆到得出有关于圆的种种计算又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探索。其中,圆周率就是横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壕沟。  传统所认为的圆周率指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最初产生于制作圆形工具的需要,并且是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即圆底量法。目前,用符号π来表示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常
期刊
从古至今,科技成果都在不断造福人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少实用的科技成果都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福祉。  走近中国古代科技,一起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  作为百味之王,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根據来源不同,盐的种类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等,每一种盐都有各自不同的生产工艺。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盐卤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在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