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冢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59573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观察一个孩子,其实,我先是在观察
  一盆活着的鱼,观察杀鱼人,给每一条鱼
  读宣判词,这是杀鱼人的法律,但并不影响
  魚的结局,每宣判一条,孩子就数一声
  他的声音很稚嫩,像教堂里含混不清的祷告
  1,2,3…44,45…我在想,他可能把每个数字
  都当作鱼的名字,生怕数错一条,就会漏掉
  鱼的一生,有时觉得拿不准了,还会重新数一次
  后来,盆里剩下最后一条,它死于宣判前,很小
  比我把任何形容词扔给它,都要小,连杀鱼人
  都懒于给它履行程序,直接把它扔给了孩子
  看到这里,我已经对鱼和孩子有了兴趣
  我跟在孩子后面,看到他找来一个火柴盒
  把鱼请了进去,他还试着把它的眼睛合上
  不过没有成功,我心里在笑:又不是人的眼睛
  孩子终于放弃了努力,他在一小块空地上
  蹲了下来,开始慢慢地往火柴盒上堆土
  土丘并没有堆多高,明显低于孩子的期望值
  这时,远处有人喊他回家,太阳也快要下山了
  不过仍然能给小土丘,标注一个身影,这身影
  比我把任何形容词扔给它,都要小,但还是能
  赶在天黑之前,最后一次显示它,高于地面
  推荐语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有童真情趣的故事,一个对死亡怀有悲悯情怀,对死亡无比尊重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孩”,他在为死去的一条鱼举行安葬仪式,仪式很简单,“看到他找来一个火柴盒把鱼请了进去”“他还试着把它的眼睛合上”。读到这里,我的心顿然一惊:孩子,面对一条鱼的死亡,你为何如此用心?这让我想起黛玉葬花的情景。“孩子终于放弃了努力,他在一小块空地上蹲下来,开始慢慢地往火柴盒上堆土”。孩子埋下的是一个“鱼冢”,在诗人心底埋下的,却是对生命的感慨与尊重。
  整首诗,作者完全是在白描的叙述状态中交代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感,与一般的“口语诗”相比,大枪更高明,他在对客观事实描摹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我心里在笑:又不是人的眼睛”“这身影比我把任何形容词扔给它,都要小”,这种独语式的体验融入和介入,让诗人的描述充满强烈的自觉意识,在还原事件本身的同时,有节制地、含蓄地、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隐痛,整首诗便有了自己的光芒和亮点。
  (推荐人:鲜圣)
其他文献
种当归的人,背影  像干裂尘沙。  他蹲在田埂上抽烟,长久地  守着幼小秧苗。  当归长成,是多年后的事。  三轮车在小镇上突突响,有人  在梦里翻土。  而真正的生活是一阵低语;是泥土  守着的腥甜阴影。  ——黑暗深处,我们慢慢活着,  依靠彼此的躯体把死亡忘却。  太多的风在制藥厂上空盘旋。正是这  无始终的呼唤一年年  把当归变成了沉默之物。  观 相  黑暗渐浓,群峰越来越高。  瘦小星
期刊
爱,以神奇的力量  使我出类拔萃  这两行诗的作者,是我国的一位古代诗人,莱蒂尼的雅谷波[1]。  我想借用這两行诗句,作为一次颇为艰难的谈话的开篇,对一个表面上看来似乎异常明朗,实际上却相当奥秘的问题,即我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进行阐释。  “西西里”,或者说,“岛”这个字眼,意味着一种特别的尝试,尝试同外在世界建立和谐,尝试用可能的抒情结构来建立和谐。不妨说,我的故土代表着一种“能动的痛楚”
期刊
“我从鄂东南来,生活在城市里,时常感到茫然。我离开了自己的根,但又频频回头”,熊曼如是说。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女诗人,熊曼自然难以割舍对故土、故人的那份深情。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诗人敏感的神经,一经碰触,诗情便汹涌而至,于是就有了第一本诗集《草色袭人》。  “袭”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故乡树木的生长之势、百花的绽放之态、草色的撩人之美。故乡的一草一花,构筑成了熊曼诗歌别样的乡村图景。
期刊
一个朋友住在江边,他常在晚上沿江散步,大声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不知道朗诵《春江花月夜》是否需要大声,在一个喧嚣的时代,也许大声是一种惯性,或是一种带有反抗性的朗诵态度。但我很感动。因为面对山川草木的朗诵,本身就是一件孤绝之事。  江边,总是建有亭台楼阁,我也冥想过自己凭栏吟咏,甚或愤激地把栏杆拍遍。南京有个阅江楼,楼没建成的时候,关于这座楼的诗词文章就产生了许多。所以,这座楼最早是建在纸
期刊
距离的组织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到底,这是与现代性关系密切的问题,否则,甚至评论无
期刊
奥克塔维奥·帕斯在《诗人的墓志铭》中写到:他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的真实。真实与虚伪的背反,记忆与忘却的两难,并不只是诗人的困境。现实世界波涛汹涌,生命长途荆棘丛生,在诗歌营造的精神世界里,重新审视人世间的虚实真伪,无论是否是一个诗人,都难免有属于自己的惶恐、困扰和偏见。就像所有漂泊的灵魂都渴望安宁,诗人只是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胡弦是一个性情温和的诗人,在人群中,
期刊
西楚的写作既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对传统和现代的反思,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和文化传承担当,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西楚对语言的敏感几乎是一种禀赋,他不但可以将碎片般的时光印象剪裁组合成艺术化的语言蜡染,且能以文字作囊,多维地揉和如影像、新媒体、地方传统及民族文化等各种“语言”。就此而言,他不仅是贵州,也是国内70年代出生的诗人里少数能够跨越诗歌审美栅栏及语言边界的好手。西楚的写作是包容的,
期刊
二 月  【苏俄】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  二月。蘸好墨水就得哭!  当噗噜噗噜响的泥水  泛着黑色春光的时候,  写二月就免不了流泪。  花几角钱雇一辆马车,  听着祷前钟声和车轮叫声,  到田野上去,田野上的暴雨  比墨水和泪水更猛。  无数的秃嘴乌鸦  像晒焦的梨似的从树上落下,  落在一个个水洼儿里,  织成一幅凄凉、忧伤的图画。  化冻的地方又黑又阴暗,  风的吼叫声又大又凄惨,  诗越是
期刊
春天的郊外,众多的石头在黄昏中站立  像一些语句放弃修辞,粗糙的皮肤  在夕阳中露出丑陋的凹痕  每塊石头都不一样  矮的趴在地上,高的像一堵墙壁  远远看去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其中的一些已经有了形状  但是模糊的,另一些似乎被遗弃  身上有无数碎裂了的肋骨  但并不呻吟,似乎与这个保持着高度的默契  我不知道那些石匠们  是如何从中获得启迪、从中  找到它们的血脉和思想的  但我知道,对内心不断
期刊
尼采认为:“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李元胜的部分诗歌,试图从生活的无限中辨认自我的有限。二者经过互换,生活定格于诗意的某个瞬间,自我升华成无限的集合体,最终达到和解。  辨认自我的起因常常是隔离感:“比如我的,夕阳/只不过给手中的咖啡/盘旋在心里的/和世界之间的隔离感/耐心地勾上金边”。在骨子里头,诗人李元胜喜欢无意识地进行自我隔离,静静地将“我”摆放在一个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