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是刀口舔血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w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去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尔虞我诈。
  中国的保险巨头安邦出人意料地最终选择放弃竞购喜达屋,这是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遭遇的最大一场挫败。但从总体来看,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创下了历史纪录。
  国外的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企业的举动让他们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有外媒称,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并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美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 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是风生水起,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708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交易金额的一半。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 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这引起了全球瞩目。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很多海外并购案例里,中国企业因为冲动缴纳了巨额的学费。这两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经验和操作明显成熟了不少。但是,中国很多企业海外并购仍然没有摆脱抄底和占便宜的心态。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单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抱着“抄底”心态完成的并购,损失保守估计在2 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投、中铝、中国平安的失败更是成为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之所以不算成功,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心态不正。抛开一些非经济干预因素,就中国企业在并购上的功力而言,基本处于入门阶段,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的复杂性认识远远不足,以为海外遍地是黄金,只要搞个海外并购,就能乌鸡变凤凰。到海外并购非常盲目,要么是为了炫耀,要么抱着“抄底”的心态。
  第二,中国并不掌握跨国并购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并购市场从游戏规则到中介机构,中国没有任何话语权,以中铝收购力拓案为例,力拓为了垄断话语权,与全球前十大投资银行的9家签约,中铝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雷曼兄弟。
  第三,不学习,不算账,最后导致不消化。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成者少,败者多。中国很多企业对收购对象所在的法律环境,劳工制度等缺乏了解,交了不该交的学费,典型代表就是上汽收购双龙案例。
  现在,许多海外媒体开始关注中国资本的出海,并将其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出海相提并论。其实,在我看来,现如今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距离当年日本企业的水准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人认为,当年日本企业海外收购时只是一味砸钱。其实,日本人在并购问题上要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当时的日本有非常完善的海外投资保护体系,对海外收购中的公共关系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收购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会主动与美国议员以及相关行业的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通过舆论让当地民众对日本的收购不反感。当年日本人曾买下了很多夏威夷的高尔夫球场,主要是为了海外收购公关之用。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即使如此,当年日本很多资本出海,最终仍然是惨淡收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出海收购无可非议,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又能得到什么。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记住,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
其他文献
创业不是过家家,丁家坡洋芋的第一个跟头在于创业太随意,选择合伙人任性,最终在利益面前分崩离析。激情是创业的第一步,但创业不是简单的事。团队和搭档,尤其是合伙人的选择非常重要。毕竟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异常激烈,瞬息万变,要求创始人用一切办法找到和自己互补的搭档。  除了需求互补的创始团队,创始人的经验积累、启动资金筹措、销售渠道以及股权分配等能力也相当重要。大学生刚毕业就莽撞创业,或许还不如在企业打
期刊
书 名: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  作 者: [德]奥利弗·索姆、伊娃·柯娜尔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时 间: 2016年3月  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家。  从威廉一世镜厅加冕的那一刻起,它就以令世人咋舌的速度崛起。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但顽强的日耳曼人每每在沉沦之后,总能迅速崛起,成就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引领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风向。  它只有8 000万人口,却创造出了2
期刊
自我评价  我觉得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虽然高中以来都“不务正业”,但总是忙碌着,会我保持一颗年轻又踏实的心。  职场感受  一路走来都是坎坷,每一份创业都是苦情。但坚定信念,不知疲倦地奋斗,会让人感到充实并快乐。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职场心语  我不知道会走到哪一步。不过,我也会奋不顾身继续往前冲,哪怕没了鞋子光着脚丫。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一代90后创业者,共有的那份倔强吧。  我在19
期刊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或许都是职场代沟存在的原因。当90后步入职场,因思维方式而产生的行为差异有了更为公开的“交锋”。既有的未必正确,新来的未必不合理。90后们正在努力把自己所学的融会贯通,在职场上提出自己的要求。  关键字:福利  看重点:“软”福利  以往的人们看来,工作福利就是“五险一金”,这不仅是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也是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在90后眼中,相比“
期刊
一提到公司的福利,大家肯定想到的是Google、Facebook的食堂、健身房、茶水间这类“烂大街”的消息。但是,还有一些公司,以其另类的福利让人心动。  弹性年假制度  这是一家位于美国硅谷的咨询公司,早上10点上班,下午3点多就基本收工了,每周工作40个小时封顶。更让人羡慕的是,公司拥有弹性年假制度,无上限年假,而且不需要什么批准,拎包就走。  城市农场  在日本,Pasona在东京总部的办公
期刊
90后员工空降职场,年轻有活力,但又迷惘敏感。他们需要多一点鼓励与关注,  老领导也应该适时更新管理艺术,将年轻的团队带出战斗力。  人力资源部出大事了……  时间:2016年某天  地点:A企业人力资源会议室  人物:  1.人力资源总监:L总监—公司70后创业元老,威望颇高,专业性略有不足。  2.人力资源部经理:W经理—公司新引进的80后职业经理人,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公司人力资源
期刊
90后这一职场新生力量,他们反叛意识强烈、个性独立。如果你还按照老派的思想来管理,可能会被他们推倒在沙滩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虽然不一定会死在沙滩上,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后浪,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  曾经,80后被批评为“垮掉的一代”。因为父辈们普遍认为,这群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承担责任。到今天,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而80后也并没
期刊
布局  用传统思维去分析1919,你是看不懂的。因为1919的生意早就不是单纯的酒水经销商,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O2O平台。  在2014年挂牌新三板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在说看不懂1919。  不懂它如何打造一个从厂家到消费者之间最快捷、成本最低、推广效率最高的,集订单、采供、物流三位一体的数字化酒类服务平台;也不懂在全国关店潮时,1919为什么还在扩张门店,2014年8月底,1919的门店超过了1
期刊
每个企业都会遭遇危机,危机对于企业而言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危机公关虽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却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知和态度。正确的危机处理能弱化危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改变社会大众对于事件的认识,给企业带来转机。  在互联网时代下,应该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公关?  在信息不对称差额趋零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又都是“记者”,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督力量空前巨大,另一方面企业品牌塑
期刊
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90后,我认为自己无论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都没有问题,唯一缺少的可能只是一些工作经验,希望大家不要把那些90后的负面标签强加在我身上。  职场心语  我渴望自己的努力能赢得关注,我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我需要得到应有的认同。  职场感受  现代企业的职场氛围是冰冷的,完成工作是唯一的标准。至于怎样完成,没有人会去考虑。  去年,我毕业于香港某所大学。虽然不愿承认,但我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