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去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尔虞我诈。
中国的保险巨头安邦出人意料地最终选择放弃竞购喜达屋,这是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遭遇的最大一场挫败。但从总体来看,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创下了历史纪录。
国外的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企业的举动让他们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有外媒称,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并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美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 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是风生水起,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708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交易金额的一半。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 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这引起了全球瞩目。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很多海外并购案例里,中国企业因为冲动缴纳了巨额的学费。这两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经验和操作明显成熟了不少。但是,中国很多企业海外并购仍然没有摆脱抄底和占便宜的心态。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单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抱着“抄底”心态完成的并购,损失保守估计在2 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投、中铝、中国平安的失败更是成为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之所以不算成功,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心态不正。抛开一些非经济干预因素,就中国企业在并购上的功力而言,基本处于入门阶段,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的复杂性认识远远不足,以为海外遍地是黄金,只要搞个海外并购,就能乌鸡变凤凰。到海外并购非常盲目,要么是为了炫耀,要么抱着“抄底”的心态。
第二,中国并不掌握跨国并购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并购市场从游戏规则到中介机构,中国没有任何话语权,以中铝收购力拓案为例,力拓为了垄断话语权,与全球前十大投资银行的9家签约,中铝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雷曼兄弟。
第三,不学习,不算账,最后导致不消化。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成者少,败者多。中国很多企业对收购对象所在的法律环境,劳工制度等缺乏了解,交了不该交的学费,典型代表就是上汽收购双龙案例。
现在,许多海外媒体开始关注中国资本的出海,并将其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出海相提并论。其实,在我看来,现如今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距离当年日本企业的水准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人认为,当年日本企业海外收购时只是一味砸钱。其实,日本人在并购问题上要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当时的日本有非常完善的海外投资保护体系,对海外收购中的公共关系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收购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会主动与美国议员以及相关行业的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通过舆论让当地民众对日本的收购不反感。当年日本人曾买下了很多夏威夷的高尔夫球场,主要是为了海外收购公关之用。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即使如此,当年日本很多资本出海,最终仍然是惨淡收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出海收购无可非议,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又能得到什么。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记住,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
中国的保险巨头安邦出人意料地最终选择放弃竞购喜达屋,这是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遭遇的最大一场挫败。但从总体来看,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创下了历史纪录。
国外的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企业的举动让他们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有外媒称,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并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美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 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是风生水起,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708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交易金额的一半。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 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这引起了全球瞩目。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很多海外并购案例里,中国企业因为冲动缴纳了巨额的学费。这两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经验和操作明显成熟了不少。但是,中国很多企业海外并购仍然没有摆脱抄底和占便宜的心态。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单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抱着“抄底”心态完成的并购,损失保守估计在2 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投、中铝、中国平安的失败更是成为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之所以不算成功,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心态不正。抛开一些非经济干预因素,就中国企业在并购上的功力而言,基本处于入门阶段,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的复杂性认识远远不足,以为海外遍地是黄金,只要搞个海外并购,就能乌鸡变凤凰。到海外并购非常盲目,要么是为了炫耀,要么抱着“抄底”的心态。
第二,中国并不掌握跨国并购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并购市场从游戏规则到中介机构,中国没有任何话语权,以中铝收购力拓案为例,力拓为了垄断话语权,与全球前十大投资银行的9家签约,中铝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雷曼兄弟。
第三,不学习,不算账,最后导致不消化。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成者少,败者多。中国很多企业对收购对象所在的法律环境,劳工制度等缺乏了解,交了不该交的学费,典型代表就是上汽收购双龙案例。
现在,许多海外媒体开始关注中国资本的出海,并将其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出海相提并论。其实,在我看来,现如今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距离当年日本企业的水准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人认为,当年日本企业海外收购时只是一味砸钱。其实,日本人在并购问题上要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当时的日本有非常完善的海外投资保护体系,对海外收购中的公共关系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收购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会主动与美国议员以及相关行业的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通过舆论让当地民众对日本的收购不反感。当年日本人曾买下了很多夏威夷的高尔夫球场,主要是为了海外收购公关之用。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企业成熟很多。
即使如此,当年日本很多资本出海,最终仍然是惨淡收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出海收购无可非议,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又能得到什么。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记住,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