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至深。
教学理念:
古诗字句凝练传神,意蕴深远悠长。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用心揣摩,悉心领悟诗中蕴涵的浓浓情思。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意,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自读感知(达成目标:读通读顺,大概了解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2、学生结合课后生字,参照课后注释,自己读诗,读通顺,读熟练。(教师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把诗歌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叫个别学生读诗歌,教师纠正不准确的地方,碰到生字及时强调字音及书写笔顺。
4、再让学生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明白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步感知的结果,点到即可)
5、带领学生齐读古诗,读流畅。读出节奏。
点评:一开始便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从资料展示,到自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一下子捕捉到了情感基,读熟诗歌又为后面的学习扫除了障碍,也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注释,默读悟意(达成目标:品读赏析诗句,领悟内涵意思)
1、让学生再次读诗,要求结合课后注释,从题目到诗句,逐字逐句思考其意思,拿起笔把自己能读明白的地方做注解。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明白的字意与句意与同桌是否相同,把不同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汇报时切磋交流。
3、汇报感悟结果。(这是教学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此过程必须逐句汇报,并且同一句可叫几个小组,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及时纠正点拨。)如:
师:哪个小姐想汇报对第一句的理解?
第一组:我们读明白了“朝”就是早晨。“朝雨”就是早晨下雨了。下面注释说“浥”是湿润的意思,“轻尘”是轻轻的尘土,所以本句诗的意思是“早晨,渭城下了一场雨,把路上的尘土都湿润了”。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解释,请谈一谈。
第二组:我们组认为,这场雨应该是小小的雨,因为是刚把尘土淋湿,路上不干燥,也不泥泞。可见天气刚好。
师:你们真是有心人啊!理解非常正确。就照这种方法。我们再谈谈下面几句诗的意思。(对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异议的、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必须合理引导启发,一起探究疑惑,直至达成共识。)如:
第一组:我们认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是说诗人住的地方正用绿色的砖瓦盖的,青色一片,再加上柳树的新叶子,环境很美。
第二组:我们认为这句是说诗人住的地方周围种了好多树。树叶被雨水冲洗后格外鲜绿,煞是好看,而不是说地方是绿的。
第三组:我们组认为,这不是诗人住的地方,是客舍,也就是旅店。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作用就要充分显现,首先告诉学生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人是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别,然后要让其他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在彼此交流中得到正确的理解。)
4、叫个别学生把全诗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点评: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别人交流探讨。对自己所悟的一个检验和确认。这个过程中,有同伴互助,有资源共享,人人参与,个个动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担当了学习的主人。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这种在研讨交流中得到的知识一定是最深刻、最有益的。
三、质疑探讨,三读入境(达成目标:教师针对学生根本提不出来但又是必须要深刻感悟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讨论,以对全诗进行深入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全诗的每一句有了理解,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再读再讨论:(1)“更饮”一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2)想象他们送别的场面,他们俩会跟对方说些什么呢?(3)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不会再结交新朋友吗?
2、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先让组内每个成员自读自思。然后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要求人人发言。形成最后的共同答案。
3、组长汇报,教师点拨引申。
点评:这一环节其实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的重要举措,学生的理解毕竟是肤浅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维,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更加明确诗人与朋友之间友谊之深厚,这三个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
四、感知节奏,美读悟情(达成目标: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1、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的情感,自己试读。
2、叫个别学生读诗,教师适当点拨。
3、引导学生齐读,要在语气、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做到最好,让人听后能产生共鸣。
点评:我们都知道。诗歌要吟诵,而美读其实是对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一种检验,如果感悟得深刻。一定会读得感情饱满,声情并茂。所以,教者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教学的一个促进,对感悟的再次升华。
五、拓展升华,积累运用
1、学了这首诗,你想对王维或者元二说些什么?
2、叫两个学生想象表演王维与元二分别的情景。
3、你还学过或者读过哪些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积累背诵下面几首诗:《山中送别》、《黄鹤楼进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5、自己学着写首与朋友或亲人分别的诗。
点评:语文教师就应该有大语文观的思想,要学会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很是必要。这里,教者能在学完后把此类诗歌进行整合,归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明智的。
责任编辑:丁洪刚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至深。
教学理念:
古诗字句凝练传神,意蕴深远悠长。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用心揣摩,悉心领悟诗中蕴涵的浓浓情思。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意,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自读感知(达成目标:读通读顺,大概了解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2、学生结合课后生字,参照课后注释,自己读诗,读通顺,读熟练。(教师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把诗歌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叫个别学生读诗歌,教师纠正不准确的地方,碰到生字及时强调字音及书写笔顺。
4、再让学生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明白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步感知的结果,点到即可)
5、带领学生齐读古诗,读流畅。读出节奏。
点评:一开始便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从资料展示,到自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一下子捕捉到了情感基,读熟诗歌又为后面的学习扫除了障碍,也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注释,默读悟意(达成目标:品读赏析诗句,领悟内涵意思)
1、让学生再次读诗,要求结合课后注释,从题目到诗句,逐字逐句思考其意思,拿起笔把自己能读明白的地方做注解。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明白的字意与句意与同桌是否相同,把不同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汇报时切磋交流。
3、汇报感悟结果。(这是教学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此过程必须逐句汇报,并且同一句可叫几个小组,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及时纠正点拨。)如:
师:哪个小姐想汇报对第一句的理解?
第一组:我们读明白了“朝”就是早晨。“朝雨”就是早晨下雨了。下面注释说“浥”是湿润的意思,“轻尘”是轻轻的尘土,所以本句诗的意思是“早晨,渭城下了一场雨,把路上的尘土都湿润了”。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解释,请谈一谈。
第二组:我们组认为,这场雨应该是小小的雨,因为是刚把尘土淋湿,路上不干燥,也不泥泞。可见天气刚好。
师:你们真是有心人啊!理解非常正确。就照这种方法。我们再谈谈下面几句诗的意思。(对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异议的、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必须合理引导启发,一起探究疑惑,直至达成共识。)如:
第一组:我们认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是说诗人住的地方正用绿色的砖瓦盖的,青色一片,再加上柳树的新叶子,环境很美。
第二组:我们认为这句是说诗人住的地方周围种了好多树。树叶被雨水冲洗后格外鲜绿,煞是好看,而不是说地方是绿的。
第三组:我们组认为,这不是诗人住的地方,是客舍,也就是旅店。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作用就要充分显现,首先告诉学生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人是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别,然后要让其他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在彼此交流中得到正确的理解。)
4、叫个别学生把全诗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点评: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别人交流探讨。对自己所悟的一个检验和确认。这个过程中,有同伴互助,有资源共享,人人参与,个个动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担当了学习的主人。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这种在研讨交流中得到的知识一定是最深刻、最有益的。
三、质疑探讨,三读入境(达成目标:教师针对学生根本提不出来但又是必须要深刻感悟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讨论,以对全诗进行深入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全诗的每一句有了理解,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再读再讨论:(1)“更饮”一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2)想象他们送别的场面,他们俩会跟对方说些什么呢?(3)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不会再结交新朋友吗?
2、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先让组内每个成员自读自思。然后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要求人人发言。形成最后的共同答案。
3、组长汇报,教师点拨引申。
点评:这一环节其实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的重要举措,学生的理解毕竟是肤浅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维,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更加明确诗人与朋友之间友谊之深厚,这三个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
四、感知节奏,美读悟情(达成目标: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1、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的情感,自己试读。
2、叫个别学生读诗,教师适当点拨。
3、引导学生齐读,要在语气、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做到最好,让人听后能产生共鸣。
点评:我们都知道。诗歌要吟诵,而美读其实是对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一种检验,如果感悟得深刻。一定会读得感情饱满,声情并茂。所以,教者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教学的一个促进,对感悟的再次升华。
五、拓展升华,积累运用
1、学了这首诗,你想对王维或者元二说些什么?
2、叫两个学生想象表演王维与元二分别的情景。
3、你还学过或者读过哪些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积累背诵下面几首诗:《山中送别》、《黄鹤楼进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5、自己学着写首与朋友或亲人分别的诗。
点评:语文教师就应该有大语文观的思想,要学会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很是必要。这里,教者能在学完后把此类诗歌进行整合,归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明智的。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