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四川省自贡市同时迈开了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步伐
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成都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而言,四川省在仅仅一个月后确立三个相关试点市,却不太为外界所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普通地级市的试点或许更具代表性。
三个试点中,德阳和广元因汶川大地震受震创而远离正常状态,因此只有自贡一市仍在“孤军奋战”。 不同于重庆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和成都的大城市带小农村,即“大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模式,自贡是典型的“小城市”带小农村,即“小马拉小车”。
小马如何拉小车,“螺丝壳里”如何“做道场”,整体发展水平尚欠发达又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自贡如何在其间先行破题以起到借鉴作用,带着这些“棘手”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共自贡市书记王海林。
王海林曾在成都军区、四川省政府从事企业、经贸方面的负责工作,被称为专家型官员。在饭桌和随后的正式访谈中,他从城乡统筹一路谈到产业转移,思路清晰,信心十足,又不回避困难。
机遇与困难
《新华商》:自贡的试点与重庆、成都有什么不一样?
王海林: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马拉大车”,成都是大城市带小农村,“大马拉小车”,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是小马拉小车,因此做法也就不一样,重庆“划农民”(为市民),由于城乡差距较大,主要思路是通过移民和农民工进城推动“一圈两翼”发展;成都“划农村”(为城市),它经济较发达,主要思路是通过“三个集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而我们则是通过“圈层梯次推进和双向互动”路径,打造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城乡联动发展“动车组”。
《新华商》:自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怎么样?
王海林:自贡是老工业城市、川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和典型丘陵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较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开发历史早、农业基础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等特征。
发展难点有这些:国民经济总量偏小,公共财政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偏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进行滞后,以城带乡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工促农动力不足;小马拉车负重前行,创新模式任务艰巨等。
自贡统筹城乡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可循,老工业城市有待复兴崛起,粗放的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人员再就业亟待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索,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矛盾急需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还较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建设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尚未突破。可以说,统筹城乡改革是自贡市面临的一次最大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最大的执政考验。
《新华商》:最大的困难与瓶颈是什么?
王海林:最大的困难是资金,自贡的财力非常弱,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13.7亿元,地方财力除保证刚性的行政事业性支出和专项资金配套外,几乎没有机动财力用于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欠帐更为严重。最大的瓶颈是土地,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自贡是18.9万公顷,这个红线必须守住,还有一些土地法律法规上的制约。
《新华商》:说是“机遇”,那省里给了试点市什么“好处”?
王海林:没有什么具体的扶持,就是允许先行先试,有试错权。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回到农村本身想办法,土地是农村、农民最大的财富,应更大转移其价值。比如我们的“金土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集中居住等,一来改善了农业生产,二来改善了农民生活,三来城市建设用地来源也增加了,一举三得。
我理解对土地政策放开的担心,完善监管就没有问题,至少有两点,一是守住耕地红线,二是在农民放弃土地时,一定要落实社会保障。
城乡如何互动
《新华商》:自贡城区自身能量并不大,如何带动全区域发展?
王海林:我们通过“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城乡双向互动”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就是合理布局和建设“一圈一带两片区”为载体,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综合性载体。
“一圈”即城市经济圈,加快旧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城乡过渡地带发挥紧临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以高效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发展。
“一带”即位于自贡市东南方向的板仓-沿滩-邓关-晨光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带,主要布局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城市经济圈转移的企业,实现工业要素集聚和集约发展,到2016年,力争“一带”内再造3至4个自贡工业经济规模。
“两片区”即富顺县片区和荣县片区,重点是依托片区中心城镇,承接和传动“一圈”、“一带”的辐射,推进片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新华商》:城乡如何互动起来?
王海林:城乡“双向互动”发展要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不仅要以城带乡,还要以乡促城。
实施大城市工程。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和对农村人口转移吸纳能力,形成百万人聚居在城市、百万人聚居在城镇或向外输出、百万人分布在农村的格局。
实施大产业工程。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增强以工促农和城乡产业互动能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城乡产业相互促进。
实施大环境工程。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开放的区域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城乡衔接的传动载体,打造川南“1小时经济圈”和市域“半小时经济圈”。
实施大互动工程。逐步建立 “大互动”发展机制,引导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促进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城市先进生产力“下乡”。
产业转移凭什么
《新华商》:统筹城乡发展终究要体现在产业上,在产业发展方面,自贡有什么布局、思路?
王海林:自贡建设支撑统筹城乡的“八大体系”中,第一个就是产业体系。我们将按照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一带”建设,打造自贡川南机械新材料集中发展区,着力建设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板仓“千亿”工业组团和晨光、舒坪等“百亿”工业组团,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
在农业方面,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以优质柑桔为主的果畜产业带、以反时令蔬菜为主的菜畜产业带、以花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及林竹、药茶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基本形成丘陵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省最大的柑橘产业带,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5%。
在服务业方面,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的荣县大佛、富顺文庙、南国灯城、恐龙遗址、盐疗养生等为主题的城乡衔接重大旅游项目,开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品,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打造四川文化强市和以“盐、灯、龙、佛、儒”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新华商》:沿海产业转移被西部地区普遍视为一次重大机遇,但其中竞争激烈,要与沿海省份本身相对落后区域竞争,与正在崛起的中部竞争,西部内陆城市之间也在竞争,自贡凭什么来抓住这一机遇?
王海林:以前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中,更多地依赖税收、土地优惠,实际税收早就突破了西部大开发的优惠税率,土地也可做到零地价。曾经有一个外地企业到四川来选基地,同时与八个城市来谈,一家家压价,到自贡时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零地价,还要政府协调银行,以这零地价的土地为担保来贷款4个亿,我没有答应,这样风险太大了,我思想再解放也解放不到这个程度。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一是靠地方特色资源,比如你有水电资源,水电企业不请自来。我们自贡是“盐之都”,盐化工方面就有巨大优势。二是靠工业配套能力,昆山一家纺织企业曾到河北某地考察,那个地方给出零地价,到自贡来,我们开价8万(一亩),他们选择了自贡,为什么?因为我们这里纺织工业配套能力强,来做总装就行,投资2个亿就可以了,而河北那个地方没有配套,完全要自己干,可能5个亿都拿不下。我们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东方锅炉等大型企业,在机械产业方面更有先天优势。
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只有资源和配套能力这两项是可靠的。
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成都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而言,四川省在仅仅一个月后确立三个相关试点市,却不太为外界所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普通地级市的试点或许更具代表性。
三个试点中,德阳和广元因汶川大地震受震创而远离正常状态,因此只有自贡一市仍在“孤军奋战”。 不同于重庆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和成都的大城市带小农村,即“大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模式,自贡是典型的“小城市”带小农村,即“小马拉小车”。
小马如何拉小车,“螺丝壳里”如何“做道场”,整体发展水平尚欠发达又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自贡如何在其间先行破题以起到借鉴作用,带着这些“棘手”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共自贡市书记王海林。
王海林曾在成都军区、四川省政府从事企业、经贸方面的负责工作,被称为专家型官员。在饭桌和随后的正式访谈中,他从城乡统筹一路谈到产业转移,思路清晰,信心十足,又不回避困难。
机遇与困难
《新华商》:自贡的试点与重庆、成都有什么不一样?
王海林: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马拉大车”,成都是大城市带小农村,“大马拉小车”,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是小马拉小车,因此做法也就不一样,重庆“划农民”(为市民),由于城乡差距较大,主要思路是通过移民和农民工进城推动“一圈两翼”发展;成都“划农村”(为城市),它经济较发达,主要思路是通过“三个集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而我们则是通过“圈层梯次推进和双向互动”路径,打造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城乡联动发展“动车组”。
《新华商》:自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怎么样?
王海林:自贡是老工业城市、川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和典型丘陵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较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开发历史早、农业基础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等特征。
发展难点有这些:国民经济总量偏小,公共财政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偏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进行滞后,以城带乡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工促农动力不足;小马拉车负重前行,创新模式任务艰巨等。
自贡统筹城乡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可循,老工业城市有待复兴崛起,粗放的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人员再就业亟待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索,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矛盾急需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还较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建设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尚未突破。可以说,统筹城乡改革是自贡市面临的一次最大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最大的执政考验。
《新华商》:最大的困难与瓶颈是什么?
王海林:最大的困难是资金,自贡的财力非常弱,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13.7亿元,地方财力除保证刚性的行政事业性支出和专项资金配套外,几乎没有机动财力用于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欠帐更为严重。最大的瓶颈是土地,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自贡是18.9万公顷,这个红线必须守住,还有一些土地法律法规上的制约。
《新华商》:说是“机遇”,那省里给了试点市什么“好处”?
王海林:没有什么具体的扶持,就是允许先行先试,有试错权。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回到农村本身想办法,土地是农村、农民最大的财富,应更大转移其价值。比如我们的“金土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集中居住等,一来改善了农业生产,二来改善了农民生活,三来城市建设用地来源也增加了,一举三得。
我理解对土地政策放开的担心,完善监管就没有问题,至少有两点,一是守住耕地红线,二是在农民放弃土地时,一定要落实社会保障。
城乡如何互动
《新华商》:自贡城区自身能量并不大,如何带动全区域发展?
王海林:我们通过“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城乡双向互动”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就是合理布局和建设“一圈一带两片区”为载体,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综合性载体。
“一圈”即城市经济圈,加快旧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城乡过渡地带发挥紧临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以高效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发展。
“一带”即位于自贡市东南方向的板仓-沿滩-邓关-晨光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带,主要布局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城市经济圈转移的企业,实现工业要素集聚和集约发展,到2016年,力争“一带”内再造3至4个自贡工业经济规模。
“两片区”即富顺县片区和荣县片区,重点是依托片区中心城镇,承接和传动“一圈”、“一带”的辐射,推进片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新华商》:城乡如何互动起来?
王海林:城乡“双向互动”发展要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不仅要以城带乡,还要以乡促城。
实施大城市工程。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和对农村人口转移吸纳能力,形成百万人聚居在城市、百万人聚居在城镇或向外输出、百万人分布在农村的格局。
实施大产业工程。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增强以工促农和城乡产业互动能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城乡产业相互促进。
实施大环境工程。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开放的区域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城乡衔接的传动载体,打造川南“1小时经济圈”和市域“半小时经济圈”。
实施大互动工程。逐步建立 “大互动”发展机制,引导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促进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城市先进生产力“下乡”。
产业转移凭什么
《新华商》:统筹城乡发展终究要体现在产业上,在产业发展方面,自贡有什么布局、思路?
王海林:自贡建设支撑统筹城乡的“八大体系”中,第一个就是产业体系。我们将按照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一带”建设,打造自贡川南机械新材料集中发展区,着力建设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板仓“千亿”工业组团和晨光、舒坪等“百亿”工业组团,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
在农业方面,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以优质柑桔为主的果畜产业带、以反时令蔬菜为主的菜畜产业带、以花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及林竹、药茶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基本形成丘陵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省最大的柑橘产业带,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5%。
在服务业方面,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的荣县大佛、富顺文庙、南国灯城、恐龙遗址、盐疗养生等为主题的城乡衔接重大旅游项目,开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品,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打造四川文化强市和以“盐、灯、龙、佛、儒”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新华商》:沿海产业转移被西部地区普遍视为一次重大机遇,但其中竞争激烈,要与沿海省份本身相对落后区域竞争,与正在崛起的中部竞争,西部内陆城市之间也在竞争,自贡凭什么来抓住这一机遇?
王海林:以前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中,更多地依赖税收、土地优惠,实际税收早就突破了西部大开发的优惠税率,土地也可做到零地价。曾经有一个外地企业到四川来选基地,同时与八个城市来谈,一家家压价,到自贡时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零地价,还要政府协调银行,以这零地价的土地为担保来贷款4个亿,我没有答应,这样风险太大了,我思想再解放也解放不到这个程度。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一是靠地方特色资源,比如你有水电资源,水电企业不请自来。我们自贡是“盐之都”,盐化工方面就有巨大优势。二是靠工业配套能力,昆山一家纺织企业曾到河北某地考察,那个地方给出零地价,到自贡来,我们开价8万(一亩),他们选择了自贡,为什么?因为我们这里纺织工业配套能力强,来做总装就行,投资2个亿就可以了,而河北那个地方没有配套,完全要自己干,可能5个亿都拿不下。我们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东方锅炉等大型企业,在机械产业方面更有先天优势。
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只有资源和配套能力这两项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