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授课制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益确实起到了史无前例的作用。然而在此同时,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特别是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要求渐行渐远,致使在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只能成为一种理想和愿望。因为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这种差异都不会消失。既然如此,无论你确定什么樣的教学难度、什么样的教学进度、什么样的教学程度,都不可能适应和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也就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们的期盼和希望是,最好能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而客观的现实和情境是,我们常常不得不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一般只能以大多数或中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这样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来说,“陪读”就成为他们必然面临和难以摆脱的无奈。就目前中小学而言,这种“陪读”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后进生“陪”优等生读,这在中学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学常常是围绕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的,教学难度过大、教学进度过快、教学程度过深成为普遍现象,使得一部分后进生根本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慢慢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逐渐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名义上是全班学生在学习,实际上只是部分优等生在学习,后进生就成了“陪读生”。对此,曾有人在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时提出过,但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二是优等生“陪”后进生读,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小学教育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小学的教材相对比较简单,一些优等生由于受智力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听懂学会所有内容,而一些后进生则可能相反。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照顾后进生,为了提高合格率,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后进生身上,进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优等生的需要,致使优等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严重影响和压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优等生就成了“陪读生”。对此,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更没有相关的研究。
或许也有人认为,解决后进生的“陪读”问题,是雪中送炭,因而必须花气力下功夫。而解决优等生的“陪读”问题,是锦上添花,似乎可以等一等、搁一搁。其实,无论是后进生的陪读,还是优等生的陪读,都是对教育公平与公正的一种挑战,都是对受教育者教育平等权的一种侵犯,因而不仅是一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压抑人的本性和灵性的举动。如果我们不作系统的思考,不从整体上联动,那么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就难以实现,教育的平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视和容忍任何一种“陪读”现象的存在,实际上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
在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今天,有条件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而要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试图取消班级授课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乃至消解“陪读”现象,就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控制班级人数
自从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班级人数越多,其效率就越高。这或许就是导致目前班级人数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家的法定班级人数,在世界各国中可能仍然是相当多的。即便如此,不少地方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人为地超越法定人数的上限,致使70甚至80、90人的班级还不在少数。
其实,班级人数是有其科学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不仅如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班级人数越多,同一个教师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注意与精力就会越少;相反,班级人数越少,同一个教师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注意与精力就会越多,因而也就更利于和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仍有存在必要的现实情境中,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应当成为消解“陪读”现象首要的有效举措。
当然,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不能不考虑到现实条件,要努力把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当中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等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更有师资、设备状况等教育内部条件的影响。惟有综合诸多因素与条件,才能有一个科学可行的认知与定位。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觉得应当是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极为有利的时机。这首先是基于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教育投入有可能大幅度增加。其次是由于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与强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学龄儿童的绝对数在逐年减少,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相对于20年乃至30年前的编制);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乃至逐步推行和实施“小班化”教学。在这当中,教育行政部门更应当有所作为,要根据各地实际和教育教学的需要,重新核定和颁布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标准,从而为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消解“陪读”现象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二、试行自然分材教学
自然分材教学是个别化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笔者以为,这是现实条件下消解“陪读”现象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曾在“理解教育”范围内实验自然分材教学,并将自己的实验与研究成果撰文《论自然分材教学》。熊教授在文中对自然分材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环节、辅助手段和主要价值以及应避之短等,都作了比较具体详尽和深刻精到的阐释和说明,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操作范式。
熊教授认为,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其主要内涵有三:一是“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这主要表现为谁学得快,谁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即每个学生都要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作业中出错的题),然后跟踪,并尝试从多角度解决,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三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说明自然分材教学不仅是方法,而且是理论系统。
我们的期盼和希望是,最好能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而客观的现实和情境是,我们常常不得不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一般只能以大多数或中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这样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来说,“陪读”就成为他们必然面临和难以摆脱的无奈。就目前中小学而言,这种“陪读”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后进生“陪”优等生读,这在中学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学常常是围绕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的,教学难度过大、教学进度过快、教学程度过深成为普遍现象,使得一部分后进生根本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慢慢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逐渐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名义上是全班学生在学习,实际上只是部分优等生在学习,后进生就成了“陪读生”。对此,曾有人在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时提出过,但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二是优等生“陪”后进生读,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小学教育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小学的教材相对比较简单,一些优等生由于受智力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听懂学会所有内容,而一些后进生则可能相反。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照顾后进生,为了提高合格率,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后进生身上,进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优等生的需要,致使优等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严重影响和压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优等生就成了“陪读生”。对此,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更没有相关的研究。
或许也有人认为,解决后进生的“陪读”问题,是雪中送炭,因而必须花气力下功夫。而解决优等生的“陪读”问题,是锦上添花,似乎可以等一等、搁一搁。其实,无论是后进生的陪读,还是优等生的陪读,都是对教育公平与公正的一种挑战,都是对受教育者教育平等权的一种侵犯,因而不仅是一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压抑人的本性和灵性的举动。如果我们不作系统的思考,不从整体上联动,那么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就难以实现,教育的平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视和容忍任何一种“陪读”现象的存在,实际上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
在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今天,有条件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而要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试图取消班级授课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乃至消解“陪读”现象,就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控制班级人数
自从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班级人数越多,其效率就越高。这或许就是导致目前班级人数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家的法定班级人数,在世界各国中可能仍然是相当多的。即便如此,不少地方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人为地超越法定人数的上限,致使70甚至80、90人的班级还不在少数。
其实,班级人数是有其科学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不仅如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班级人数越多,同一个教师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注意与精力就会越少;相反,班级人数越少,同一个教师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注意与精力就会越多,因而也就更利于和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仍有存在必要的现实情境中,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应当成为消解“陪读”现象首要的有效举措。
当然,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不能不考虑到现实条件,要努力把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当中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等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更有师资、设备状况等教育内部条件的影响。惟有综合诸多因素与条件,才能有一个科学可行的认知与定位。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觉得应当是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极为有利的时机。这首先是基于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教育投入有可能大幅度增加。其次是由于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与强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学龄儿童的绝对数在逐年减少,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相对于20年乃至30年前的编制);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班级人数,乃至逐步推行和实施“小班化”教学。在这当中,教育行政部门更应当有所作为,要根据各地实际和教育教学的需要,重新核定和颁布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标准,从而为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消解“陪读”现象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二、试行自然分材教学
自然分材教学是个别化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笔者以为,这是现实条件下消解“陪读”现象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曾在“理解教育”范围内实验自然分材教学,并将自己的实验与研究成果撰文《论自然分材教学》。熊教授在文中对自然分材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环节、辅助手段和主要价值以及应避之短等,都作了比较具体详尽和深刻精到的阐释和说明,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操作范式。
熊教授认为,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其主要内涵有三:一是“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这主要表现为谁学得快,谁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即每个学生都要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作业中出错的题),然后跟踪,并尝试从多角度解决,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三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说明自然分材教学不仅是方法,而且是理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