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辽宁的创新文化水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新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了解辽宁企业的创新文化现状,探究其企业内部以及政府、社会第三方的创新文化环境对有效解决辽宁创新水平较低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资料调研了解目前有关创新文化理论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企业创新文化环境。本文通过将省内具有科技型代表性的东软集团与国有钢铁企业本钢进行横向对比,探究影响辽宁省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从而提出有效推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创新状态;东软;本钢;内外发展;调整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92-02
一、企业的创新状态
目前,在经济大环境向高新技术兴起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创新已经作为一个重要测标影响企业的迅速发展。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企业在动态的变化环境中生存尤为重要。对东软和本钢的企业创新环境认知运用《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状态的表征和测度研究》的“创新状态”这个概念引述。“创新状态”这个概念在原文中主要是从创新的广度和创新的速度两方面表征组织创新状态。本文述评的是以辽宁企业创新环境现状为主的企业创新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与引文中的概念求同存异。引文中的“创新状态”概念是纵向讨论,本文将通过表征企业的创新状态,整体了解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建设水平。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科技业务为主的科技型企业东软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发展前景较好。东软以技术人才为主的员工组织构架,充满年轻活力的工作气息,创新状态较活跃。国有钢铁企业本钢整体偏向传统的工厂制,整体氛围严肃沉闷,因此企业发展与东北大环境一致,受到产业升级的冲击,效益不好处于瓶颈期;但由于是国企性质与政府联系紧密,依靠政府支持也成为一把双刃剑。通过对两所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感知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现状,从而通过实证分析影响企业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
二、企业创新状态对比
科技型企业代表东软集团和国有钢铁企业本钢集团在业务特点、发展历史、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都是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属性的企业。正是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各自企业的创新文化状态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探究在科技型和钢铁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创新文化特点,以小见大从而了解其所属领域的创新状态。
2.1.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力较活跃。
东软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IT产业以软件业务为主,受业务领域特点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在辽宁的整体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相对较好。作为辽宁的科技型企业,它的企业创新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硬件建设、人文文化、实际工作等各个方面。东软企业园区的整体感觉企业的氛围较好,建筑物代表企业特点具有创新型特色,基础设施也有技术支撑较为系统化,楼内楼外的休闲区设置较为合理。公司内部员工多為80、90后职员,技术员工对自身技术成果研发具有科研热情,可以说科研创新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员工职业情感的推动。由于企业自身的创新特性需要,企业内部对创新效果的要求较高,不仅常常举行有关创新的活动评定,也将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工作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企业内部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目前存在年轻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流失的现象。企业针对人才流失问题适当的进行人才挽留和引进,进行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总体上,从企业整体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结构可以看出东软能够将创新应用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细节中,是一个处于创新发展蓬勃期,较为活跃的企业。
2.以本钢为代表的国有钢铁企业处于创新发展瓶颈期。
与东软对比,本钢作为本溪的支柱性的省属最大国有企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但受其自身企业性质、市场环境、政府等原因,本钢的创新虽仍在发展,但与东软这种科技型企业相比就稍显逊色。受钢铁市场大环境影响,本钢近年的经济发展趋于滞缓,创新效果也相对较弱。由于本钢是一个老国企,本溪经济很大一部分依托本钢的发展,不仅在板材、建材等方面,在房地产、医疗、教育等其它方面也均有涉及,解决了本溪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钢企业的老员工一般多是本钢所属技校毕业,并直接分配到本钢工作的,也有一部分老员工受家庭因素政策支持直接来到本钢企业。从目前本钢的人员结构看,中年员工居多,老员工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员工大专及本科学历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也有政策引进,但效果不是太好,由于近年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以本钢集团的母文化与各分公司下属工厂的子文化相融合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具有本钢特色,但在工作方面会体现出一些严肃、按部就班的因素,缺少创新文化色彩的影响。公司各项工作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直接导致员工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的较多。由于本钢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大部分本钢职工对自己所属企业具有较浓厚的感情,归属感较强。总体上看,本钢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受其限制比较多,处于创新发展的瓶颈期。
通过创新型企业东软和国有钢铁企业本钢的对比,可以看出受企业所有制、企业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因素等影响,二者的创新状态明显不同。虽然二者在对创新成果的评定上都有一定的奖励制度,但本钢作为一个国企的创新成果评定受限较多,相对于东软则体现出更多的活力与开放,企业工作人员作为拉动企业发展的主体,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都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东软对人才流失问题的双向补充机制值得借鉴,本钢对人才流失问题虽有吸引政策,但其效果不是很好。另外,东软能够将自身技术创新应用到工作各个方面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东软和本钢创新文化环境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企业受其自身内部发展基础、自身定位、业务特点、市场环境、人员结构、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营造的创新文化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切实推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创新水平需要政府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结合发展方向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1.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重内外结合。
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大体上还算不错,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创新发展的问题。东软员工严紧的工作排位以及工作日程可以看出作为中国较为先进的IT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另外公司技术员工对于技术研发的热情多于实质性收益的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在访谈中谈到的以风险投资为例的创业资金来源和政府支持的问题是辽宁省发展创业亟待解决的,应予以重视。东软作为国内IT企业的开拓者,在其他地区也设有分部,业务也涉及各个地区。但由于新兴国营企业属性与政府联系不多,企业重视效率与政府的流程手续繁多格格不入。辽宁省政府作为辅助企业推进发展的支持者却很少能够达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的问题。东软的创新效果比较突出,但创新成果的背后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风险投资,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常常选择减少创新,导致辽宁省企业大部分会出现“中国式的创新”。这种没有风险的创新几乎很少,也常常抑制了具有新思想新角度的创新成果的发展。通过对管理层的访谈以及员工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这两个方面也能看出东软是一个较为活跃并且工作效率较高的一个企业。东软自身构建的创新文化环境还算不错,在辽宁省内也算领先,但这种只靠企业内部的创新,缺少外部力量的支持也会抑制创新力的提高。像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需要注重企业内部与外部力量的联合,达到进一步的创新,构建具有外部支持的创新文化环境。
2.以本钢为代表的国有钢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创新。
与东软相对比的传统国企本钢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深蒂固的企业认同感对员工积极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受大环境影响,本钢的自身发展也受限制,本钢亟需解决自身轉型的问题。本钢作为以主销钢铁板材的钢铁企业在大环境影响下应保持传统业务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转型。加大创新力度,多元发展主营方向。企业的转型则与创新有密切关系,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本钢作为传统国企,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解决本溪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省属最大国企的本钢,在本溪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但作为国有资产,受国家政府限制也比较多。由于东北体制机制僵化,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上按部就班虽与国企的严格的工作流程相契合,但也相互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当前,国有企业面临产业转型等经营发展困境时,政府应给予实质性帮助。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传统工业企业都面临企业转型、推动创新的问题。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传统工业企业一定的支持,帮助其在基础业务发展良好的前提下成功转型。
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文化环境对比,可以看出作为创新型企业及传统工业企业对自身创新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各自的问题。由于企业类型、业务特点、公司管理、发展基础等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各具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环境。政府在辅助企业创新发展时,也需要针对企业内部创新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府支持。相信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双方努力,进行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方案,有利于推动辽宁各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靖.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状态的表征和测度研究[A].科技管理研究,2014
[2] 椰永华.关于辽宁省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A].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科研管理,2001.9
[4] 韩超群.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沈阳理工大学,2004
[5] 李扬州.辽宁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研究.辽宁大学,2012
[6]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7]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31-33.
课题辽宁省企业创新文化研究隶属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关键词]创新状态;东软;本钢;内外发展;调整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92-02
一、企业的创新状态
目前,在经济大环境向高新技术兴起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创新已经作为一个重要测标影响企业的迅速发展。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企业在动态的变化环境中生存尤为重要。对东软和本钢的企业创新环境认知运用《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状态的表征和测度研究》的“创新状态”这个概念引述。“创新状态”这个概念在原文中主要是从创新的广度和创新的速度两方面表征组织创新状态。本文述评的是以辽宁企业创新环境现状为主的企业创新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与引文中的概念求同存异。引文中的“创新状态”概念是纵向讨论,本文将通过表征企业的创新状态,整体了解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建设水平。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科技业务为主的科技型企业东软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发展前景较好。东软以技术人才为主的员工组织构架,充满年轻活力的工作气息,创新状态较活跃。国有钢铁企业本钢整体偏向传统的工厂制,整体氛围严肃沉闷,因此企业发展与东北大环境一致,受到产业升级的冲击,效益不好处于瓶颈期;但由于是国企性质与政府联系紧密,依靠政府支持也成为一把双刃剑。通过对两所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感知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现状,从而通过实证分析影响企业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
二、企业创新状态对比
科技型企业代表东软集团和国有钢铁企业本钢集团在业务特点、发展历史、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都是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属性的企业。正是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各自企业的创新文化状态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探究在科技型和钢铁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创新文化特点,以小见大从而了解其所属领域的创新状态。
2.1.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力较活跃。
东软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IT产业以软件业务为主,受业务领域特点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在辽宁的整体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相对较好。作为辽宁的科技型企业,它的企业创新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硬件建设、人文文化、实际工作等各个方面。东软企业园区的整体感觉企业的氛围较好,建筑物代表企业特点具有创新型特色,基础设施也有技术支撑较为系统化,楼内楼外的休闲区设置较为合理。公司内部员工多為80、90后职员,技术员工对自身技术成果研发具有科研热情,可以说科研创新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员工职业情感的推动。由于企业自身的创新特性需要,企业内部对创新效果的要求较高,不仅常常举行有关创新的活动评定,也将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工作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企业内部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目前存在年轻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流失的现象。企业针对人才流失问题适当的进行人才挽留和引进,进行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总体上,从企业整体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结构可以看出东软能够将创新应用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细节中,是一个处于创新发展蓬勃期,较为活跃的企业。
2.以本钢为代表的国有钢铁企业处于创新发展瓶颈期。
与东软对比,本钢作为本溪的支柱性的省属最大国有企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但受其自身企业性质、市场环境、政府等原因,本钢的创新虽仍在发展,但与东软这种科技型企业相比就稍显逊色。受钢铁市场大环境影响,本钢近年的经济发展趋于滞缓,创新效果也相对较弱。由于本钢是一个老国企,本溪经济很大一部分依托本钢的发展,不仅在板材、建材等方面,在房地产、医疗、教育等其它方面也均有涉及,解决了本溪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钢企业的老员工一般多是本钢所属技校毕业,并直接分配到本钢工作的,也有一部分老员工受家庭因素政策支持直接来到本钢企业。从目前本钢的人员结构看,中年员工居多,老员工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员工大专及本科学历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也有政策引进,但效果不是太好,由于近年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以本钢集团的母文化与各分公司下属工厂的子文化相融合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具有本钢特色,但在工作方面会体现出一些严肃、按部就班的因素,缺少创新文化色彩的影响。公司各项工作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直接导致员工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的较多。由于本钢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大部分本钢职工对自己所属企业具有较浓厚的感情,归属感较强。总体上看,本钢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受其限制比较多,处于创新发展的瓶颈期。
通过创新型企业东软和国有钢铁企业本钢的对比,可以看出受企业所有制、企业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因素等影响,二者的创新状态明显不同。虽然二者在对创新成果的评定上都有一定的奖励制度,但本钢作为一个国企的创新成果评定受限较多,相对于东软则体现出更多的活力与开放,企业工作人员作为拉动企业发展的主体,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都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东软对人才流失问题的双向补充机制值得借鉴,本钢对人才流失问题虽有吸引政策,但其效果不是很好。另外,东软能够将自身技术创新应用到工作各个方面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东软和本钢创新文化环境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企业受其自身内部发展基础、自身定位、业务特点、市场环境、人员结构、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营造的创新文化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切实推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创新水平需要政府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结合发展方向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1.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重内外结合。
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大体上还算不错,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创新发展的问题。东软员工严紧的工作排位以及工作日程可以看出作为中国较为先进的IT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另外公司技术员工对于技术研发的热情多于实质性收益的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在访谈中谈到的以风险投资为例的创业资金来源和政府支持的问题是辽宁省发展创业亟待解决的,应予以重视。东软作为国内IT企业的开拓者,在其他地区也设有分部,业务也涉及各个地区。但由于新兴国营企业属性与政府联系不多,企业重视效率与政府的流程手续繁多格格不入。辽宁省政府作为辅助企业推进发展的支持者却很少能够达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的问题。东软的创新效果比较突出,但创新成果的背后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风险投资,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常常选择减少创新,导致辽宁省企业大部分会出现“中国式的创新”。这种没有风险的创新几乎很少,也常常抑制了具有新思想新角度的创新成果的发展。通过对管理层的访谈以及员工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这两个方面也能看出东软是一个较为活跃并且工作效率较高的一个企业。东软自身构建的创新文化环境还算不错,在辽宁省内也算领先,但这种只靠企业内部的创新,缺少外部力量的支持也会抑制创新力的提高。像以东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需要注重企业内部与外部力量的联合,达到进一步的创新,构建具有外部支持的创新文化环境。
2.以本钢为代表的国有钢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创新。
与东软相对比的传统国企本钢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深蒂固的企业认同感对员工积极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受大环境影响,本钢的自身发展也受限制,本钢亟需解决自身轉型的问题。本钢作为以主销钢铁板材的钢铁企业在大环境影响下应保持传统业务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转型。加大创新力度,多元发展主营方向。企业的转型则与创新有密切关系,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本钢作为传统国企,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解决本溪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省属最大国企的本钢,在本溪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但作为国有资产,受国家政府限制也比较多。由于东北体制机制僵化,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上按部就班虽与国企的严格的工作流程相契合,但也相互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当前,国有企业面临产业转型等经营发展困境时,政府应给予实质性帮助。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传统工业企业都面临企业转型、推动创新的问题。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传统工业企业一定的支持,帮助其在基础业务发展良好的前提下成功转型。
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文化环境对比,可以看出作为创新型企业及传统工业企业对自身创新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各自的问题。由于企业类型、业务特点、公司管理、发展基础等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各具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环境。政府在辅助企业创新发展时,也需要针对企业内部创新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府支持。相信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双方努力,进行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方案,有利于推动辽宁各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靖.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状态的表征和测度研究[A].科技管理研究,2014
[2] 椰永华.关于辽宁省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A].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科研管理,2001.9
[4] 韩超群.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沈阳理工大学,2004
[5] 李扬州.辽宁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研究.辽宁大学,2012
[6]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7]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31-33.
课题辽宁省企业创新文化研究隶属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