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是:小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具备积极情感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怀着快乐、有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增进师生感情。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并培养综合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情感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首先要创设情感氛围。我们教师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教学要民主,面向全体学生;要采取激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505”,问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大都回答“能”。这时老师可让全班同学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5整除。有的同学可能不能及时得到结果,老师则借机引入主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情感教育的关键步骤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积极情感。
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还是情感的激发者、心灵的园丁。教师要以高尚而丰富的情感去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时刻渗透着对学生真挚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反应、变化,有分寸地、针对性地触动学生,时时表达关切和期待,形成期望效应——彼此之间亲师爱生的和谐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情感,则一定会把这种情感迁移到这位教师的所教学科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关心爱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并注意及时点拨、诱导,使他们尽可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当学生在学习中有创意时,教师要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以表扬。长此以往,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能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保持其情感的稳定。
新课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数学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善于运用情感迁移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主角,增强其主体意识。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悟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独特求知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信任,少一点包办,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启发他们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学生一旦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有兴趣学习,学有目标,学有成效。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可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具、学具,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更强,个个争当学习情境的主角,不知不觉地就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4.以成功促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情感会使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经过自己努力而理解知识,比教师传授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到自豪,经久不忘。例如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圃,计划用花圃的二分之一种花,二分之一种草,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就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解决,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此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充分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自我,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用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将情感态度这一目标实施好,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走向成功。
一、具备积极情感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怀着快乐、有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增进师生感情。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并培养综合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情感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首先要创设情感氛围。我们教师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教学要民主,面向全体学生;要采取激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505”,问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大都回答“能”。这时老师可让全班同学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5整除。有的同学可能不能及时得到结果,老师则借机引入主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情感教育的关键步骤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积极情感。
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还是情感的激发者、心灵的园丁。教师要以高尚而丰富的情感去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时刻渗透着对学生真挚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反应、变化,有分寸地、针对性地触动学生,时时表达关切和期待,形成期望效应——彼此之间亲师爱生的和谐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情感,则一定会把这种情感迁移到这位教师的所教学科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关心爱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并注意及时点拨、诱导,使他们尽可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当学生在学习中有创意时,教师要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以表扬。长此以往,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能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保持其情感的稳定。
新课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数学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善于运用情感迁移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主角,增强其主体意识。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悟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独特求知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信任,少一点包办,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启发他们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学生一旦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有兴趣学习,学有目标,学有成效。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可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具、学具,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更强,个个争当学习情境的主角,不知不觉地就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4.以成功促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情感会使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经过自己努力而理解知识,比教师传授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到自豪,经久不忘。例如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圃,计划用花圃的二分之一种花,二分之一种草,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就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解决,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此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充分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自我,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用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将情感态度这一目标实施好,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