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笔筒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最辉煌的时期要数明清。笔者自幼生长于江南茂林修竹之乡,对竹雕艺术情有独钟,在诸多竹雕藏品中,对一件竹雕笔筒尤感兴趣,把玩之余,爱不释手。
  这个竹雕笔筒器型硕大,品相完整。全器高2l厘米,口径稍呈椭圆,18.6×16.7厘米。笔筒截取竹之近根部两竹节,竹肌厚达1.9厘米,口径稍内倾,光滑圆润,有玉质感,这是长期摩挲把玩的结果。全器呈深棕红色,底设四矮足。内壁竹节旋刀处及与口沿交汇处,呈两条殷红的血色圈线,美妙无穷。
  笔筒全器取通景布局,采用浮雕、高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运刀刚劲,层次分明,有的深达六七层之多,充分显示了嘉定派竹刻的艺术特色。
  竹筒以竹林七贤为纹饰题材,“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成、王戎的合称,他们大多崇尚老庄之学,常聚啸山林,饮酒清谈,弄琴赋诗,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竹筒正面描绘的是在一山石洞口,四人围于石桌边,似是在酒酣耳热之时,纵论世事,三人长髯飘飘,坐于上首的没有留须,显得年轻气盛,昂首向前,右手攥拳于胸,激愤之情可触。与其对坐的一人手把酒碗,仰头长笑,像是表达同样的情怀,放荡不羁形于神色。坐于其左侧的手把酒碗,正听得入神,站在其右侧的,双手背后,躬身向前,听取他们对世事的讥评,跃跃欲言。洞口边山石嶙峋,苍松掩映,幽雅恬静的环境与名士纵酒妙论的热烈场面,对比强烈,动静得宜。洞口右边是一片竹林,共雕刻102根竹子,达三四层之多,林中刻有四个人物,有鬼斧神工之妙。林外一人手搭家童肩上,林中一人朝他们走来,同往石洞口相聚,一人携带家童,在竹林中行走,匆匆赶去聚会。竹林尽处,一家童手挟主人木琴,朝竹林外两个煮酒家童走去,手持蒲扇的家童掉转头,笑迎竹林中走来的小伙伴,另一家童抬起右手,正在向煮酒家童示意什么。竹林边,有一小径,小径下有一蜿蜒小溪,溪边杂树生花,怪石堆岸,溪水绕竹林,穿山石,潺潺流逝而去,有一种幽深莫测之感。
  笔筒款识题于石壁之上:“竹林七贤,癸酉,王之羽制。”字体苍劲有力,非大师莫为。王之羽,字谓韶,自署逸民,清嘉定人,得竹刻名家吴之瑶运腕之法,故名噪一时,是康熙时竹刻名家。查康熙癸酉年,应是1693年,距今300多年。
  全器画面雕刻七位文人名士、五个家童,共十二个人物,个个笑容可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配以苍松修竹,山石流水,高峰飞云,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者雕刻技法高超,运刀如运笔。苍松之虬干蚌叶,山石之突兀凹陷,竹林之修干拔节,人物衣纹之褶皱,无不雕刻得细致入微,自然清晰。清初传世竹雕中,表现“竹林七贤”题材的笔筒不少,但像拙藏器型如此硕大,雕刻如此精美,画面同时表现七个文人名士的,实属不多见。
  
  (责编:石 晓)
其他文献
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这种青花三足炉图录不多,只搜集到3件。但据耿宝昌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一书说:“此种大炉在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一般用于较为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见该书第230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炉有可能渐渐多起来。另外,图3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古陶瓷界尚有争议。所以,对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这种大炉作一比较还是有必要的。  据上述该书说,图2青花炉与青海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