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伴有多种皮肤表现,例如,小腿部疼痛性血管炎性溃疡、类风湿结节。其他有肝掌、皮肤局限性萎缩、皮肤发黄和坏疽性脓皮病等。本文报告1例慢性严重的RA病人,伴有一种独特的皮肤病,称为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RN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伴有多种皮肤表现,例如,小腿部疼痛性血管炎性溃疡、类风湿结节。其他有肝掌、皮肤局限性萎缩、皮肤发黄和坏疽性脓皮病等。本文报告1例慢性严重的RA病人,伴有一种独特的皮肤病,称为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RND)。
其他文献
由于麻风杆菌不能在体外培养,所以,对临床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新药的最初筛选都是通过鼠足垫技术来进行的.但此法耗时长、花费大,且需要大量药物,故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筛选方法.由于ATP存在于所有活细胞中,各种类型细胞中ATP量是恒定的,细胞死亡ATP随即消失,这就构成某些微生物生物量的生物光检测的基础.所以作者设想通过测定培养在含各种药物培养基中的麻风杆菌的ATP含量来进行药物筛选.
作者对150例异位性皮炎(AD)病人进行了实验性接触致敏的纵向观察。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21岁(14~49)。根据皮损受累面积分为3组:轻度40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以下),中度86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70%),重度24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70%以上)。对照组70例,为非异位性皮肤病病人。
本文观察了正常皮肤及3种皮损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发现肥大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形态学上有改变。为了对这些变化作出客观的定量分析,作者结合电子显微镜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对肥大细胞作了研究。对照标本取自3名新生儿及一名婴儿的包皮,2名成人尸体及1名正常成人的躯干皮肤。皮损标本取自2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基底细胞癌(BCC)及1例血管瘤,均系成人。电镜观察并照相,每例至少检测30个肥大细胞。电镜照片输入带电
作者报道,前列腺素治疗有效地保护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胃溃疡。对420例诊为骨关节炎的病人随机分配,采用前列腺素类似物misoprostol(cytotec)200μg每日4次为一组,100μg每日4次为一组,并用安慰剂作配对的对照组;同时予以NSAIDs(包括布洛芬、炎痛喜康及甲氧萘丙酸治疗3月,所有病人均在每个月作内窥镜检查。
本文研究25例实验人工接触海哲触须引起的皮肤反应.25例健康受试者,男10例,女15例,20~53岁.其中有3例既往曾接触过海哲,2例为实验人工接触,1例海水浴时接触.用取自活海哲的2只触须,立即接触每例受试者的前臂1分钟,随后用镊子完全去除.
增殖性类天疱疮临床上与增殖性天疱疮相似,但具有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组织学及免疫病理学特征。本文报道1例男性患者,75岁。初诊主诉腹股沟及脐周瘙痒性皮损2个月。体检示腹股沟及肛周境界清楚的色素性、增殖性及浸润性斑块,周围可见小的大疱及水疱。双侧上眼睑、唇、颈及股部可见棕色结痂、糜烂性斑片及小水疱。舌部有一过性疼痛,但口腔粒膜未发现有损害。
作者从1981~1986年共用液氮喷雾冷冻法治疗301例患者的395个皮肤癌。其中基底细胞癌225个,Bowen病皮损128个,鳞癌34个,角化棘皮瘤8个,肿瘤直径多在2cm以内,约10%超过2cm。治疗在局麻后进行,治疗范围包括距肿瘤边缘3mm以内区域,较大损害可分区治疗。冷冻时间为30秒种,从冷冻边缘处出现冰线开始计时。
异位性皮炎(AD)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亦十分困难.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组胺药物和外用止痒剂或皮质类固醇.近年来,随着对AD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虽处于探讨阶段但值得参考和借鉴.
毛囊角化病(又称Darier's disease,DD)及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又称Hailey-Hailey's disease,HHD),通常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虽然它们发病均与遗传有关,但其HLA-A,B、C及DR位点阳性率[1,2]、皮疹特点及光学显微镜下棘层松解、角化不良的程度等是不同的。自60年代起,有人观察到两病的超微结构非常相似,从而提出了两者可能是近似或相关疾病的观点[3,4
1983年Tschachler和Bergstrezser等分别发现了小鼠表皮内的一种树突状表皮细胞,即Thy-1+树突状表皮细胞(Thy-1+dEC)。曾有作者对该细胞的分布、来源、谱系及与黑素细胞、郎格罕细胞(LC)的区别作过简述。本文就对Thy-1+dEC的分离和体外培养,该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其表面T细胞受体(TCR)的表达,以及与胸腺细胞、T细胞、NK细胞的关系及其在皮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