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体育新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新闻报道的语篇中含有大量战争词汇,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理论来分析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框架,并对体育新闻中战争框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新闻 框架理论 战争框架
  一、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
  框架语义学是Charles J. Fillmore于20世纪70年代在格语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最先把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框架语义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写词语的方法,为了准确把握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江加宏,2010)语义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通过所提供的认知背景,能够使人们把认知范畴联系起来,正如 Fillmore所说,“词语代表经验的分类,每一个范畴都以知识和经验的激活为基础”;“一个‘框架’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董方峰,2007)
  Fillmore(1999)认为,框架应该至少符合两点要求:1.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状态的特征;2.原则上独立与语言上的表达。最著名的框架是“商业事件”(Fillmore, 1977b)。我们利用“框架”这个词来表达这种结构化的方式,场景正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被呈现或被记忆的,可以说,框架使词语意义结构化,而词语则“唤醒”框架。范畴、语境、背景,它们自身都通过原型来理解。
  二、战争的框架结构与体育比赛的框架结构
  新闻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实践的公共功能,由此看来,新闻报道中事实框限、选择、重组都是有一定框架的,每一个框架都是由一组框架元素构成的系统,它们自身也都可以通过它们的原型来理解,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战争与体育比赛的框架结构。
  框架名称
  框架元素 战争框架 体育比赛框架
  事件参与者 教练:帅、掌门人等
  队员:将军、兵、工兵、军团、枪手、射手等 教练、运动员、团队等
  事前准备 操练、备战、士气等 训练、准备、信心等
  事件类型 战役、战斗、运动战、阻击战、拉锯战、对攻战、持久战、单边作战、高空轰炸等 预赛、上半场、下半场、骤死延长赛、加赛、准决赛、决赛等
  事件活动区域 防区、后防线、前线等 场地、中场、边线、中心圈、开球点、越位线、罚球区等、
  事件过程 开始:宣战、挑战、出征、迎战等;
  发展:进攻、伏击、交锋、歼灭、生擒、诱敌、杀戮、杀回马枪、狂攻、反击、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移师等;
  结束:突围、占领、鸣金、收兵、战罢等 PK战、开球、踢、越位、黄牌、进球、破门、射门、带球、三步上篮、扣球、长传、短传 、跑动踢球、向侧传球等
  事件目标 复仇、争霸、夺标等 赢得名次(第一)、奖牌(金牌)等
  事件结果 战果、战功、告捷、败绩、击败、死里逃生、封杀、败将、惨败、劫难、士气消沉、战局、压倒、退役等 胜利、赢、失败、输、运动员受伤情况等
  再来看与这些框架元素对应的一些现实例子:
  (1)周末的DTM将移师比利时斯帕赛道举行第三回合的比赛。(新浪体育新闻)
  (2)实德欲三连胜,魔兽军团很难乘胜追击。(新华网体育版)
  (3)上半场时,哈德门队凭借老将鲁纳在后防线上的出色表现力才力保大门不失。下半场,哈德门队主教练李章诛不断调兵遣将,力图加固中场与对手打对攻战。(《中国体育报》)
  (4)面对伦敦奥运会上的小组赛对手澳大利亚,中国男篮最终以三战皆墨的战绩收场。《中国体育报》
  (5)荷兰队之所以被称为“无冕之王”,就是因为多次杀进世界杯决赛,但没有一次赢得战争冠军。《中国体育报》
  (6)本场比赛第一节双方打成17平,第二节中国男篮开始在外线部署重兵。(竞赛新闻)
  (7)约旦球员的体能优势在加时赛中体现出来,数次防攻拉锯都显得游刃有余。(新浪体育新闻)
  (8)总决赛大郅打替补逆转广东八一四年首次攻克东莞(新浪体育)
  (9)四年一度奥运大赛,可谓全球体育热点,称之为“体育战争”,并非危言耸听,亦非故弄玄虚。从一届奥运降下帷幕,圣火熄灭之日始,各国政府即刻为下一届奥运厉兵秣马,步阵排兵,深山练剑,斗智斗勇。真是忙煞各国体育首脑,急煞各国军师良将。(季一德)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发现,在体育新闻中存在着大量的战争框架,体育比赛框架中的元素在战争框架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元素。如:军师对应着教练,战争对应着比赛,重兵对应着队员,移师对应着队员的转移,厉兵秣马、步阵排兵、深山练剑这些也都是形容战争前的备战词汇。可见,战争和体育在结构框架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无论用战争来理解体育,还是用体育理解战争,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体育新闻中战争框架形成的原因
  战争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战争中的词汇和框架却仍然能够在体育新闻中得以广泛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认知动因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的一种暴力行为。比赛是有多人或团体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规则,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战争与体育比赛的目的基本一致,即迫使敌人服从,再加上第二节所述,战争与体育比赛在框架元素和构造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战争中的语词才能更容易被体育新闻所吸收。
  (二)修辞动因
  我们即便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但是或多或少都能间接感知或想象到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抗,因此,用战争作为框架,用帅、将军、敌人、武器、战场、交战、杀戮、输赢这些表达,比用教练、运动员、对手、战术、赛场、比赛、得分、胜败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报道在效果上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使观众更能感受到体育赛场上的竞争之激烈,让人记忆深刻。其次,因为战争术语已有一定的年代,所以表达上也较为简洁,语言更为经济。此外,由于有些战争术语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用得过于频繁,已经把它们默认为体育词汇了,忘记了它们来自于战争词汇,如果离开了这些词汇,我们就会发现描述体育比赛会变得更加困难。
  (三)历史文化动因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手段,是在社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军事话语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战争话语就成了文化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体育领域,在经济、股市等领域中也都包含着战争语言的框架体系。
  (四)媒体因素
  我们现在接触战争的重要来源就是媒体,媒体承担着社会良知和见证历史的重要责任,为了能够把战争年代人们坚强不屈的精神传达下去,鼓励年青一代,大量战争年代的电影、电视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再加上学校中历史、政治课的教育,所以,人们对战争词汇也并不陌生。
  四、结语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以真实的语料考察为基础,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体育新闻中的战争框架。可以看出,框架理论作为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在国内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它在词汇、小句和语篇等平面上对语言概念语义的表述都有许多独到之处。从体育新闻报道所使用的战争框架中可以发现,框架理论不仅强调概念与意义对人经验的依赖,而且使人们对概念和意义的认识超越了真值的判断,把指称的内容融入到了框架之中,同时也包含着说话者的情感和意图。总的来看,理解框架语义这一认知方式有助于揭示其中包含着的、加以强调的元素,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作者简介:王静,女,1988年生,汉族,陕西铜川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江加宏.框架转换与幽默言语意义的识解[J].池州学院学报,
  2010,(1).
  [2]董方峰等.中国媒体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J].桂林电子科技大
  学学报,2007,(4).
  [3]张永虎.我国体育新闻报纸及其受众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12).
  [4]魏勇.“比赛”与“竞赛”[J].语文月刊,2007,(4).
  [5]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外语教学,2007,(1).
  [6]Charles J.Fillmore.Frame Swmantics[M].詹卫东译.北京:北
  京大学中文系,1999.
  (王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710128)
其他文献
摘 要:“施罛濊濊”出自《诗·卫风·硕人》,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目部》和《网部》分别引《诗经》“施罛濊濊”,《水部》引《诗经》作“施罟”,《大部》引《诗经》作“施罟泧泧”。本文将通过“罛”与“罟”,“泧”“”与“濊”的·音义考证来说明“施罟泧泧”“施罟”和“施罛濊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训诂 罟 濊  “施罟”所表意义见于《说文·水部》:“,碍流也。从水,薉声。《诗》:‘施
期刊
摘 要: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这里的经验是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包括个人或社会集团所有构成事实上或潜在的经验的感知、动觉,以及人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等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本文拟通过分析古代诗词、成语中的大量关于“月”的隐喻现象,揭示隐喻不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依据认知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词汇习得的认知基础、途径及过程,揭示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模型。  关键词:词汇习得 一词多义 隐喻 认知心理机制  一、基于隐喻对“一词多义”做出认知解释的可行性  词汇是一切语言技能的基础。进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译活动时,学习者都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才有可能使这些活动继续下
期刊
摘 要:培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应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基础,在此前提下,通过强化授课、开展读书报告会、开设科研方法课、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等多途径来培养其科研能力。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既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检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 汉语言文字学 科研能力 培养机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
期刊
摘 要:语篇连贯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焦点在于:语篇连贯性是语言现象还是心理现象。人类的交际活动大多是以文字为基础并以此来激活交际者或读者相关的认知活动。不经过逻辑推理和认知世界的提取等心理认知活动,交际者很难进行连贯的表达,也很难获得连贯的理解。但是离开语篇的语言形式本身,连贯的理解则根本无从谈起。本文采取综合分析法,分别从语篇内在的连贯特征以及语篇的外部因素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探索,认为语篇的连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有关汉语比较句的研究进行评述,试图确立上古汉语的“比较范畴”,下辖三个次范畴:异同、高下、得失,力求详尽罗列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关键词:古汉语 比较范畴 《马氏文通》 《中国文法要略》  一、导言  (一)“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汉语大词典》对“比较”一词的解释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
期刊
摘 要:汉语史上,“以”“将”都发展出“认为”“以为”的认知意义。这种认知意义不是来自词义引申,也不是直接来自“以……为……”“将……为……”,而是来自认知动词“以为”“将为”。这一词义发展过程其实是重新分析的过程。回溯推理和由其推动的重新分析,是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词义发展 认知义 重新分析 回溯推理  单个“以”可以表示“认为”“以为”的意思。《经传释词》已经发现这一语言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宁波帮博物馆的文本翻译为实例,探讨目的论,特别是“目的三原则”对博物馆翻译的启示,旨在呼吁加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翻译的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文物资源的翻译应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博物馆文本 宁波帮 目
期刊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于2012年7月16日至19日由山东省日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7月17日上午在日照华美酒店报告厅举行了开幕仪式,颜迈会长致开幕词,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李连邺教授致欢迎词,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述梅研究员讲话。大会开幕式由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日照广播电视大学中文远程教研所娄华荣
期刊
摘 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缺失就是被曲解。本文通过比较陈荣捷和Peter Merel的《道德经》英译本,可以发现不同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不同处理。  关键词:《道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