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法,分析比较沱江流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6个城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沱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等级由Ⅳ级向Ⅱ级转变,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带动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各城市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成都属于“响应超前—状态滞后”型,自贡、泸州、内江、资阳属于“状态超前—压力滞后”型,德阳属于“响应超前—
【机 构】
:
内江师范学院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内江641000;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法,分析比较沱江流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6个城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沱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等级由Ⅳ级向Ⅱ级转变,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带动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各城市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成都属于“响应超前—状态滞后”型,自贡、泸州、内江、资阳属于“状态超前—压力滞后”型,德阳属于“响应超前—压力滞后”型.对此,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控制污染物粗放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
其他文献
研究目标:分析2005~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AHP-熵值法测算,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对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刻画,利用回归分析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农业农村发展质量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全域内部相对差异渐趋缩小,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重要来源;各地区存在不同分化态势,不同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到城市化进程、
为了改善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构建农田水利模型,采用Powercivil软件和CATIA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模型.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BIM软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力曲线进行确定,分析渠道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水利工程进行精准检测缺陷、快速出图、计算造价、指导施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数值化、可视化,为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营提供有效指导.
2021年10月11-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简称COP15)在中国昆明召开.经过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大会于10月13日通过了《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日渐丧失、人与自然关系面临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昆明宣言》从生态文明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角度出发,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举措,无疑为未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切实的承诺与支撑.
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时空双维度对各城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及空间相关性刻画,并构建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探讨其长期动态转移趋势.结果 表明:(1)在时序演进上,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走势,低生态效率城市的效率波动剧烈.(2)在空间分布上,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凸显“东南高西北低”布局态势,高高集聚区分布于京津一带和冀东南地区,低低集聚区位于河北北部.(3)从四个连续区间来审视京津冀生态效率四大等级,发现其
测算了四川省2000-2018年15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分解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基于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编制了“能源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软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能源强度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分别是减缓和促进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四川省碳排放主要表现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源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在2012年之前以正向的
以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使用ML模型,测算了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有所提升,北京市、天津市涨幅较高,而承德市、衡水市降幅较大,技术效率是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内部驱动力.当期环境规制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滞后期的环境规制可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滞后二期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大,环境规制和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U”型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 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
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背景下,论文应用主导跟随型双寡头竞争结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析了产业面对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促进产业污染治理技术投资,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对治污技术投资的促进效果逐渐增强;环境规制与产品供给量之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面对较小力度的环境规制,产业策略选择是减少产量,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产业增加治污投资的动机增强且逐渐放缓减产速度,达到一定环境规制强度时,产业同时增加治污投资和产品供应量.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各类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对于协调城市群的产业分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意义重大.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四类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集聚度及计量回归模型分别对其在2000-2017年集聚与转移的时空演化及各类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城市群集聚有所差异,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差异并不显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外部性、金融环境、技术研发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环境分别会对四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正处于
在对经济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最新进展、基本概念界定、基本理论与估价方法、核算维度的确定等规范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价值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把生态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经济价值的认知为基础,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剩余价值的增加考虑价值的评价,并用新古典福利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的方法确定其价值的大小,按照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方法确定其价值范围和作为评价、核算的基本方法,以推动我国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