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斑点症1例报告
【机 构】
:
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441300 湖北,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441300 湖北,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441300 湖北
【出 处】
:
中华骨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3年13期
其他文献
采用常规病理检查、van Gien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AB-PAS粘液染色法观察了11例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特征,其中头面部骨6例,长骨5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及散在的骨组织团块,骨组织可分为三种类型:板层骨小梁、吻合交织骨小梁和骨样组织团块。骨小梁周围有骨母细胞和破骨细胞围绕。骨样组织及骨小梁胶原染色阳性,界限清楚,与基质网状纤维之间有丝状联络,并显示不同程度的粘液染色阳性。作
期刊
本实验采用狗和SD大鼠异体皮质骨,在不同程度去矿时,测定其骨矿含量,机械强度的变化,并在进一步去抗原处理后,将不同程度脱矿异体骨植入肌肉内观察其骨诱导能力。结果发现,骨矿含量在24%~39%的部分脱矿异体骨仍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其骨诱导能力与全脱矿异体骨相同,有利于修复负重区的骨缺损。
纤维骨痂的形态结构对骨折愈合有极为重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种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骨折间隙附近的胶原纤维束排列都很规则。断裂的肱骨一侧胶原纤维束沿骨长轴绕断裂间隙成弧形排列;另一侧则与骨长轴约成50°夹角向着骨折间隙倾斜排列,在骨断裂间隙表面,纤维束完全与骨长轴成垂直排列。此法直观地呈现了纤维骨痂的三维结构,对研究骨折愈合及其机理很有实用价值。
期刊
为探讨胶原这一椎间盘主要结构单位的代谢和转归,用Weeks方法从不同年龄的家兔和人椎间盘中提取胶原酶,进行活性测定后,借助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光密度扫描,对胶原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成年家兔椎间盘胶原酶含量与未成年家兔相近(P>0.05),但酶活性高于后者(P<0.05)。手术切除退变椎间盘样本的胶原酶活性与胎儿椎间盘样本相近,但胶原酶含量低于胎儿(P<0.05)。上述结果表明:椎间盘胶原的
120只体重249±34g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SCI)100gcm和50gcm组。按Allen's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分别于伤前10分钟和伤后2小时各经尾静脉注射一次尼群地平(500μg/kg)。观测各SCI组动物脊髓诱发电位(SEP),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和黄嘌呤氧化酶(X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并以单纯椎板切除组作对照。结果表明,
作者采用数字化图象分析技术,对24例不同分级的骨巨细胞瘤(GCT)中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进行了细胞数量、大小、形态及所占视野面积等11项指标的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所得各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F及Q检验,发现其中多核巨细胞和/或基质细胞所占面积百分比、细胞面积指数、多核巨细胞形态指数和细胞大小指数,在不同分级的肿瘤间的差别极为显著。在细胞数量指数及多核巨细胞最多核数、最大面积百分数方面的差别有高度显著
期刊
对家猪腰不同部位以1.03g及0.44g两种球形破片,射击伤脊髓,病理改变可为脊髓横断、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及脊髓未伤。椎管损伤者脊髓多横断;椎板损伤者,70%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棘突、棘间隙损伤者,完全性脊髓损伤占10%~20%,不完全损伤30%~40%,无损伤50%。与脊椎椎管外同一部位枪伤比较,前者的脊髓损伤程度较后者轻一级。此乃因球形破片的穿通能量较枪弹者为低之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