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林煌明先生,印尼华侨,毕业於吉林艺术学院,曾在文化系统工作近三十年。1976年迁往香港,现为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合唱指挥。人生经历起伏多变,却始终乐观对待。为人善良,曾当过医生,常常免费治病救人,是一位慈祥、和蔼、乐於助人的长者。
在人生的起承转合间,面对生死、得失的考验,他以乐观为基调,谱写了一支跃动的奋斗之歌,由激越到和缓,由个人到社会,正如动听的音乐,唱响不老之歌,绵延至今。
留在祖国 建设祖国
走过罗湖桥,进入深圳,看到五星红旗,那一刹那,他激动得颤抖起来:终於回国了!时值五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他卻满腔深沉的爱国情怀。
林煌明先生,印尼归侨,正如朗读中不乏抑扬顿挫一样,那些年里,他亦曾在革命歌曲的陪伴中,经历人生的高低、起伏、停顿和转折。瀋阳是他落脚的第一站,在这座历史名城,他读完中学,考上著名高校——吉林艺术学院。
大学时期是充实的,也是艰苦的,他专修大提琴,自学吉他、钢琴、葫芦丝,师从著名指挥家刘孝扬老师,走上奇妙的音乐之路,也曾食马料,吞泻药,尝尽困难时期的贫病之苦,但不管生活如何窘困,他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留在祖国、建设祖国。
十年“文革”不期而至,浩荡的阴霾笼罩九州大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让归国华侨落入“是否为特务”的质问当中,同样身陷非议的他,为力证真心,还曾刺破手指,血书“毛主席万岁”以明志。
这份痴狂得到了人们的谅解,年轻的他有惊无险地度过“災年”,在东北紮下根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投身於吉林省的歌舞团、交响乐团,並在此工作近三十年。直到求变的欲望,打破了稳定的状态,七十年代後期,他成为歌舞团里出外闯荡的第一人。
香港,由此进入他的视野。在政策的允许下,凭借华侨的身份,他顺利举家南迁。此时,他的儿女最小的五岁最大的14岁。
过渡时期,林煌明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联合音乐学院授课,但工资微薄,难以为继,便开始转向外汇贸易。
时年的金融行业正值上升期,在适当的操作下,他的業务成绩蒸蒸日上,每月经他处理的资金数目多达百万。依靠其中的佣金,一家人的生活逐步好转,但不甘现状的他,对未来依然满怀憧憬。
闻听开车好赚钱,他拿着驾照转向货运行业。大亚湾电厂、屯门新区、沙田马场等,这些地带的建设,他都曾亲身参与,这样坚持到八十年代初,他三度转行,开始学习经商。
虽然印尼的家中,父母以零售为业,但由於专注音乐,林煌明先生对生意卻依旧一窍不通,做出这一决定後,他只能从书店买回一堆经济、贸易书籍,没日没夜地钻研、自学,以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应聘中,他的对答如流,赢得主考官的认可,由此被一家台湾进出口公司看中,开始再次辗转商场。
这时,台湾的瓷土需求很大,几乎全部都从大陆进口,林煌明先生在两头奔波中,几乎跑遍全国。这让他掌握一套经商理念的同时,也攒下一份资产。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挑战——投资。
这一契机源於东北朋友的邀请,“来东北吧,东北也是你的第二故乡。”带着一份思乡之情,林煌明先生毫不犹豫地回归故地。通过考察,他发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广种粮,但化肥卻极为稀缺,於是决定由此为突破口,兴业办厂。可是,知易行难,林煌明先生对化肥的配方,同样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和学习经商时一样,他又买回一堆书本,仔细研究,反复学习。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他跨行成功,为农民讲授化肥的配方和作用,农民说“你是专家”在东北地区“广播火种”。
时年受体制局限,农民无力自行购买化肥,林煌明先生须通过供销社“中转”,先交货後回款。秋收後,农民交完粮食,手头宽鬆,再向供销社付款,由供销社代为转达。可惜,这一模式在几年後,因为供销社的破产而告终,林煌明先生的化肥厂亦因为无法收回欠款,受到重创。
反哺之旅无奈结束,岂料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在地产业重新崛起,将原有的损失一一追回。当时的深圳正在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上升势头明显,房产冉冉升起,林煌明先生先後看中金域蓝湾、金海湾的两套房产,分别在发展时购进,蓬勃时卖出,得到了理想的回报。
诸如此类的投资正是林先生的关注焦点之一。
指挥家——合唱团的灵魂
生活趋向安逸,年岁逐步增长,林煌明先生对物质已逐步看淡。他告别商场,回到音乐路上,他的意愿:在有限的生命里将歌声和欢乐奉献给人民。他成为了一位慈祥的长者、服务社团的合唱指挥。
林煌明先生在一位远亲的介绍下,与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的同仁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商界打拼,但是,作为艺术学院出身的老牌大学生,拥有几十年经验的专业人士,林煌明先生的音乐功底依然经得起考验。对於合唱团的排练,他依然指挥若定,遊刃有餘。
说及合唱的要领,林煌明先生总结了四个字:和平统一,“‘和’是指和谐,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合唱是人声交响乐,不允许突出任何个人的声音。‘平’指平衡。真正达到和谐、平衡、统一,才是好的合唱团,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训练。”
由於合唱团多为长者,退休前,又多从事音乐之外的各行各业,演唱水平不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林煌明先生遂因地制宜,从基本乐理和声学等方面培训,並将多声部的歌曲遍改为三个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声。效果果然有所改善。使编排能顺利进行並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林煌明先生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属下的义工,他的意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他试着将合唱团扩大改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团,此想法在他的推动下提上议程。
几经生死考验
林煌明先生已七十六岁,阅历丰富,精力充沛,身体硬朗,但鲜有人知的是,他曾几次命悬一线,徘徊於生死之间。 当年,印尼适逢政权变更,在兵荒马乱的社会动荡之中,有人胡乱开枪,入室抢劫。时年,他才七八岁,对外界的感知依然单纯,枪声响彻耳畔前,他仍然安然坐於屋内,直到父亲大声呼喊,才随之跌跌撞撞地逃出家门,他坐的椅子早已被子弹穿过。
不幸的是,不一会儿,他就与父亲失散了,还混入了一群等待枪毙的人当中。周围的人被点到名後,相继走向刑场,小小的他,卻依然蜷缩在人群中,迷茫地一动不动。
身边的人问他,“你一个小孩,怎麽在这里,我们是等着枪毙的。”“我跟我爸走散了。”刚说完,他看到了满脸焦急的父亲在与当权者交涉:“我的孩子丢了,能不能让我喊一喊?”小小的他越过尸体这才赶紧奔去,与父亲“重逢”。
令人惊诧的是,他不止一次地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时刻。还是个小小少年时,他就是个酷爱游水的运动健将,擅长蛙泳、蝶泳、自由泳、跳水等几乎所有游泳姿势。刚回国时,为了尽快地融入到夥伴中,他曾跑到瀋阳的伊通河去,预备大显身手。不过,这次的展示成果可不太完美,才一下水,他就被一个湍急的漩涡捲入其中,幸而水位尚浅,他奋力挣扎,脚一蹬地,救了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回,“我去捡柴火,那个年代,可没有煤气,捡一片椰子叶,可做两顿饭,有一次叶子掉在了电线上,我年幼无知,见挂在电线上的椰子叶,伸手就拿,结果被电流击中一下趴在那儿。幸亏椰子叶掉了下来,逃过了一劫”。
最嚴重的一次,林煌明先生的学校曾接到医生通知:医治无效,凖备後事。那是在下乡时期,他和同学们一道被分配到农村插秧,其他人见到老鼠都远远躲开,只有他面无惧色,一下可抓数隻,“手可能没洗乾净,我就去挤脸上的一个疙瘩。”
结果,位於脸部“危险”三角区,的脓包受到感染,他不得不被送往医院,因高烧並发了胸膜炎、积水,但无法抽出;对所开所有药物都过敏,已无药可医。
医生已尽力,但回天乏术,遂通知学校,为之处理後事。此时,他的家人都在印尼,对这个消息尚不知情,唯有他的女友哭着赶到医院,对医生说他家在国外,你们救救他吧!並对他予以适时的慰藉。“她问我怎麽办,我说把药减量,就用四分之一杯。”意外的尝试获得意外的奇蹟,他的病情开始好转,脱离了危险,医生亦不吝夸讚,“你救了你自己!”
人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不光救了自己,还通过这次染疾,找到了牵手一生的爱人。“大难不死,让我看清了人心,这位喂我吃药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她对我不离不棄,每周都提着一大堆东西到医院探望,虽然她不算最漂亮的,但她是最好的。所以,我总认为,男人不管走到哪儿,家不能离!”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两儿一女,前些年,儿女们还为他添了两位孙儿和外孙女,令他开心不已,常常帮着儿女照顾孙儿,忙的不亦乐乎。“孙儿除了他父母,就跟我感情最好,见面时,都会跑过来跟我拥抱。”说起时,他展开了会心的笑容,“我知足了”。
正是失去过,所以对拥有的,才会格外珍惜,林煌明先生几次“遇险”,都成功“脱险”,所以对生活,始终抱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不苛求别人,亦不苛求自己,知足而常乐。
林煌明先生,印尼华侨,毕业於吉林艺术学院,曾在文化系统工作近三十年。1976年迁往香港,现为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合唱指挥。人生经历起伏多变,却始终乐观对待。为人善良,曾当过医生,常常免费治病救人,是一位慈祥、和蔼、乐於助人的长者。
在人生的起承转合间,面对生死、得失的考验,他以乐观为基调,谱写了一支跃动的奋斗之歌,由激越到和缓,由个人到社会,正如动听的音乐,唱响不老之歌,绵延至今。
留在祖国 建设祖国
走过罗湖桥,进入深圳,看到五星红旗,那一刹那,他激动得颤抖起来:终於回国了!时值五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他卻满腔深沉的爱国情怀。
林煌明先生,印尼归侨,正如朗读中不乏抑扬顿挫一样,那些年里,他亦曾在革命歌曲的陪伴中,经历人生的高低、起伏、停顿和转折。瀋阳是他落脚的第一站,在这座历史名城,他读完中学,考上著名高校——吉林艺术学院。
大学时期是充实的,也是艰苦的,他专修大提琴,自学吉他、钢琴、葫芦丝,师从著名指挥家刘孝扬老师,走上奇妙的音乐之路,也曾食马料,吞泻药,尝尽困难时期的贫病之苦,但不管生活如何窘困,他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留在祖国、建设祖国。
十年“文革”不期而至,浩荡的阴霾笼罩九州大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让归国华侨落入“是否为特务”的质问当中,同样身陷非议的他,为力证真心,还曾刺破手指,血书“毛主席万岁”以明志。
这份痴狂得到了人们的谅解,年轻的他有惊无险地度过“災年”,在东北紮下根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投身於吉林省的歌舞团、交响乐团,並在此工作近三十年。直到求变的欲望,打破了稳定的状态,七十年代後期,他成为歌舞团里出外闯荡的第一人。
香港,由此进入他的视野。在政策的允许下,凭借华侨的身份,他顺利举家南迁。此时,他的儿女最小的五岁最大的14岁。
过渡时期,林煌明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联合音乐学院授课,但工资微薄,难以为继,便开始转向外汇贸易。
时年的金融行业正值上升期,在适当的操作下,他的業务成绩蒸蒸日上,每月经他处理的资金数目多达百万。依靠其中的佣金,一家人的生活逐步好转,但不甘现状的他,对未来依然满怀憧憬。
闻听开车好赚钱,他拿着驾照转向货运行业。大亚湾电厂、屯门新区、沙田马场等,这些地带的建设,他都曾亲身参与,这样坚持到八十年代初,他三度转行,开始学习经商。
虽然印尼的家中,父母以零售为业,但由於专注音乐,林煌明先生对生意卻依旧一窍不通,做出这一决定後,他只能从书店买回一堆经济、贸易书籍,没日没夜地钻研、自学,以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应聘中,他的对答如流,赢得主考官的认可,由此被一家台湾进出口公司看中,开始再次辗转商场。
这时,台湾的瓷土需求很大,几乎全部都从大陆进口,林煌明先生在两头奔波中,几乎跑遍全国。这让他掌握一套经商理念的同时,也攒下一份资产。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挑战——投资。
这一契机源於东北朋友的邀请,“来东北吧,东北也是你的第二故乡。”带着一份思乡之情,林煌明先生毫不犹豫地回归故地。通过考察,他发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广种粮,但化肥卻极为稀缺,於是决定由此为突破口,兴业办厂。可是,知易行难,林煌明先生对化肥的配方,同样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和学习经商时一样,他又买回一堆书本,仔细研究,反复学习。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他跨行成功,为农民讲授化肥的配方和作用,农民说“你是专家”在东北地区“广播火种”。
时年受体制局限,农民无力自行购买化肥,林煌明先生须通过供销社“中转”,先交货後回款。秋收後,农民交完粮食,手头宽鬆,再向供销社付款,由供销社代为转达。可惜,这一模式在几年後,因为供销社的破产而告终,林煌明先生的化肥厂亦因为无法收回欠款,受到重创。
反哺之旅无奈结束,岂料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在地产业重新崛起,将原有的损失一一追回。当时的深圳正在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上升势头明显,房产冉冉升起,林煌明先生先後看中金域蓝湾、金海湾的两套房产,分别在发展时购进,蓬勃时卖出,得到了理想的回报。
诸如此类的投资正是林先生的关注焦点之一。
指挥家——合唱团的灵魂
生活趋向安逸,年岁逐步增长,林煌明先生对物质已逐步看淡。他告别商场,回到音乐路上,他的意愿:在有限的生命里将歌声和欢乐奉献给人民。他成为了一位慈祥的长者、服务社团的合唱指挥。
林煌明先生在一位远亲的介绍下,与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的同仁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商界打拼,但是,作为艺术学院出身的老牌大学生,拥有几十年经验的专业人士,林煌明先生的音乐功底依然经得起考验。对於合唱团的排练,他依然指挥若定,遊刃有餘。
说及合唱的要领,林煌明先生总结了四个字:和平统一,“‘和’是指和谐,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合唱是人声交响乐,不允许突出任何个人的声音。‘平’指平衡。真正达到和谐、平衡、统一,才是好的合唱团,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训练。”
由於合唱团多为长者,退休前,又多从事音乐之外的各行各业,演唱水平不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林煌明先生遂因地制宜,从基本乐理和声学等方面培训,並将多声部的歌曲遍改为三个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声。效果果然有所改善。使编排能顺利进行並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林煌明先生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属下的义工,他的意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他试着将合唱团扩大改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团,此想法在他的推动下提上议程。
几经生死考验
林煌明先生已七十六岁,阅历丰富,精力充沛,身体硬朗,但鲜有人知的是,他曾几次命悬一线,徘徊於生死之间。 当年,印尼适逢政权变更,在兵荒马乱的社会动荡之中,有人胡乱开枪,入室抢劫。时年,他才七八岁,对外界的感知依然单纯,枪声响彻耳畔前,他仍然安然坐於屋内,直到父亲大声呼喊,才随之跌跌撞撞地逃出家门,他坐的椅子早已被子弹穿过。
不幸的是,不一会儿,他就与父亲失散了,还混入了一群等待枪毙的人当中。周围的人被点到名後,相继走向刑场,小小的他,卻依然蜷缩在人群中,迷茫地一动不动。
身边的人问他,“你一个小孩,怎麽在这里,我们是等着枪毙的。”“我跟我爸走散了。”刚说完,他看到了满脸焦急的父亲在与当权者交涉:“我的孩子丢了,能不能让我喊一喊?”小小的他越过尸体这才赶紧奔去,与父亲“重逢”。
令人惊诧的是,他不止一次地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时刻。还是个小小少年时,他就是个酷爱游水的运动健将,擅长蛙泳、蝶泳、自由泳、跳水等几乎所有游泳姿势。刚回国时,为了尽快地融入到夥伴中,他曾跑到瀋阳的伊通河去,预备大显身手。不过,这次的展示成果可不太完美,才一下水,他就被一个湍急的漩涡捲入其中,幸而水位尚浅,他奋力挣扎,脚一蹬地,救了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回,“我去捡柴火,那个年代,可没有煤气,捡一片椰子叶,可做两顿饭,有一次叶子掉在了电线上,我年幼无知,见挂在电线上的椰子叶,伸手就拿,结果被电流击中一下趴在那儿。幸亏椰子叶掉了下来,逃过了一劫”。
最嚴重的一次,林煌明先生的学校曾接到医生通知:医治无效,凖备後事。那是在下乡时期,他和同学们一道被分配到农村插秧,其他人见到老鼠都远远躲开,只有他面无惧色,一下可抓数隻,“手可能没洗乾净,我就去挤脸上的一个疙瘩。”
结果,位於脸部“危险”三角区,的脓包受到感染,他不得不被送往医院,因高烧並发了胸膜炎、积水,但无法抽出;对所开所有药物都过敏,已无药可医。
医生已尽力,但回天乏术,遂通知学校,为之处理後事。此时,他的家人都在印尼,对这个消息尚不知情,唯有他的女友哭着赶到医院,对医生说他家在国外,你们救救他吧!並对他予以适时的慰藉。“她问我怎麽办,我说把药减量,就用四分之一杯。”意外的尝试获得意外的奇蹟,他的病情开始好转,脱离了危险,医生亦不吝夸讚,“你救了你自己!”
人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不光救了自己,还通过这次染疾,找到了牵手一生的爱人。“大难不死,让我看清了人心,这位喂我吃药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她对我不离不棄,每周都提着一大堆东西到医院探望,虽然她不算最漂亮的,但她是最好的。所以,我总认为,男人不管走到哪儿,家不能离!”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两儿一女,前些年,儿女们还为他添了两位孙儿和外孙女,令他开心不已,常常帮着儿女照顾孙儿,忙的不亦乐乎。“孙儿除了他父母,就跟我感情最好,见面时,都会跑过来跟我拥抱。”说起时,他展开了会心的笑容,“我知足了”。
正是失去过,所以对拥有的,才会格外珍惜,林煌明先生几次“遇险”,都成功“脱险”,所以对生活,始终抱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不苛求别人,亦不苛求自己,知足而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