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煌明:指挥家的如歌岁月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269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林煌明先生,印尼华侨,毕业於吉林艺术学院,曾在文化系统工作近三十年。1976年迁往香港,现为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合唱指挥。人生经历起伏多变,却始终乐观对待。为人善良,曾当过医生,常常免费治病救人,是一位慈祥、和蔼、乐於助人的长者。
  在人生的起承转合间,面对生死、得失的考验,他以乐观为基调,谱写了一支跃动的奋斗之歌,由激越到和缓,由个人到社会,正如动听的音乐,唱响不老之歌,绵延至今。
  留在祖国 建设祖国
  走过罗湖桥,进入深圳,看到五星红旗,那一刹那,他激动得颤抖起来:终於回国了!时值五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他卻满腔深沉的爱国情怀。
  林煌明先生,印尼归侨,正如朗读中不乏抑扬顿挫一样,那些年里,他亦曾在革命歌曲的陪伴中,经历人生的高低、起伏、停顿和转折。瀋阳是他落脚的第一站,在这座历史名城,他读完中学,考上著名高校——吉林艺术学院。
  大学时期是充实的,也是艰苦的,他专修大提琴,自学吉他、钢琴、葫芦丝,师从著名指挥家刘孝扬老师,走上奇妙的音乐之路,也曾食马料,吞泻药,尝尽困难时期的贫病之苦,但不管生活如何窘困,他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留在祖国、建设祖国。
  十年“文革”不期而至,浩荡的阴霾笼罩九州大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让归国华侨落入“是否为特务”的质问当中,同样身陷非议的他,为力证真心,还曾刺破手指,血书“毛主席万岁”以明志。
  这份痴狂得到了人们的谅解,年轻的他有惊无险地度过“災年”,在东北紮下根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投身於吉林省的歌舞团、交响乐团,並在此工作近三十年。直到求变的欲望,打破了稳定的状态,七十年代後期,他成为歌舞团里出外闯荡的第一人。
  香港,由此进入他的视野。在政策的允许下,凭借华侨的身份,他顺利举家南迁。此时,他的儿女最小的五岁最大的14岁。
  过渡时期,林煌明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联合音乐学院授课,但工资微薄,难以为继,便开始转向外汇贸易。
  时年的金融行业正值上升期,在适当的操作下,他的業务成绩蒸蒸日上,每月经他处理的资金数目多达百万。依靠其中的佣金,一家人的生活逐步好转,但不甘现状的他,对未来依然满怀憧憬。
  闻听开车好赚钱,他拿着驾照转向货运行业。大亚湾电厂、屯门新区、沙田马场等,这些地带的建设,他都曾亲身参与,这样坚持到八十年代初,他三度转行,开始学习经商。
  虽然印尼的家中,父母以零售为业,但由於专注音乐,林煌明先生对生意卻依旧一窍不通,做出这一决定後,他只能从书店买回一堆经济、贸易书籍,没日没夜地钻研、自学,以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应聘中,他的对答如流,赢得主考官的认可,由此被一家台湾进出口公司看中,开始再次辗转商场。
  这时,台湾的瓷土需求很大,几乎全部都从大陆进口,林煌明先生在两头奔波中,几乎跑遍全国。这让他掌握一套经商理念的同时,也攒下一份资产。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挑战——投资。
  这一契机源於东北朋友的邀请,“来东北吧,东北也是你的第二故乡。”带着一份思乡之情,林煌明先生毫不犹豫地回归故地。通过考察,他发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广种粮,但化肥卻极为稀缺,於是决定由此为突破口,兴业办厂。可是,知易行难,林煌明先生对化肥的配方,同样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和学习经商时一样,他又买回一堆书本,仔细研究,反复学习。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他跨行成功,为农民讲授化肥的配方和作用,农民说“你是专家”在东北地区“广播火种”。
  时年受体制局限,农民无力自行购买化肥,林煌明先生须通过供销社“中转”,先交货後回款。秋收後,农民交完粮食,手头宽鬆,再向供销社付款,由供销社代为转达。可惜,这一模式在几年後,因为供销社的破产而告终,林煌明先生的化肥厂亦因为无法收回欠款,受到重创。
  反哺之旅无奈结束,岂料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在地产业重新崛起,将原有的损失一一追回。当时的深圳正在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上升势头明显,房产冉冉升起,林煌明先生先後看中金域蓝湾、金海湾的两套房产,分别在发展时购进,蓬勃时卖出,得到了理想的回报。
  诸如此类的投资正是林先生的关注焦点之一。
  指挥家——合唱团的灵魂
  生活趋向安逸,年岁逐步增长,林煌明先生对物质已逐步看淡。他告别商场,回到音乐路上,他的意愿:在有限的生命里将歌声和欢乐奉献给人民。他成为了一位慈祥的长者、服务社团的合唱指挥。
  林煌明先生在一位远亲的介绍下,与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的同仁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商界打拼,但是,作为艺术学院出身的老牌大学生,拥有几十年经验的专业人士,林煌明先生的音乐功底依然经得起考验。对於合唱团的排练,他依然指挥若定,遊刃有餘。
  说及合唱的要领,林煌明先生总结了四个字:和平统一,“‘和’是指和谐,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合唱是人声交响乐,不允许突出任何个人的声音。‘平’指平衡。真正达到和谐、平衡、统一,才是好的合唱团,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训练。”
  由於合唱团多为长者,退休前,又多从事音乐之外的各行各业,演唱水平不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林煌明先生遂因地制宜,从基本乐理和声学等方面培训,並将多声部的歌曲遍改为三个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声。效果果然有所改善。使编排能顺利进行並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林煌明先生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属下的义工,他的意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他试着将合唱团扩大改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团,此想法在他的推动下提上议程。
  几经生死考验
  林煌明先生已七十六岁,阅历丰富,精力充沛,身体硬朗,但鲜有人知的是,他曾几次命悬一线,徘徊於生死之间。   当年,印尼适逢政权变更,在兵荒马乱的社会动荡之中,有人胡乱开枪,入室抢劫。时年,他才七八岁,对外界的感知依然单纯,枪声响彻耳畔前,他仍然安然坐於屋内,直到父亲大声呼喊,才随之跌跌撞撞地逃出家门,他坐的椅子早已被子弹穿过。
  不幸的是,不一会儿,他就与父亲失散了,还混入了一群等待枪毙的人当中。周围的人被点到名後,相继走向刑场,小小的他,卻依然蜷缩在人群中,迷茫地一动不动。
  身边的人问他,“你一个小孩,怎麽在这里,我们是等着枪毙的。”“我跟我爸走散了。”刚说完,他看到了满脸焦急的父亲在与当权者交涉:“我的孩子丢了,能不能让我喊一喊?”小小的他越过尸体这才赶紧奔去,与父亲“重逢”。
  令人惊诧的是,他不止一次地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时刻。还是个小小少年时,他就是个酷爱游水的运动健将,擅长蛙泳、蝶泳、自由泳、跳水等几乎所有游泳姿势。刚回国时,为了尽快地融入到夥伴中,他曾跑到瀋阳的伊通河去,预备大显身手。不过,这次的展示成果可不太完美,才一下水,他就被一个湍急的漩涡捲入其中,幸而水位尚浅,他奋力挣扎,脚一蹬地,救了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回,“我去捡柴火,那个年代,可没有煤气,捡一片椰子叶,可做两顿饭,有一次叶子掉在了电线上,我年幼无知,见挂在电线上的椰子叶,伸手就拿,结果被电流击中一下趴在那儿。幸亏椰子叶掉了下来,逃过了一劫”。
  最嚴重的一次,林煌明先生的学校曾接到医生通知:医治无效,凖备後事。那是在下乡时期,他和同学们一道被分配到农村插秧,其他人见到老鼠都远远躲开,只有他面无惧色,一下可抓数隻,“手可能没洗乾净,我就去挤脸上的一个疙瘩。”
  结果,位於脸部“危险”三角区,的脓包受到感染,他不得不被送往医院,因高烧並发了胸膜炎、积水,但无法抽出;对所开所有药物都过敏,已无药可医。
  医生已尽力,但回天乏术,遂通知学校,为之处理後事。此时,他的家人都在印尼,对这个消息尚不知情,唯有他的女友哭着赶到医院,对医生说他家在国外,你们救救他吧!並对他予以适时的慰藉。“她问我怎麽办,我说把药减量,就用四分之一杯。”意外的尝试获得意外的奇蹟,他的病情开始好转,脱离了危险,医生亦不吝夸讚,“你救了你自己!”
  人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不光救了自己,还通过这次染疾,找到了牵手一生的爱人。“大难不死,让我看清了人心,这位喂我吃药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她对我不离不棄,每周都提着一大堆东西到医院探望,虽然她不算最漂亮的,但她是最好的。所以,我总认为,男人不管走到哪儿,家不能离!”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两儿一女,前些年,儿女们还为他添了两位孙儿和外孙女,令他开心不已,常常帮着儿女照顾孙儿,忙的不亦乐乎。“孙儿除了他父母,就跟我感情最好,见面时,都会跑过来跟我拥抱。”说起时,他展开了会心的笑容,“我知足了”。
  正是失去过,所以对拥有的,才会格外珍惜,林煌明先生几次“遇险”,都成功“脱险”,所以对生活,始终抱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不苛求别人,亦不苛求自己,知足而常乐。
其他文献
【本刊综合报道】2012年9月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来自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並发表题为《融合谋发展 创新促繁荣》的重要讲话。当地时间15时40分许,东道主俄罗斯总统普京宣佈会议开始。本次会议围绕四大议题展开。  四大议题:  一:供应链联通性和便利性  本次
期刊
【本刊讯】香港潮属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国庆酒会,9月18日假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近千人欢聚一堂。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中联办协调部部长沈冲、中联办港岛工作部部长吴仰伟,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发展局局长陈茂波、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全国政协常委戴德丰等莅临主礼。  中央政府驻港机构领导、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全国
期刊
区仲德博士的玄学、风水、命理学知识渊博,是香港与苏民峰、麦玲玲等齐名的五大玄学家之一。他以哲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角度诠释中国经典玄学,且融合西方的九型人格独创一系列的风水命理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世人。  他善于从整体环境和内部细节两方面入手、很好地把握住人和其它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联系。有了对玄学较深的造诣,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的概率,区仲德博士用玄学服务大众、造福人群,赢得
期刊
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是一个紧密整体,拥有十六年历史,这里聚集了一批友爱会员,既团结一心,振兴香港事业,也志同道合,支援家乡经济。他们有时化身为一群赤子,积极交流,勤于招商引资;有时也化身为一群正义之士,乐于奉献,热心助弱扶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共同拥有一个祖籍;他们分布各区各地,但依旧亲似兄弟,凝聚浓情!  中山人的服务精神  总有人离家千里,仍心怀眷恋;总有人心力有限,仍倾情反哺;总有人无偿服务
期刊
【人物简介】  陶宏器教授,原苏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曾发表《人类染色体疾病》、《围产期保健》(第一讲至第四讲)、《睾丸女性化综合症的临床与细胞遗传学观察》等学术成果。1992年来港,现为中华医学会香港医护人员协会会长、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会长、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联合会副主席及医疗健康委员会主席、香港蓝天歌舞团团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理事等。  五十年前,为了填补妇产科人员的不
期刊
她是一位饱含爱国热情的香港律师,她不断挑战自我、开辟崭新的人生之路,她因卓越成就荣获“2009年度创新中国企业创新优秀人物”、“2010中国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2011创业中国年度十大杰出女性”、“和谐中国2012年律师服务行业十大精英管理风云人物”等荣誉,她用二十多年的辛勤汗水铸造了一块律政精英的全国品牌。  作为律师,她在业界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她说:“我希望未来能以香港为基地,构
期刊
澳门回归之后,百业俱兴、万象更新。房产业就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在短短十几年间,它已经发展成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李彩红从事地产十六年,从最初的销售人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新城地产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她的事业,可说是伴随着澳门房产业的成长。而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她信心十足、正以“专心、专业、专注”的工作态度,把新城地产打造成为澳门本土深受欢迎的地产公司之一,李彩红是一位真正的好老板!  专
期刊
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三百多年里,徽商是全国驰名的大商帮,他们足履天下,富甲一方。在当时的长江中下游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来自万山丛中的徽商,凭什麽得到历史如此的青睐和眷顾?一言以蔽之,凭的是“徽商精神”。这种精神根植於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也是徽商留给後人的宝贵遗产。  什麽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
期刊
【本刊综合报导】9月17日,首次世界范围内的“杰出莞商”评选活动于东莞举行颁奖仪式,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5名境外企业家,以及18名境内企业家被评选为东莞市“杰出莞商”。  “莞商”,指东莞商帮,其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据统计,东莞市共有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这些海外莞籍人士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以下简单介绍获表彰的十位港澳“杰出莞
期刊
【人物简介】  蓝素兰女士,著名作家黒婴(张又君)之长女,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80年代来到深圳,成为第一代的建设者。曾任深圳市福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民盟深圳市委会第一届市委委员,现为钢琴教师。近年,致力於父亲的作品整理,为此,於2007年创办南洋侨网,2011年加入侨友网(香港)。她主编的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之《黒婴文选》不日即将出版。  爱好文学,閒暇时就写文章,发博客,在侨友网(香港)上也是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