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44150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五个方面,阐述了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途径与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微课程建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随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海门地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但同时,吴侬软语、老街等能寄托海门记忆的优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不断减少。如何将这些可贵的地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扩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尝试。

一、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


  为课程取名为“小辰光”,就是因为在海门方言中的意思就是“童年”,它深深烙上了武术海门人最美最真的乡土印象。了解海门地域文化,弘扬海门优秀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立魂的迫切需要。
  笔者随机抽取了市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各一个班,对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关于海门方方面面的常识,如地理、名人、历史、特产……调查发现,约70%的孩子对海门文化所知甚少,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说少许海门方言,对家乡名人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张謇等少数。

二、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


  “小辰光”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建构,将地域性文化和语文课程相结合,系统化、立体化开发和实施能够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海门地域文化的环境起源,探寻海门地域文化的优秀特质,探究海门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增长实践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此,笔者确定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1.开发、丰富海门地域性文化,引领孩子们走进文化最近发展区,唤醒已有经验,促进孩子建构知识体系,生发童真审美感悟,领悟海门乡土文化内蕴,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架构具备地域性特性优势的课程篇目,打通教材内外,贯通中外文化,感受海门乡土历史风韵,提高孩子的各种语文实践能力。
  3.把具有海门特色的资源引流进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


  海门坐落于广袤的江海平原,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凭借海纳百川的胸襟,使通东文化与沙地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江海文化。这些都成为引领孩子们走进地域性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我们通过实践、整理、归纳,形成了以下课程内容:
  (一)阅读写作微课程
  1.童声里的乡音:用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俚语,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唱响家乡的赞歌。
  2.图画上的海门:用描绘海门乡土风情的绘本,开启孩童视界中的海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口语表达微课程
  1.家乡名人交关多:走进家乡历史名人,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赞;寻访当代海门名人,感受海门精神的代代相传。
  2.行走在江海大地:用稚嫩的双脚“丈量”海门的土地,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感受家乡的美。
  (三)综合实践微课程
  1.舌尖上的乡味:寻找大街小巷属于海门特有的美味,探寻美味背后的故事,勾起儿童舌尖上的乡味。
  2.童年的游戏:用父辈们曾经玩过的游戏,让孩子会玩、慧玩,感受游戏的乐趣,感受童年的快乐。
  3.希望的田野:了解海门特有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感受家乡人的勤劳。参观海门特色小镇,了解海门特色产业,畅想海门未来经济,增强儿童的家乡自豪感。

四、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


  (一)阅读,品味魅力乡音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乃存在之家”,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一种天然的教育资源。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笔者希望阅读吟诵课程能在孩子们稚嫩、美好的心灵中引发与家乡童谣意境的共鸣,真正继承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并使之源远流长。
  晨诵课上,我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一起读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找到了童谣结构里的秘密,再进行各具特色的改编。以下是孩子们自己尝试改编的一首海门童谣,用海门的沙地方言读一读,别有一番滋味。
  你姓哈?我姓朱!
  哈么朱?牛八朱!
  哈么牛?杜黄牛!
  哈么杜?年纪大!
  哈么年?过新年!
  哈么过?田鸡鼓!
  哈么田?池坑田!
  哈么池?五斗橱!
  哈么五?
  明早大家一劳去跳舞!
  就是这样,在阅读课上笔者带领着孩子们读绘本故事《小辰光》,听海门民间故事,赏海门山歌,从诸般语言文字里,无时不刻领略、感受着海门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二)演讲,展示自信口才
  海门历史1000多年,虽不漫长,但名人辈出,如教育家兼实业家张謇、诗人卞之琳、书法家王个簃、革命家季芳、科学家崔维成、企业家陈锦石等,从这些名人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人生情怀、成就伟业无不吸引着我们的孩子。
  语文课上,笔者利用语文书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交流你喜欢的历史人物,与“小辰光”课程相整合,开展“小辰光讲坛”,给孩子们一周的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一個海门历史名人,引领学生探索名人背后的秘密,汲取生命成长的丰硕养料,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将查找的资料进行筛选,制作成PPT,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时间进行宣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卓越口才。   “名人篇”结束,“名胜篇”紧跟……笔者相信,儿童的成长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通过让孩子们一次次上台一次次演讲,培养了他们的口才,让儿童生活回归童真与美好。
  (三)写作,书写美好童心
  图画书《小辰光》是海门籍职业建筑师继高所著。他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了他在海门的童年生活,书中的场景勾起孩子们对他们现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习作课上,笔者一边带着孩子们读《小辰光》,一边让孩子们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难忘的的事情。指导孩子们借助细读文本内容,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把自己生活中难忘的瞬间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一章章地读下来,在阅读与习作的历程中,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辰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着。”当笔者将海门地域性文化资源引入习作课堂,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学生的习作便跳跃着美好的童心,充盈着生命的张力。
  (四)實践,培养完整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更应该关心身边的世界。为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笔者将“小辰光”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依托“假日小队”活动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江海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做一做,种一种……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开展“希望的田野”这个活动时,笔者组织孩子们一起上网查资料,利用阅读课,交流知晓家乡最有名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然后种一种家乡的农作物。种的过程就是写观察日记的最佳时机。笔者要求孩子们一周记一次,把种子发芽、长叶的过程观察仔细写清楚。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日记里,有种子发芽后的喜悦,有开花后的惊喜,也有失败后的失落……孩子们还在笔者的鼓励下,为自己的观察日记配上照片,画上插图,制作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小小书。
  当给予孩子一方实践的天地,孩子便会还你十二分的精彩。

五、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


  “小辰光”课程实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积极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评价,形成教育合力,才促使地域性文化活动在不断调整中渐趋完善。
  课程评价更像是一面镜子,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习得,更注重了师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对照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学生在对照中,发展自己,发掘自身潜能,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评价不代表一个课程的结束,而是这个课程,以及参与其中的师与生的再出发。
  钱理群教授说:“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从而奠定坚实的精神底子。”当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地域性文化课程相联系,就能让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生生不息。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c/2016/02/82)
其他文献
引子  亨利·怀特中尉最初是一名外科大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报名参军,被编入美陆战一师成为战地医生。瓜岛战役时他的医疗队被日军舰炮击中,伤亡惨重,而他却侥幸地逃过一劫,只损失了两根手指。既然无法再拿起手术刀,怀特决定直接参与战斗,作为一名步兵勇往直前。  此后不论是在格洛斯特岬还是贝里琉岛,乃至异常惨烈的冲绳之战,这位来自怀俄明州的年轻大夫都显得英武过人,且好运常伴,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爆炸、枪弹
1  已是深秋,天气渐凉,起风的日子越来越多。  闵佳从衣橱里抽出一件咖啡色旧风衣,试了下,腰身太瘦。她拿出剪子和针,小心翼翼地把腰身处松紧带剔除,这样就能将就穿了。  她本想买件新衣,因为怀孕,好多衣服穿不下了。昨晚跟陆庆说,他哼哼啊啊应着,就是不撂钱。她不喜欢跟他挑明要钱,以前用不着要。闵佳的性格不爱说,更不爱嚷,只生闷气,不买就不买。  这件风衣,不是她的,是一位陌生阿姨的。它很普通,不时尚
在海森高课程指导下,我班尝试调整了活动区的设置,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需要,将娃娃家、图书区和表演区整合在一起,创设了以角色扮演为主的综合区域“家庭区”。很快,新的家庭区就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从观念到行为的巨大挑战。  我也想演蝴蝶  今天的家庭区里格外热闹。厨房里,点点在用豆子焖米饭,茜茜穿着围裙在炒菜,高登在认真地打扫卫生,馨馨则边给娃娃换衣服边自言自语说道:“天
编者按:2017年,学前教育杂志与平乐公益基金会联合行动,发起了“精准扶贫:农村学前教育定点帮扶计划”项目,旨在推动弱势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8月20日,由成勇园长带领的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4人支教小组,奔赴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为期4天的支教活动在盛夏的晨光中拉开了帷幕。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  春遇见
“爸、爸。”乔伯回过头来,磕磕巴巴地叫着。老赵似应非应地嘟囔了一声,顺手拿起窗边的扫帚,开始每天的地面清扫。  乔伯颤颤巍巍地跟在他后面,佝偻着背,紧紧盯着他双手的动作。扫帚带着细微的声响,每掠过一片地砖,乔伯喉咙里都会发出奇怪的、类似叹息般的声音,仿佛对于即将消失的灰塵、纸屑怀有巨大的不舍。  老赵觉得好笑,逗他道,在家你扫过地没有?乔伯使劲点头,嗯、嗯、嗯。因为急于表达,他忘记了躲避扫帚,一双
吴窑镇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园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就职于我镇的“江中集团”,被分派到全国各地工作。孩子基本都由祖辈带,而现实情况是,多数祖辈只负责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很少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幼儿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在平时观察孩子、与家长沟通时发现,孩子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有的会哭泣,不愿意说出来;有的会乱扔、乱砸东西;有的会迁怒于其
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不少青年教师担任了班长职务,肩负起家长工作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园沟通中常遇到不少困难和沟通障碍。  通过观察发现,每逢幼儿来园、离园时,不同教师会采用不同的做法与家长沟通: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会流露出胆怯的神情,面对多位家长而无法周全地应答;一些青年教师面对年轻的家长能主动沟通幼儿在园的乐事、趣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而对个别“挑剔”的隔辈家长却
2011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师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与习作教学手拉手,从而实现在运用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但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阅读教学即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即习作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第一位的,是可以以促进写作为目的的,可以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基础、保障。但是绝不能以习作教学为目的,那样就忽视了阅读教学,违背
观察背景  娃娃家里的“妈妈”这几天总是带着“宝宝”到“餐厅”吃饭,戴着“爸爸”角色标识的小朋友还主动承担起“厨师”的任务。看到孩子们有了新的游戏需求,我便和他们进行了相关的讨论。由于班级空间有限,我们决定将娃娃家改为小餐厅。  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课程,其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在多种艺术的交织和沟通中增长艺术素养,在不断的创造与发现中学习艺术。根据笔者多年在艺术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和探索,了解到的现状是小学阶段校内艺术课程的实施内容较为常规,形式比较单一。因此,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艺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