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之哲学美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哲学层面对“昭君出塞”之美进行了本质分析,包括“昭君出塞”人性之美、创造性之美与和谐之美,阐述了“昭君出塞”誉美之赞历久不衰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了美的本质与根源。
  [关键词]昭君出塞 哲学美 人性 创造性 和谐
  近期,刚结束的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昭君出塞》,以多层次艺术美的视觉效果,演绎着历久不衰的美丽故事——昭君出塞,成为2006年炎热之夏国人赏心悦目的期待。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元帝时选为宫女,椐《后汉书》记载“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嫁,因其丰美大方,通情识理,深得呼韩邪单于钟爱,封“宁胡阏氏”。昭君出塞后,匈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加强了民族联系促进了各自的发展。昭君以弱女之躯慷慨请行,保国家稳定,百姓安宁,为千古所讴歌。昭君被冠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誉,为历代所咏唱,不仅因为她有“落雁”之貌,更因为她的使命选择,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之美。
  
  一、“昭君出塞”的人性之美
  
  “昭君出塞”之美,首先表现在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又折射出人的生存方式之美。人的生存方式和动物的生存方式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存方式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在论述人和动物区别时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马克思在此精辟地分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动物存在方式本质区别,为从人的存在方式层面上理解人性之美,做出了深刻启示。“昭君出塞”之美,正是把昭君的主观活动及由此构成的客观世界,变成她“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及人的审美对象。“昭君出塞”之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结果。
  昭君作为“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宫女,原可与其他宫女一般,以认命心态被动适应环境,过着衣食无忧,但却是“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直接统一”丧失人本质特征的被异化的生存方式。但昭君却以“人”的理念,超越宫女生存方式的境界,实现“生命意义”的意识,挑战恶劣环境的意志,主动选择出塞,使她“生活活动”的本身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变化,均成为“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昭君以对人性的尊重及对社会的责任为价值选择,带来了汉匈百姓翘首以盼的期待——和平。“昭君出塞”之美,是人性之美,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完美实现和升华。正是这深层次的生命之美,是奠定昭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生命根基,是这一千古佳话历久不衰的文化底蕴。
  
  二、“昭君出塞”的创造性之美
  
  “昭君出塞”之美,更是创造性之美。美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总是按心中美的标准,创造出美的现实,即将现实的世界,变成心目中理想的世界,将现实的自我,变成心目中理想中的自我,使人性获得更大的自由。这里的人即包括“类”人,即使社会群体获得更大的自由,又包括使个体的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人不断创造出的理想美的现实和理想美的自我,这种美不仅是感官的快适,更是伦理的赞赏,价值的判断,是人性之美,社会之美。“昭君出塞”,正是创造性之美的具体实现。
  “昭君出塞”之美,美在它创造出理想的自我,最大化的实现了昭君作为人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它不仅改变了昭君个人命运,使她作为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使她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昭君的人生意义,已从个体幸福性拓展到国家性和民族性,她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还涉及到汉匈百姓的命运。“昭君出塞”之美,还美在它创造出理想的现实,因为这不仅是昭君的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国家的选择,是两个民族为停止战争和睦相处而实施的政治行为,该行为达到了预期效果,创造出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促进民族发展的理想现实。昭君出塞的创造性之美,使该行为名垂千古。
  
  三、“昭君出塞”的和谐之美
  
  “昭君出塞”之美,还表现在和谐之美。美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对象性,这种目的性和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之美。
  人的目的性和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包含着两个“尺度”,一是“任何物种的尺度”,二是人的“内在的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是指自然界物种生存延续的条件或规律,自然界生生不息运行的条件或规律。人的“内在尺度”是指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条件或规律。这里的人,即包括具体的个人,又包括“类”人即社会。当人按造“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目的性和对象性活动,旨在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按造美的规律,将现实世界变成理想世界,将现实个人变成理想个人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美结合,和谐发展的过程。
  “昭君出塞”所以构成和谐之美,从主观上看,是三方主体“合目的性”的统一。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利益来汉朝请求和亲,汉元帝为了国家利益应允和亲,昭君为了人性自由和发展及“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选择了和亲。三方主体“合目的性”的意识和意志的选择,创造出穿越历史的美学作品——“昭君出塞”。从客观上看,三方的选择,都是依据“类”人即国家、民族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尺度”,即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抉择,具有“合规律性”特点,并据此实现了各自预期目标和共同目的。正是三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结合,诗化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使它拥有恒久的魅力,成为历史百花园中一朵国色天香的奇葩。
  
  四、结语
  
  电视剧《昭君出塞》之所以赏心悦目,不仅仅是因为视听媒介所带来的感官愉悦,更是因为“昭君出塞”的哲学之美,给人们带来的伦理欣赏、价值认同和意义思考。人性之美、创造性之美与和谐之美,是人与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全面发展之基,是美的本质与根源。
其他文献
在该文中给出了一类带有Robin边界条件的非线性时滞抛物方程振荡的充分条件.
目的:以低浓度苯系物职业接触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有效的敏感接触标志物和效应标志物,分析苯接触剂量与遗传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验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