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矿石的物质成分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矿床的成矿原因。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原因
本矿的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南部,外方山隆断区南西侧。区域内矿产主要成因类型为受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矿体形态呈规则脉状、大透镜状。
1 矿床地质特征
1.1 地层特征
本矿的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隆断区南西侧。区内构造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多为单斜地层。区域内的主要岩石发育多为岩浆岩、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和混合岩;火山岩、碎屑岩等。
1.1.1 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正常喷出的流纹斑岩、英安岩,闪长岩和次为次安山岩。其中次安山岩呈陡倾斜脉状产出,出露宽度多为数米-20余米,已知长度超300m,次安山岩产状:走向94-152°,倾向北或南西,倾角80°左右。岩石多呈灰绿色,具有交织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粒度大概为0.02×0.12-0.04×0.2毫米左右,含量大约65-70%,斜长石多为长条状及板状中,其集合体以帚状,放射状分布,并与绿泥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交织结构。
次安山岩因为出露的标高不同,岩性有略为的变化,451坑口向上50米(相当于500米标高)岩性依次变为斑状次安山岩,岩石有明显的斑状结构,斑晶多为0.8×0.25-1.2×4毫米左右的板条状斜长石,斑晶含量大概为15%左右。另外在斑状安山岩的局部段还能见到圆或者椭圆形状的杏仁体,杏仁体多位1-1.2毫米的大小,杏仁体的成份有三种,一是石英杏仁体,二是由绿泥石组成的杏仁体,三是杏仁体中心为绿泥石而边缘为石英,这三种杏仁体以第二种为主,它们共同构成小杏仁斑状安山岩。
1.1.2 流纹斑岩
该区域内的流纹斑岩分布比较广泛,岩石一般呈浅肉红色,灰色等。岩石多具有斑状结构,有的为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多是嵌晶结构,少数为微粒结构或文象结构。斑晶成分主要是钾长石,部分为无色透明的透长石,其次是绢云母化的斜长石,也有少量可见到的蚀变黑云母等。基质主要是由斜长石、显微晶质石英、钾长石等组成,少量的是由绿泥石或者黑云母组成。其中钾长石及石英经常以文象结构或者嵌晶结构出现。
1.1.3 闪长岩
闪长岩的产出状态多为呈近东西向陡倾斜的脉状产出,出露在小南沟东坡与西坡,东起T-303,西到大小南沟12线附近,出露长度大于200米左右。
岩石多呈暗绿或灰绿色,全晶质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成分为65%左右的斜长石(中长石);次要成分为20%左右的角闪石。斜长石多呈长条装和板状,多为大小为1×2-2×4毫米左右的颗粒。角闪石多以针状或长条状的形式杂乱分布与斜长石粒间。
闪长岩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边缘相宽1-2米,矿物颗粒明显变细。
在小南沟C-303附近,由于受南北向控矿断裂构造破坏和近矿围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岩石除具明显的片理化外,还具不同程度的矿化和热液蚀变。主要蚀变为:角闪石的绿泥石化(绿泥石常呈束状和放射状分布),斜长石的绢云母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碳酸盐化(方解石),绿帘石化和褐铁矿化等。
1.2 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前者在区内不是很发育,后者则较为复杂,现分别描述如下:
1.2.1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系一单斜形迹,测得地层产状,倾向68-110°平均94°;倾角16-30°,平均23°。
1.2.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根据其产出的方位主要有三组,即近东西向组、近南北向组、北北东向组,前者是矿区的主干断裂,也是矿区的导矿和储矿断裂构造。
1)近南北向断裂。近南北向断裂贯穿于整个矿区,宽度约40~90米,走向N W 5°-N E 28°,倾向235-301°,倾角约为37°。断裂带内主要由碎裂岩、角砾岩和糜棱岩组成,根据力学转变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力学性质为张性,是由早期区域内的密集节理发展而成。另一种是力学性质为压性,主要是因早期的张性破碎带以底板为主的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发展而来。
2)东西向断裂。矿区内东西向断裂构造不发育,属于成矿期之后的构造,对矿体没有破坏的作用,在进入到近南北向断裂带时,东西向的构造将因为进入南北向构造带距离越来越近而趋于消失。
1.3 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化蚀变带因为产状不同,所以宽度变化较大,大概为65-93米不等。蚀变带的产状与断裂构造的产状大体一致,倾向平均都在261°左右。矿化的蚀变强度往往与构造破碎带的宽度、产状变化有关系,一般在构造带的转折部位,强度明显要高于两端。带内主要的蚀变岩是黄铁矿化蚀变岩,局部为石英脉。
2 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2.1 矿石矿物成分
该区域矿段矿石的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及自然铜等。
2.2 矿石结构、构造
2.2.1矿石结构
本矿区内矿石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等粒状结构,嵌边结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嵌边结构,假象结构,鲕粒状结构,其中交代残余结构为矿区内最常见的结构之一,较常见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则以自形、半自形、他形晶散布在黄铁矿矿物粒间。褐铁矿则呈鲕状或空心园状,鲕粒中心为脉石矿物。
2.2.2矿石构造
本区域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少量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其中浸染状构造有: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间,构成浸染状构造,此种构造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条带状构造:赤铁矿、褐铁矿两者经常是相伴产出组成的条带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岩石受断裂构造影响形成角砾岩,后被热液期的金属硫化物和蚀变矿物对原胶结物进行交代或沿角砾边缘进行交代形成假角砾,但外观仍具角砾状构造。我们称此种构造为角砾状构造。
2.2.3矿体及围岩情况
该矿区金矿体赋存在熊耳群地层的构造蚀变带内,围岩以蚀变岩为主。矿体是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业指标,结合该矿区的构造性质、产状、蚀变带及矿化特征来进行圈定矿体的。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样品才能被圈入矿体,中间如果有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连续样品则需要剔除。矿区内矿体中的夹石出现较少,夹石主要是蚀变岩及蚀变英安岩、蚀变流纹斑岩,与矿体的主要区别在与黄铁矿化的减弱,金属矿物的含量较少,绢云母化、硅化较强烈,夹石产状和矿体的产状大体一致。
3 结语
本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受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根据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该矿床工业类型应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 王长明,邓军,张寿庭,燕长海.河南省华北陆块南缘铅金成矿系统[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03期.
[2] 庞振山,燕建设.华北陆块南缘熊耳期次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4期.
作者简介:李银利(1987-),女,河南荥阳人,现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原因
本矿的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南部,外方山隆断区南西侧。区域内矿产主要成因类型为受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矿体形态呈规则脉状、大透镜状。
1 矿床地质特征
1.1 地层特征
本矿的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隆断区南西侧。区内构造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多为单斜地层。区域内的主要岩石发育多为岩浆岩、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和混合岩;火山岩、碎屑岩等。
1.1.1 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正常喷出的流纹斑岩、英安岩,闪长岩和次为次安山岩。其中次安山岩呈陡倾斜脉状产出,出露宽度多为数米-20余米,已知长度超300m,次安山岩产状:走向94-152°,倾向北或南西,倾角80°左右。岩石多呈灰绿色,具有交织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粒度大概为0.02×0.12-0.04×0.2毫米左右,含量大约65-70%,斜长石多为长条状及板状中,其集合体以帚状,放射状分布,并与绿泥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交织结构。
次安山岩因为出露的标高不同,岩性有略为的变化,451坑口向上50米(相当于500米标高)岩性依次变为斑状次安山岩,岩石有明显的斑状结构,斑晶多为0.8×0.25-1.2×4毫米左右的板条状斜长石,斑晶含量大概为15%左右。另外在斑状安山岩的局部段还能见到圆或者椭圆形状的杏仁体,杏仁体多位1-1.2毫米的大小,杏仁体的成份有三种,一是石英杏仁体,二是由绿泥石组成的杏仁体,三是杏仁体中心为绿泥石而边缘为石英,这三种杏仁体以第二种为主,它们共同构成小杏仁斑状安山岩。
1.1.2 流纹斑岩
该区域内的流纹斑岩分布比较广泛,岩石一般呈浅肉红色,灰色等。岩石多具有斑状结构,有的为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多是嵌晶结构,少数为微粒结构或文象结构。斑晶成分主要是钾长石,部分为无色透明的透长石,其次是绢云母化的斜长石,也有少量可见到的蚀变黑云母等。基质主要是由斜长石、显微晶质石英、钾长石等组成,少量的是由绿泥石或者黑云母组成。其中钾长石及石英经常以文象结构或者嵌晶结构出现。
1.1.3 闪长岩
闪长岩的产出状态多为呈近东西向陡倾斜的脉状产出,出露在小南沟东坡与西坡,东起T-303,西到大小南沟12线附近,出露长度大于200米左右。
岩石多呈暗绿或灰绿色,全晶质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成分为65%左右的斜长石(中长石);次要成分为20%左右的角闪石。斜长石多呈长条装和板状,多为大小为1×2-2×4毫米左右的颗粒。角闪石多以针状或长条状的形式杂乱分布与斜长石粒间。
闪长岩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边缘相宽1-2米,矿物颗粒明显变细。
在小南沟C-303附近,由于受南北向控矿断裂构造破坏和近矿围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岩石除具明显的片理化外,还具不同程度的矿化和热液蚀变。主要蚀变为:角闪石的绿泥石化(绿泥石常呈束状和放射状分布),斜长石的绢云母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碳酸盐化(方解石),绿帘石化和褐铁矿化等。
1.2 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前者在区内不是很发育,后者则较为复杂,现分别描述如下:
1.2.1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系一单斜形迹,测得地层产状,倾向68-110°平均94°;倾角16-30°,平均23°。
1.2.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根据其产出的方位主要有三组,即近东西向组、近南北向组、北北东向组,前者是矿区的主干断裂,也是矿区的导矿和储矿断裂构造。
1)近南北向断裂。近南北向断裂贯穿于整个矿区,宽度约40~90米,走向N W 5°-N E 28°,倾向235-301°,倾角约为37°。断裂带内主要由碎裂岩、角砾岩和糜棱岩组成,根据力学转变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力学性质为张性,是由早期区域内的密集节理发展而成。另一种是力学性质为压性,主要是因早期的张性破碎带以底板为主的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发展而来。
2)东西向断裂。矿区内东西向断裂构造不发育,属于成矿期之后的构造,对矿体没有破坏的作用,在进入到近南北向断裂带时,东西向的构造将因为进入南北向构造带距离越来越近而趋于消失。
1.3 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化蚀变带因为产状不同,所以宽度变化较大,大概为65-93米不等。蚀变带的产状与断裂构造的产状大体一致,倾向平均都在261°左右。矿化的蚀变强度往往与构造破碎带的宽度、产状变化有关系,一般在构造带的转折部位,强度明显要高于两端。带内主要的蚀变岩是黄铁矿化蚀变岩,局部为石英脉。
2 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2.1 矿石矿物成分
该区域矿段矿石的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及自然铜等。
2.2 矿石结构、构造
2.2.1矿石结构
本矿区内矿石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等粒状结构,嵌边结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嵌边结构,假象结构,鲕粒状结构,其中交代残余结构为矿区内最常见的结构之一,较常见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则以自形、半自形、他形晶散布在黄铁矿矿物粒间。褐铁矿则呈鲕状或空心园状,鲕粒中心为脉石矿物。
2.2.2矿石构造
本区域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少量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其中浸染状构造有: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间,构成浸染状构造,此种构造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条带状构造:赤铁矿、褐铁矿两者经常是相伴产出组成的条带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岩石受断裂构造影响形成角砾岩,后被热液期的金属硫化物和蚀变矿物对原胶结物进行交代或沿角砾边缘进行交代形成假角砾,但外观仍具角砾状构造。我们称此种构造为角砾状构造。
2.2.3矿体及围岩情况
该矿区金矿体赋存在熊耳群地层的构造蚀变带内,围岩以蚀变岩为主。矿体是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业指标,结合该矿区的构造性质、产状、蚀变带及矿化特征来进行圈定矿体的。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样品才能被圈入矿体,中间如果有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连续样品则需要剔除。矿区内矿体中的夹石出现较少,夹石主要是蚀变岩及蚀变英安岩、蚀变流纹斑岩,与矿体的主要区别在与黄铁矿化的减弱,金属矿物的含量较少,绢云母化、硅化较强烈,夹石产状和矿体的产状大体一致。
3 结语
本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受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根据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该矿床工业类型应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 王长明,邓军,张寿庭,燕长海.河南省华北陆块南缘铅金成矿系统[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03期.
[2] 庞振山,燕建设.华北陆块南缘熊耳期次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4期.
作者简介:李银利(1987-),女,河南荥阳人,现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