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党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86-0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论述是党对过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认识。根据这一论述,高校党校应当也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培训对象身上得到落实和体现。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即在于培育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包括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呈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一个开放性有机系统,系统内部中各部分的地位有着“主导”和“从属”的区别。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因此,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处于主导地位、代表价值体系基本特征、体现价值体系基本倾向以及统率其他价值观念的本质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包括人)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与落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核心的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核心的时代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这几部分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一些人类永恒和共同的价值观,如“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
2、党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员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员质量的高低。而党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党校学员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指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员通过党校教育,是否能够牢固树立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思维和价值观念,应当是也必然是衡量党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换而言之,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是衡量党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而培训对象是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衡量党校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在地包含在党校教育目标当中,成为实现党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党校培养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
2007年4月,我们针对湖南某高校党校398位学生学员展开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覆盖文、理、工科,最终收到有效问卷355份。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高校党校教育培养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现状以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1、现状: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背离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党校学员在回答“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您认为自己对党的性质、宗旨、理论、历史了解如何”一问时,选择“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占总人数的93.79%,认为与培训前相比没有太多变化的仅占5.35%。学员在回答“您认为自己在党校培训过程中是否已经树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一问时,选择“已经牢固树立”和“已经基本树立”的占总人数的87.04%,选择“尚未完全树立”和“说不清楚”的合占12.11%。在回答“您认为您身边的党校培训成员是否已经树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一题时,选择“大部分人已经牢固树立”和“大部分人已经基本树立”的占总人数的68.45%,选择“仅有少部分人树立”、“几乎没有人树立”和“说不清楚”的占31.55%。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党校的知识教育获得成功的同时,也确实存在部分学员没有树立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的问题;对教学效果或者是信仰树立的评判,存在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高校党校教育的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背离的现象,其实质是高校党校教育尚未能普遍、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员的内化和落实的问题。然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成因:三个矛盾导致高校党校教育存在尴尬
(1)多元现状与一元要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党校以培育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实际上是要以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为武器,武装学员的头脑。受新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等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社会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就必然与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产生分歧与矛盾,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削弱高校党校教育的成效。
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学员参加党校培训的动机上。从调查结果来看,有15.77%的学员承认自己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初始动机出于“就业需要”等功利性选择;有18.03%的学员承认出于“家庭要求”、“班级推荐”和“从众心理”等被动性选择。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以“对党的信仰以及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外的理由解释自己参加党校培训的动机,充分地说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已对高校党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主动的、积极的选择比例的下滑,与功利性选择、被动性选择比例的相对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朴素信仰的冲击加剧。正是针对此现象,曾有学者不无担心地指出:“一旦价值观的多元化演变成一种无序和混乱,并进而导致思想道德准则的缺失,那么它必将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
(2)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69.86%的高校党校学员非常渴望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动态,认为当前党校教育最应当依托国内外时事政治讲解党的性质、宗旨、理论和历史,他们渴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充分、细致、全面的了解。
然而从走访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学员在理论 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产生了差异性理解。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充斥着党校学员的感性认识,甚至很多此类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或周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员自觉、自主利用党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员接触社会有限,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程度不深,往往依据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事实草率做出结论。因此,学员内心形成了“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矛盾两个方面的合力使得“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对’的‘没用’,‘有用’的‘不对’”等等论调在学生学员当中很有市场。这些论调的流行对党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言,无疑起到了消极作用。
(3)多样需要与单一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党校学员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的冲突和感性、理性之间的紧张,固然有其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的因素,然而归根结底还在于党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未能充分满足学员的需要。调查显示,只有14.08%的学员认为现有的党校教学模式能够完全满足自身需求,认为“基本满足”的占65.35%,认为“不完全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的合占20.56%。这一数据充分地表明了新时期党校培训仍然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和必要。
超过78.31%的学员在回答“您对党校教育有何建议和意见”这一开放性问题时表示要改进党校教学模式,主要意见包括“党课教学过于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希望党校教学不局限于讲授经典著作,而应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应更多地分析国内社会问题,让学员充分了解党的理论、政策在中国国情、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展开”等等。另外,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有将近占总人数15%的学员认为党校培训要“延长课时”。他们反映党校党课安排虽然紧凑,但自己所希望听到的实质性内容不多,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延长课时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如何在高校党校教育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应对多元价值观对党性一元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诘难,如何改进党校教学模式以满足学员不断发展的需求,从而真正在党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党校根本教育目标,应当成为高校党校工作者积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高校党校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工作经验,参照近年来理论工作者的思考,我们认为加强党校教育、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高校党校教学规律构建党校教育网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创新教学模式,为落实“价值观”提供配套教学方案
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来看,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党校教育应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为主”的问题时,11.27%的学员选择了“讲授式教学”,28.45%的人选择了“研讨式教学”,19.72%的人选择了“走访考察”,17.46%的人选择了“举办专题报告会,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还有79人选择了“开展具体的为人民服务活动”,占总人数的22.25%。学员对基本教学模式的选择基本呈平衡状态分布,各选项之间数据相对接近,这表明党校学员自身并没有形成对什么是最佳教学模式的主流看法,同时也表明学员需求的多样性。
针对学员的多方面需求,党校教学应当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以往单一讲授式教学转向复合型教学,即集合讲授、研讨、实践等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情况分配课时比例。从实践经验来看,讲授式教学、实践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按照4:3:3的比例分配是较优化的选择。这样分配的好处是,学员在第一阶段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理论能在第二阶段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并在第三阶段实现理论对现实的分析和现实对理论的补充,从而满足学员多方面需求,有效解决理论脱离现实、理性背离感性的问题,为真正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相配套的教学方案。
2、细化教学分组,建立导师制,为落实“价值观”提供组织保障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党校在教学院(或系)一级设立了分党校,部分高校党校还实行了导师制。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党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分党校班级人数过多、导师低于教学需要,极大地限制了党校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教学分组,并按照一定师生比例为学员分配导师,从而保障高校党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教学规律来看,30至50人/班的教学规模最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师生比在1:15左右最能保证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这一要求可暂时放宽为在充分考虑学员的专业、学科差异基础上,形成100人左右的班级,每班配备3个导师,导师聘请一批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教师和优秀学生党员充任。通过细化教学分组,建立并实施导师制度,有利于在知识结构的相似性下以“教学组”为单位,建立能够发生内部关联和影响的信仰共同体,并在此共同体中统一认识、强化信仰,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思想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向个体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3、革新教学载体,为落实“价值观”提供有效内化渠道
传统党校教学在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导模式时,是以文本为主要教学载体的。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如何革新教学载体,利用党校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讲解、灌输党的理论、历史、方针、政策以及实践,应当成为党校教育创新的又一主要方向。
在2007年的党校培训过程中,我们组织学员集中观看了《恰同学少年》,在观看和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少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对学员们的确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另外,通过建立“网上党校”,利用QQ群、E-Mail等网络工具,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交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优秀影视剧、网络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载体的不断更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个体内化的有效渠道。
4、拓展校外教学基地,为落实“价值观”提供现实支撑
以往党校校外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革命胜地、纪念场馆。这些地方在引导学员继承革命传统、激发革命情感方面存在着重要教育意义。然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校教育还应当考虑在此之外建立一些其他类型的教学基地,从而满足学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状的要求。这些教学基地应当包括一部分改制成功、有较高市场地位的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包括一部分适应市场要求、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集体企业和一部分发展迅猛、运转良好的私营企业,也应当包括一些有显著教育意义的公益、基础设施。以笔者所在学校周边为例,湖南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迅达集团有限公司、九华工业园区、步步高商业连锁责任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和东方红广场等市政公益设施,都是校外教学基地的良好选择。通过组织学员参观走访以上企业、设施,能够有效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双重拓展,弥补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廓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迷雾。校外教学基地正是在此意义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现实支撑,从而使党校学员牢固确立对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的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可能。
总之,只有多渠道同行,多种方式并举,才能使高校党校培养新时期党员的“摇篮”作用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的“熔炉”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使高校党校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倪金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86-0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论述是党对过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认识。根据这一论述,高校党校应当也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培训对象身上得到落实和体现。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即在于培育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包括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呈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一个开放性有机系统,系统内部中各部分的地位有着“主导”和“从属”的区别。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因此,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处于主导地位、代表价值体系基本特征、体现价值体系基本倾向以及统率其他价值观念的本质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包括人)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与落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核心的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核心的时代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这几部分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一些人类永恒和共同的价值观,如“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
2、党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员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员质量的高低。而党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党校学员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指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员通过党校教育,是否能够牢固树立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思维和价值观念,应当是也必然是衡量党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换而言之,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是衡量党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而培训对象是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衡量党校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在地包含在党校教育目标当中,成为实现党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党校培养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
2007年4月,我们针对湖南某高校党校398位学生学员展开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覆盖文、理、工科,最终收到有效问卷355份。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高校党校教育培养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现状以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1、现状: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背离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党校学员在回答“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您认为自己对党的性质、宗旨、理论、历史了解如何”一问时,选择“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占总人数的93.79%,认为与培训前相比没有太多变化的仅占5.35%。学员在回答“您认为自己在党校培训过程中是否已经树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一问时,选择“已经牢固树立”和“已经基本树立”的占总人数的87.04%,选择“尚未完全树立”和“说不清楚”的合占12.11%。在回答“您认为您身边的党校培训成员是否已经树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一题时,选择“大部分人已经牢固树立”和“大部分人已经基本树立”的占总人数的68.45%,选择“仅有少部分人树立”、“几乎没有人树立”和“说不清楚”的占31.55%。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党校的知识教育获得成功的同时,也确实存在部分学员没有树立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的问题;对教学效果或者是信仰树立的评判,存在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高校党校教育的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背离的现象,其实质是高校党校教育尚未能普遍、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员的内化和落实的问题。然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成因:三个矛盾导致高校党校教育存在尴尬
(1)多元现状与一元要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党校以培育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实际上是要以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为武器,武装学员的头脑。受新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等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社会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就必然与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产生分歧与矛盾,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削弱高校党校教育的成效。
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学员参加党校培训的动机上。从调查结果来看,有15.77%的学员承认自己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初始动机出于“就业需要”等功利性选择;有18.03%的学员承认出于“家庭要求”、“班级推荐”和“从众心理”等被动性选择。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以“对党的信仰以及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外的理由解释自己参加党校培训的动机,充分地说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已对高校党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主动的、积极的选择比例的下滑,与功利性选择、被动性选择比例的相对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朴素信仰的冲击加剧。正是针对此现象,曾有学者不无担心地指出:“一旦价值观的多元化演变成一种无序和混乱,并进而导致思想道德准则的缺失,那么它必将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
(2)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69.86%的高校党校学员非常渴望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动态,认为当前党校教育最应当依托国内外时事政治讲解党的性质、宗旨、理论和历史,他们渴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充分、细致、全面的了解。
然而从走访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学员在理论 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产生了差异性理解。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充斥着党校学员的感性认识,甚至很多此类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或周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员自觉、自主利用党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员接触社会有限,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程度不深,往往依据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事实草率做出结论。因此,学员内心形成了“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矛盾两个方面的合力使得“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对’的‘没用’,‘有用’的‘不对’”等等论调在学生学员当中很有市场。这些论调的流行对党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言,无疑起到了消极作用。
(3)多样需要与单一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党校学员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的冲突和感性、理性之间的紧张,固然有其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的因素,然而归根结底还在于党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未能充分满足学员的需要。调查显示,只有14.08%的学员认为现有的党校教学模式能够完全满足自身需求,认为“基本满足”的占65.35%,认为“不完全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的合占20.56%。这一数据充分地表明了新时期党校培训仍然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和必要。
超过78.31%的学员在回答“您对党校教育有何建议和意见”这一开放性问题时表示要改进党校教学模式,主要意见包括“党课教学过于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希望党校教学不局限于讲授经典著作,而应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应更多地分析国内社会问题,让学员充分了解党的理论、政策在中国国情、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展开”等等。另外,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有将近占总人数15%的学员认为党校培训要“延长课时”。他们反映党校党课安排虽然紧凑,但自己所希望听到的实质性内容不多,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延长课时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如何在高校党校教育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应对多元价值观对党性一元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诘难,如何改进党校教学模式以满足学员不断发展的需求,从而真正在党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党校根本教育目标,应当成为高校党校工作者积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高校党校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工作经验,参照近年来理论工作者的思考,我们认为加强党校教育、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高校党校教学规律构建党校教育网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创新教学模式,为落实“价值观”提供配套教学方案
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来看,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党校教育应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为主”的问题时,11.27%的学员选择了“讲授式教学”,28.45%的人选择了“研讨式教学”,19.72%的人选择了“走访考察”,17.46%的人选择了“举办专题报告会,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还有79人选择了“开展具体的为人民服务活动”,占总人数的22.25%。学员对基本教学模式的选择基本呈平衡状态分布,各选项之间数据相对接近,这表明党校学员自身并没有形成对什么是最佳教学模式的主流看法,同时也表明学员需求的多样性。
针对学员的多方面需求,党校教学应当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以往单一讲授式教学转向复合型教学,即集合讲授、研讨、实践等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情况分配课时比例。从实践经验来看,讲授式教学、实践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按照4:3:3的比例分配是较优化的选择。这样分配的好处是,学员在第一阶段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理论能在第二阶段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并在第三阶段实现理论对现实的分析和现实对理论的补充,从而满足学员多方面需求,有效解决理论脱离现实、理性背离感性的问题,为真正培养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相配套的教学方案。
2、细化教学分组,建立导师制,为落实“价值观”提供组织保障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党校在教学院(或系)一级设立了分党校,部分高校党校还实行了导师制。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党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分党校班级人数过多、导师低于教学需要,极大地限制了党校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教学分组,并按照一定师生比例为学员分配导师,从而保障高校党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教学规律来看,30至50人/班的教学规模最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师生比在1:15左右最能保证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这一要求可暂时放宽为在充分考虑学员的专业、学科差异基础上,形成100人左右的班级,每班配备3个导师,导师聘请一批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教师和优秀学生党员充任。通过细化教学分组,建立并实施导师制度,有利于在知识结构的相似性下以“教学组”为单位,建立能够发生内部关联和影响的信仰共同体,并在此共同体中统一认识、强化信仰,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思想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向个体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3、革新教学载体,为落实“价值观”提供有效内化渠道
传统党校教学在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导模式时,是以文本为主要教学载体的。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如何革新教学载体,利用党校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讲解、灌输党的理论、历史、方针、政策以及实践,应当成为党校教育创新的又一主要方向。
在2007年的党校培训过程中,我们组织学员集中观看了《恰同学少年》,在观看和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少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对学员们的确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另外,通过建立“网上党校”,利用QQ群、E-Mail等网络工具,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交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优秀影视剧、网络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载体的不断更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个体内化的有效渠道。
4、拓展校外教学基地,为落实“价值观”提供现实支撑
以往党校校外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革命胜地、纪念场馆。这些地方在引导学员继承革命传统、激发革命情感方面存在着重要教育意义。然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校教育还应当考虑在此之外建立一些其他类型的教学基地,从而满足学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状的要求。这些教学基地应当包括一部分改制成功、有较高市场地位的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包括一部分适应市场要求、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集体企业和一部分发展迅猛、运转良好的私营企业,也应当包括一些有显著教育意义的公益、基础设施。以笔者所在学校周边为例,湖南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迅达集团有限公司、九华工业园区、步步高商业连锁责任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和东方红广场等市政公益设施,都是校外教学基地的良好选择。通过组织学员参观走访以上企业、设施,能够有效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双重拓展,弥补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廓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迷雾。校外教学基地正是在此意义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现实支撑,从而使党校学员牢固确立对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的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可能。
总之,只有多渠道同行,多种方式并举,才能使高校党校培养新时期党员的“摇篮”作用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的“熔炉”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使高校党校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