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小学开展篆刻教学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书法艺术魅力,提高篆刻艺术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师开展篆刻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刀法”,文章从分析“刀法”的来历,“刀法”对于篆刻的重要意义,进而通过比较前人篆刻“刀法”的优劣,提出了适合中小学篆刻“刀法”学习的方法,即:“冲刀法”“切刀法”和“冲切并用法”。
【关键词】篆刻;刀法;刀趣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0-0053-02
【作者简介】江阚阚,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江苏无锡,214041)教师,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
“篆刻”一词,最早见于扬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它是一种将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其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逐渐从开始的物品交换凭信到当权者的法物,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民族艺术。尤其是元明以来,文人的介入,让篆刻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一枚小小的印章,其印文线条可以表现刀法艺术的生动,其印面章法可以传达绘画的形式美,文字本身又可以使其表现或雄强飘逸或古拙厚重的书法笔意。这正如黄宾虹在《古印概论》中所云:“一印虽小,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可见篆刻艺术并非“雕虫小技”,相反篆刻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在中小学开展篆刻艺术课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书法艺术魅力,提高动手能力、自身审美眼光和印面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审美素养,进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生在学习篆刻的时候首先会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刀法”。篆刻艺术和篆刻实用印章的刻制,两者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前者更重视表现用刀的“笔情刀趣”,讲究一个“趣”字。刀“刻”于石上,有如“毛笔”写于纸上,忌讳反复摹写而让线条失去表现力和笔墨意味。可见“刀法”是篆刻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一、关于篆刻“刀法”的相关情况
从现有出土的考古资料表明:古印章从最初的产生,到后来的发展,大部分制作工艺为铸造,至汉代军中急于应用,始以刀锤凿成之。其制作犹如今天的生产流水线,每个程序都有专门人员,所以至今我们尚未发现汉代之前印章存在刻制的边款。因此可以推断,古印的制作技法中并没有“刀法”一说。及至元代王冕发现花乳石,并将其引入篆刻艺术中之后,篆刻刀法才慢慢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关于“刀法”的定义,明代朱简在其著作《印章要论》中论及:
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
这是朱简对篆刻刀法的独特见解。其中,掌握“起伏、转折、缓急”为刀法运用的关键,“各完笔意”是通过刀法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篆刻刀法对于篆刻艺术表现的重要性
篆刻创作,“章法”“刀法”“篆法”是其三要素,篆刻艺术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三者相结合的艺术,亦可以说是篆刻艺术的本质所在。这其中,章法具有支配“篆法”“刀法”的作用,而“刀法”则是章法内在精神和作品格调的体现。元代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在书法创作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篆刻中“刀法”的这种传神性决定了篆刻“刀法”的运用较之其他两要素更难把握。正如沈野在《印谈》里所言:
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痀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章法”表现文字之形、印面气韵及格调,“刀法”注重作品的传神和笔意的表现。关于篆刻“刀法”的重要性,明代周应愿在《印说》第九《除害》里论述得十分精彩,此论点不仅论及运刀的重要作用,还指出了“刀之害六”,实际上是把“篆法”和“刀法”提高到同等地位来对待,更加强调“刀法”在篆刻中的特殊意义。
三、中小学篆刻教学中“刀法”的运用
前人在“刀法”的名称上提出过很多,如《篆刻学》中列举了前人刀法共计十四种:“复刀、反刀、飞刀、锉刀、轻刀、伏刀、覆刀、舞刀、涩刀、迟刀、留刀、补刀、冲刀、平刀”更有甚者说某印某风格用迟刀法,用轻刀法等等,其种类之繁杂,初学者很难掌握,若一味的拘泥于此,必将误入歧途,难以大胆地在印石上表现刀法,最终影响整个印面的生动效果。细观察比较上述刀法,不难发现很多刀法其实有重合之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亦有诸多属于篆刻“刀法”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小学生在学习篆刻“刀法”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篆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认知程度,学生的手腕力量,对刻刀的控制能力等实际情况。基于此,我们把上述刀法概况提炼为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的三种“刀法”即:“冲刀法”“切刀法”“冲切并用法”,现分以述之:
1.冲刀法
执刀角度大约与印面呈30度左右角,刀角顺着要刻的线条推刀向前,并用食指第一关节与指甲抵住印章石,这样可以帮助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度而猛冲过头,破坏笔画的基本形态,使笔画失去意味。冲刀之时,动作要干脆利落,做到“稳”“准”“狠”三字,忌讳反复描摹修改而失去笔意。现代篆刻大师齐白石治印尤其善用冲刀法,因此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大刀阔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征。学生因为年龄小,力气通常较小,加之对刻刀的把控能力不强,因此,通常刻出来的线条会表现出“细”“浅”“弱”等特征。此阶段我们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一段一段的冲刻,最终达到所需要的线条效果。待学生力气大一点,对刻刀把控能力更强的时候,运用“冲刀法”刻出来线条定能有一种挺劲生动的效果。
2.切刀法
执刀角度较直,与印石大约成60度左右角。它是依靠刀角的一起一伏,将一根长线条,重复分段连续刻制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积点成线”之法。运用冲刀法刻制线条的时候其线可长可短,刻的时候使全身之力,通过肘腕传达力量到指尖,很少运动臂膀的力量。浙派陈曼生、蒋仁、赵之琛等人善用此种刀法,其印面往往表现出一种生辣,苍劲、浑朴、古拙,别具面目的艺术风格特征。学生初学此刀法,运用切刀不当容易使线条太“碎”,“积点成线”的效果难以出现。究其原因:首先,认识不足,不容易表现出想要的效果。其次,认知水平上升了,但由于练习太少,对刀的把控能力还不强,难以表现线条质感。
3.冲切并用之法
冲、切并用的刀法,是篆刻表现手法里面十分常用的刀法,能够增强线条的质感和丰富性,因此,很多篆刻大家都喜欢用此刀法。
谈到篆刻的刀法,有人总要讲执刀法,这对初学者来说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法中的执笔问题,苏东坡在《论书》中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所以,如何执刀,可依个人情况不同而加以区分对待。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章法、篆法和刀法并重,是中小学篆刻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永远需要强调,我们今天谈刀法不是对一笔一刀的计较,也不是单纯为了“徒逞刀法,而转失笔意”,而是最终落实到为整个印面的章法、篆法服务。
【关键词】篆刻;刀法;刀趣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0-0053-02
【作者简介】江阚阚,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江苏无锡,214041)教师,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
“篆刻”一词,最早见于扬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它是一种将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其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逐渐从开始的物品交换凭信到当权者的法物,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民族艺术。尤其是元明以来,文人的介入,让篆刻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一枚小小的印章,其印文线条可以表现刀法艺术的生动,其印面章法可以传达绘画的形式美,文字本身又可以使其表现或雄强飘逸或古拙厚重的书法笔意。这正如黄宾虹在《古印概论》中所云:“一印虽小,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可见篆刻艺术并非“雕虫小技”,相反篆刻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在中小学开展篆刻艺术课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书法艺术魅力,提高动手能力、自身审美眼光和印面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审美素养,进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生在学习篆刻的时候首先会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刀法”。篆刻艺术和篆刻实用印章的刻制,两者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前者更重视表现用刀的“笔情刀趣”,讲究一个“趣”字。刀“刻”于石上,有如“毛笔”写于纸上,忌讳反复摹写而让线条失去表现力和笔墨意味。可见“刀法”是篆刻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一、关于篆刻“刀法”的相关情况
从现有出土的考古资料表明:古印章从最初的产生,到后来的发展,大部分制作工艺为铸造,至汉代军中急于应用,始以刀锤凿成之。其制作犹如今天的生产流水线,每个程序都有专门人员,所以至今我们尚未发现汉代之前印章存在刻制的边款。因此可以推断,古印的制作技法中并没有“刀法”一说。及至元代王冕发现花乳石,并将其引入篆刻艺术中之后,篆刻刀法才慢慢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关于“刀法”的定义,明代朱简在其著作《印章要论》中论及:
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
这是朱简对篆刻刀法的独特见解。其中,掌握“起伏、转折、缓急”为刀法运用的关键,“各完笔意”是通过刀法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篆刻刀法对于篆刻艺术表现的重要性
篆刻创作,“章法”“刀法”“篆法”是其三要素,篆刻艺术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三者相结合的艺术,亦可以说是篆刻艺术的本质所在。这其中,章法具有支配“篆法”“刀法”的作用,而“刀法”则是章法内在精神和作品格调的体现。元代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在书法创作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篆刻中“刀法”的这种传神性决定了篆刻“刀法”的运用较之其他两要素更难把握。正如沈野在《印谈》里所言:
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痀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章法”表现文字之形、印面气韵及格调,“刀法”注重作品的传神和笔意的表现。关于篆刻“刀法”的重要性,明代周应愿在《印说》第九《除害》里论述得十分精彩,此论点不仅论及运刀的重要作用,还指出了“刀之害六”,实际上是把“篆法”和“刀法”提高到同等地位来对待,更加强调“刀法”在篆刻中的特殊意义。
三、中小学篆刻教学中“刀法”的运用
前人在“刀法”的名称上提出过很多,如《篆刻学》中列举了前人刀法共计十四种:“复刀、反刀、飞刀、锉刀、轻刀、伏刀、覆刀、舞刀、涩刀、迟刀、留刀、补刀、冲刀、平刀”更有甚者说某印某风格用迟刀法,用轻刀法等等,其种类之繁杂,初学者很难掌握,若一味的拘泥于此,必将误入歧途,难以大胆地在印石上表现刀法,最终影响整个印面的生动效果。细观察比较上述刀法,不难发现很多刀法其实有重合之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亦有诸多属于篆刻“刀法”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小学生在学习篆刻“刀法”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篆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认知程度,学生的手腕力量,对刻刀的控制能力等实际情况。基于此,我们把上述刀法概况提炼为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的三种“刀法”即:“冲刀法”“切刀法”“冲切并用法”,现分以述之:
1.冲刀法
执刀角度大约与印面呈30度左右角,刀角顺着要刻的线条推刀向前,并用食指第一关节与指甲抵住印章石,这样可以帮助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度而猛冲过头,破坏笔画的基本形态,使笔画失去意味。冲刀之时,动作要干脆利落,做到“稳”“准”“狠”三字,忌讳反复描摹修改而失去笔意。现代篆刻大师齐白石治印尤其善用冲刀法,因此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大刀阔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征。学生因为年龄小,力气通常较小,加之对刻刀的把控能力不强,因此,通常刻出来的线条会表现出“细”“浅”“弱”等特征。此阶段我们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一段一段的冲刻,最终达到所需要的线条效果。待学生力气大一点,对刻刀把控能力更强的时候,运用“冲刀法”刻出来线条定能有一种挺劲生动的效果。
2.切刀法
执刀角度较直,与印石大约成60度左右角。它是依靠刀角的一起一伏,将一根长线条,重复分段连续刻制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积点成线”之法。运用冲刀法刻制线条的时候其线可长可短,刻的时候使全身之力,通过肘腕传达力量到指尖,很少运动臂膀的力量。浙派陈曼生、蒋仁、赵之琛等人善用此种刀法,其印面往往表现出一种生辣,苍劲、浑朴、古拙,别具面目的艺术风格特征。学生初学此刀法,运用切刀不当容易使线条太“碎”,“积点成线”的效果难以出现。究其原因:首先,认识不足,不容易表现出想要的效果。其次,认知水平上升了,但由于练习太少,对刀的把控能力还不强,难以表现线条质感。
3.冲切并用之法
冲、切并用的刀法,是篆刻表现手法里面十分常用的刀法,能够增强线条的质感和丰富性,因此,很多篆刻大家都喜欢用此刀法。
谈到篆刻的刀法,有人总要讲执刀法,这对初学者来说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法中的执笔问题,苏东坡在《论书》中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所以,如何执刀,可依个人情况不同而加以区分对待。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章法、篆法和刀法并重,是中小学篆刻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永远需要强调,我们今天谈刀法不是对一笔一刀的计较,也不是单纯为了“徒逞刀法,而转失笔意”,而是最终落实到为整个印面的章法、篆法服务。